在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发生改革以图在当时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并伺机称雄天下,在变法改革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着,在军事上的改革却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最。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并非出类拔苹,但却是他向塞外少数民族学习,对传统的兵制兵服进行了大改革,史称胡服骑射。
原来周王朝的各个诸侯国打仗,都是用兵车。将官们乘车,每辆车后跟几十名步兵。车是计算兵力和国力的单位,如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一乘就是一辆兵车,当时的胡人打仗用的是骑兵,赵武灵王发现胡人的骑兵比兵车机动、轻便得多,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在赵国也练骑兵,叫赵国人都学骑射,可是要学胡人骑马,必须改穿胡人便于骑马的衣服。武灵王叫当时的贵族大臣都改穿胡人的衣服,这就叫易胡服。紧接着,赵武灵王开始广泛地招募能骑善射之士,赵军上下掀起一股学习骑射的高潮,这就叫学骑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变了中原各国的军事作战方式,从此战车这种作战方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被骑兵所取代。一直以来,胡服骑射被中国人认为是取其之长补已之短,善于学习,敢干学习别的民族,外国先进文化,思想,技术的一个典范,可是当我们仔细的分析过后就会发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非常有问题,中国文明或叫华夏文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农民一直是我们国家人口的主体,赵武灵王舍弃了本民族非常善长的车战这种战争形态,非要学习游牧民族的骑射。这好像不叫取其之长补已之短,而叫拿自已的弱点攻击别人的长处,车战才是一个农业民族最善长的一种战争形态,因为非常明显,车战比骑射所用的马匹要少的多,而且车战这种形式更加适宜定居民族平时的生活形态,因为一般来说定居民族比游牧民族更加容易管理,约束和组织起来更加方便,赵武灵王的叔父就反对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货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仪)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这段话非常好的说明了一个定居民族比游牧民族的优越之处在那里;定居民族的优越之处在于可以更好的发展出一种需要足够多智力,人力,物力的一种文明形态。,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明显脱离了本民族的文明传统,注定了赵武灵王的悲惨命运,因为非常明显,赵武灵王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把赵国变成一个游牧国家,把赵人变成一个游牧民族。
历史新知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