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

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57 更新时间:2023/12/21 2:04:17

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春节

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三.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

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

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

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

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

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

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

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

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

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

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

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

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

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

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

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

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

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

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

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

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

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七.七夕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

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

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

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

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

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八.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十.腊八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十一.冬至节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标签: 风俗习惯

更多文章

  • 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典故

    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是什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宫涅继承王位。当时差距发生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火之灾,反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醉生梦死。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女褒姒。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色佳女。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色眼微动,便可令人

  • 平路庙名称历史的来由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平路

    平路庙名称历史的来由,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蒲城县东南方有个古镇叫平路庙,但是你知道平路庙的“庙”在那里吗?庙里供奉的是谁呢?我曾经打听了不少人都说不清楚。带着这个问题,3月23日,我和杨岁合处长及陕西中医学院韩勤学教授驾车前往蒲城探寻平路庙。上午十一点多到了平路庙商业中心街道,在此处停好车,

  • 勒索病毒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病毒

    北京时间2017年5月13日上午消息,本周五,全球近100个国家遭遇了勒索软件攻击。目前勒索病毒已肆虐中国多所高校。而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也发布了防勒索病毒补丁地址。这次勒索病毒袭击事件来势汹汹,俨然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很多媒体都用了沦陷危险!等字样。但实际上,只要我们的电脑系统经常更新,就不会受此

  • 千古谪仙李太白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太白

    太白

  • 隋唐英雄单雄信 单雄信的生平简介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唐

    单雄信单雄信是隋朝末年瓦岗起义军的首领。在隋末,单雄信身为天下绿林盟主。要说他的武功自然在很多人之下,但他的人格力量足以折服群雄。正如戏里说的:有人知道是响马,无人知道富豪家——过得也算威风如意。但“总瓢把子”心中有着一桩刻骨的仇恨: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曾经误杀了他的兄长单雄忠,做为一个绿林人,一个

  • NBA历年总决赛对阵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总决赛

    2014-2015克里夫兰骑士队2:4金州勇士队2013-2014圣安东尼奥马刺队4:1迈阿密热火队2012-2013圣安东尼奥马刺队3:4迈阿密热火队2011-2012迈阿密热火队4:1俄克拉荷马雷霆队2010-2011迈阿密热火队2:4达拉斯小牛队2009-2010波士顿凯尔特人队3:4洛杉矶湖

  • 李存勖阿保机,历史李存勖曾经派使者去见阿保机,由于不肯向异族跪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异族

    李存勖阿保机,历史李存勖曾经派使者去见阿保机,由于不肯向异族跪,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韩延徽,希望楼主采纳,谢谢。李存勖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公元885年至926年),应州人,小名亚子,李克用长子。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廷报功,

  • 新疆的地名有那些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疆

    新疆的地名:1、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2、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独山子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3、吐鲁番市:高昌区、鄯善县、托克逊县4、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5、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

  • 王毅哪九大经典回应成了金句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成了

    王毅哪九大经典回应成了金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厉害了!从王毅九大经典回应,看大国外长范儿!外交部长王毅圈粉众多,他的许多表态都成为金句。人民日报微博梳理了九大经典回应,快来看看!1、“军事化”这顶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中国在自己的岛礁上建设防御设施,这是国际法赋予的自保权和自卫权。“军事化”这顶

  • 吴哥古迹的历史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迹

    吴哥古迹,又名吴哥考古园,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吴哥(Angkor)是高棉语「城市」的意思。古迹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历代都城和寺庙,如吴哥窟、吴哥城、巴戎寺、女王宫等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将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