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上甘岭惊人秘密 中美隐瞒半个世纪

揭上甘岭惊人秘密 中美隐瞒半个世纪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25 更新时间:2023/12/25 13:17:39

2008有幸做为随团记者,跟随中国工商界代表团应美中贸易协会主席罗伯特·古德曼之邀正式访美,在美其间很荣幸的跟随谭良宪先生认识了一位上甘岭战役的美国老兵,他麦·卡拉汉,成的故事也就从他身上拉开了序幕……

就是这次约见,麦·卡拉汉他不经意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争夺某高地的拉锯战中,他的左腿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炮弹炸飞!

这是美国的一个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重回上甘岭。在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撒下一条悼念亡友的紫丝带。

那是1952年的深秋,身材高大的23岁美国陆军二等兵麦·卡拉汉跟随大部队在三角型山(我军称上甘岭)南面的三八线附近集结待命。

当时朝鲜战事正处于相持阶段,为了在谈判桌上赢得控制权和筹码,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上甘岭某高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守军发动了轮番进攻,中国军队异常顽强,成功击退了联军多次进攻,并造成联军损失惨重,伤亡数百。

联军命令麦·卡拉汉所属美军某整编连投入战斗,他们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支援下终于拿下这个久攻不克的山头,而冲在最前面的就是麦·卡拉汉!令他大吃一惊的是,整个阵地上只留下三十多具尸体和一名手无寸铁的中国士兵!

这个中国士兵看上去年龄很小,像个还未发育成熟的少年,他背靠在一截没有了树枝熟叶的树干上,满脸满身都是泥土;他浑身发抖,好像以身负重伤,两充满了仇恨与恐惧……..口中发出“哇啦哇啦”的怪叫声。

那个中国士兵嘴里还不停地“叽里咕噜”吼着什么,似乎是被俘虏前绝望的纳喊….可是美国兵谁也听不懂,因为美国连队里没有也不可能配中翻译。

“他背着台步话机!”只听到有人惊恐的喊道。

这声提醒似乎叫美国意识到了什么…..可是为时以晚,无数发炮弹密集的像暴雨冰雹一样倾泻而降,100多个美国官兵被炸的身首异处,那个中国士兵也给炸飞了….

“惨烈啊,惨烈!我为了去救护战友,当场被炮火炸晕……苏醒后随手抓了把土,里面竟有二三十块弹片,那个中国士兵所倚靠的那截一米来长的树干上,竟有一千多个弹片和弹头!

麦·卡拉汉提起往事仍不免心有余悸,“整个阵地上仅剩下三名幸存者:一个双腿被炸断,右臂被炸残;另一个被炸的双目失明,双耳炸聋:而我—–左腿膝盖以下全没……..”

麦·卡拉汉先生,您说那个中国士兵“叽哩咕噜”吼叫着什么您听不懂,现在我可以翻译给您听,他是在说:“……..我是851,我是王成!……….敌人把我包围了!亲爱的首长,同志们!请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这时在场的所有中方人员全都已热泪盈眶!

志愿军没有足够的大炮,甚至于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惟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黄继光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这个东西我们造不出来。

美国人可以动用B-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手里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她的军队。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从不和自己的祖国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就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

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零下20华氏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上甘岭,不仅是一两个伟人的胜利,也不仅是几十个将军的胜利。当一个辉煌了两千年的民族破落后重新找回自信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可怕的。伟人与将军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合理地利用了这股力量。

朝鲜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仰天长叹,对儿子蒋经国人凤等军事将领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毛泽东的对手,盟国美国说我蒋介石不行,可是他们又怎样呢,我看他们西方国家也是一群蠢猪。

他们与中共毛泽东比,从哪方面都无法相比!16个国家最精良的军队,最先进的陆海空立体军事集团,30多个后勤支援国家,加在一起40多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竟然被毛泽东打的如此狼狈,丢人现眼,耻辱啊!

看来,反攻大陆的梦想已经成为泡影,三民主义很难实现了!不过,毛泽东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啊,更是一名奇才。中共有多少能者,我都不放在眼里,事实上也不是我的对手,唯有毛泽东把我挤到这几个小岛上了。

盟国也不是毛泽东的对手,毛泽东打仗是艺术!各方面的领导都是艺术!”蒋介石突然把声音提高了八度,“是高超的艺术!”他接着又说:“我们要研究毛泽东!要学习毛泽东!”这就是与毛泽东斗争了几十年的蒋介石对毛泽东的最后评价。

惊人中美上甘岭

标签: 上甘岭

更多文章

  •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描述日本入侵中国那段历史的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日本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描述日本入侵中国那段历史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你好楼主日本的任何版本的教科书都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对华战争没写谁对也没写谁不对很多的日本人从始至终都认为,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是在把中国的的百姓从腐败、无能政府中解救出来,他们认为这是神圣的,这是大东亚共荣让亚洲主宰世界的神圣之

  • 关于礼貌的故事(60字左右3篇以上)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礼貌

    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2.娇

  • 中国古代爱民如子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爱民如子

    汉文帝刘恒,是一位纳谏从善的君主,在生活上也十分简朴。汉文帝曾经想在骊山上建造一座露台,他先下令工匠预计将要花费多少钱。工匠估算了一下后,禀告文帝说大概需要百金的费用。汉文帝听后说:“百金的费用,大概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加在一起的财产。先帝遗留给我的宫室亭台,已经很多了,我常常担心自己的功德不够,而玷

  • 法国的“雾月18日政变”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法国

    法国的“雾月18日政变”,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雾月政变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在1799年11月9日,这一天是法国新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通称“雾月18日政变”。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1792年推翻了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权。但是资产阶级并没有从此坐稳江山,相反是革

  • 中国二十个末代皇帝的命运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十

    中国二十个末代皇帝的命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朝代数量最多、更替最频的国家。因之,末代皇帝也就有长长的一大串。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漫长。因其漫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具有特殊的超稳定性」。但这种「超稳定性」,又恰恰伴之以内部的混乱和动乱,相互推翻的事从来相继不断。一方面是

  • 家用婴儿游泳池怎么样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游泳池

    家用婴儿游泳池怎么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材料:婴儿用品的材料很重要,因为材料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安全无毒的材料做成的游泳池和游泳圈,如果材料有问题,那么对于婴儿的皮肤有很大的危害。材料的厚薄对产品的使用期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厚一些的材料当然会耐用点,且不易受损。2/6做工除了要看材料之外,还要

  • 窦建德为什么在人生巅峰时期,输给了李世民?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窦建德(573年~621年),贝州漳南县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621年,七月,长安。当窦建德被五花大绑,推到长安街头的时候,目之所及,周围是一片黑压压的前来围观的唐朝百姓。然后,随着刽子手手起刀落,窦建德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直到此

  • 如果当时崇祯选择南迁的话,明朝还能复生吗?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有句俗话说得好:“卷土重来未可知”,那么如果当时崇祯选择南迁的话,明朝还能复生吗?换了朱元璋大概是可以的,但是崇祯肯定不行,因为他就是能力有限,空有复兴之念,没那个本事呀。十七年前,崇祯干掉了把持朝政多年的魏忠贤集团,成为大明王朝的真正主人。那个时候,满朝大臣,谁敢不服他?天下百姓,有几个不崇拜他?

  • 历史上西秦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建立者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西秦,五胡十六国政权之一,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西秦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雄踞甘肃东部,曾经两次建立和两次灭亡。那么西秦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一,西秦建立乞伏国仁出身鲜卑乞伏部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依附前秦,担任前将军。建

  • 李明作为李世民第十四子,为什么死在武则天手中?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李明(?682年),字为公,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书法家,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母为杨妃。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当中,曹王李明年龄最小,身份也最为复杂。之所以说复杂,是因为李明的生母,早年曾是李世民弟弟李元吉的媳妇。有关李明身世的这笔烂账,我们还得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