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并非曹植所写,历史为曹氏兄弟残杀脑补了两千年!,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国史是国人最熟悉的一段中国古代史之一,这主要得利于《三国演义》的普及。罗贯中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书中关于曹植作《七步诗》的描写就不是历史事实,而且基本可以断定,《七步诗》非曹植所写,历史为曹丕曹植兄弟脑补了两千年的自相残杀剧情。
要弄清《七步诗》究竟是否曹植所做,就要知道其来源。历史上对于《七步诗》的记载众多,但有三处记载有重要意义:
第一处是《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该处的《七步诗》是六句。)
第二处在李善《文选注》:萁在竈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该处的《七步诗》是四句。)
第三处在《太平广记》第一百七十三卷: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该处的《七步诗》是六句。)
让人奇怪的是,提到《七步诗》的典籍不少,可最初的曹植诗文集中却没有这首诗。
曹魏时期,曹植的诗文有两个集子,一个是曹植自己编订的,一个是曹叡下令编辑的。晋代魏之后,晋武帝曾拿署名曹植的《六代论》问曹植的儿子曹志是否为他父亲的作品,曹志说「先王有手所作目录」,可见当时就已有人假託曹植之名了,还可知道曹植文集当时保存完好。《晋书·曹志传》记载了这件事。
曹植
文採好,意义深刻的诗文词句会被时人或后人引用。但南北朝以前,仅能找到两处用曹植《七步诗》典故的作品,而且使用年代皆在《世说新语》以后。第一处见于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思王」;第二处见于萧统《文选》《十二月启·中吕四月》有:「声闻九皋,诗成七步」。
《隋书·经籍志》记载有《陈思王曹植集》三十卷;《旧唐书》记载一说二十卷,一说三十卷——隋唐时期,曹植的诗文集并未散佚。
那么上文三处记载《七步诗》的文献中,李善《文选注》的引用就有了问题。李善在注释《文选》时曾引用过曹植的诗文集,偏偏就注释「七步」时,引用《世说新语》这个「二手材料」,却放着「曹植本植」不用?结果只有一个:唐时,曹植的诗文集中没有《七步诗》。
据学界考证,曹植的作品在五代时期曾散佚。到了赵宋南渡时,有人辑《七步诗》入曹植文集中鱼目混珠,问题就是出在这个时期。
从南宋时期开始,关于《七步诗》是否为曹植作品就已引起重视,直到明清时期,争论亦经久不衰。如徐祯卿、王世贞等名家皆相信《七步诗》是曹植作品,若将曾用过「七步」典故的文人也视为同意该观点的话,这个群体会增加周必大、刘克庄、杨万里、文天祥等名家。
宋代陈振孙、元代马端临皆对此持怀疑态度。今人郭沫若也说:「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佔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曹丕,故造为这种传说。」
《七步诗》有六句和四句两种,六句诗体出自《世说新语》,四句诗体出自李善《文选注》,《太平广记》的记载出自《世说新语》。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可知,当时五言六句或四句诗并非三国时代的创作主流,故而《七步诗》的风格并非当时流行。而且《太平广记》的记录中称曹植为「东阿王」,可历史上曹植被封为东阿王的时间是曹丕去世之后的魏明帝太和二年(229年),曹植不可能以「东阿王」的身份与曹丕在一起,与史实不符。
结语:
最初的曹植诗文集中并无《七步诗》,《七步诗》最初记载在《世说新语》中,后世用典皆以此为据。大致在南宋初期,《七步诗》开始混入曹植诗文集,此后争议不断,但可以从曹植诗文版本,《七步诗》本身等方面确定,《七步诗》并非曹植所做。大众都以为曹植是政治上的失败者,做出胜利者曹丕赶尽杀绝的推断——大众为曹氏兄弟的自相残杀脑补了两千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