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三国曹刘之争的实质是王道与霸道之争

三国曹刘之争的实质是王道与霸道之争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650 更新时间:2023/12/23 14:48:40

三国曹刘之争的实质是王道与霸道之争,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核心提示:刘备与曹操之争,并不是简单的争天下,更是王道与霸道之争。这也是诸葛亮、关羽等杰出人才,之所以矢志不渝地跟随初期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的原因所在,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跟着刘备,而是为了做到同样的理想——践行王道而一起打拼的伙伴、战友乃至兄弟。

西汉时期,有中兴英主之称的汉宣帝刘询与时

为太子的汉元帝刘奭讨论治国之道时,曾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是一代英主对治国之道的终极思考和选择。此后两千年,中国帝王的治国之道基本沿用这一方略,从不外乎王道和霸道两者。

那么,什么是王道?什么又是霸道?简而言之,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王道」重于「德」,「德」胜「术」而「王」,而「霸道」重于「术」,「术」胜「德」则「霸」。

孟子说得更明白:「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依靠武力、假托仁义,是为霸道;依靠道德、推行仁政,是为王道。汉代大学问家刘向,也曾在《新序·善谋》中解释说:「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

至于王道与霸道的效果,孟子也给出了答案:「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王道优于霸道,是三岁孩子也明白的道理,但为什么一生倡行仁政的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结果却是「莫能用」?答案只有一个:以力服人简单易行,见效快,以德服人则难以做到,见效慢。面对一个强者,众人不敢不服,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因此推行霸道只需要强化统治机器就可以做到。若想推行王道,首先要搞清楚谁有德、谁无道?一方面需要人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人们有坚持是非的定力,不因自己的利益而左右是非判断,更不能颠倒是非、指鹿为马,所以需要教化民众,树立社会统一的价值观。

因此,在诸侯征战、弱肉强食的时代,孔子提倡的王道注定被束之高阁。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则是推行霸道的典范。战场上砍一颗人头,则赐爵一级,「劫以刑,驱以赏」,有功则赏,有过必罚,驱使秦国军民焕发出彪悍无比的战斗力,终于剪灭战国群雄。

但大秦帝国的命运大家都很熟悉,秦始皇臆想中的千秋万世只传了二世,便落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秦朝灭亡的原因,贾谊也早已在《过秦论》中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朝吸取前代教训,确立的治国之策,正是「以霸王道杂之」,崇尚以德服人、以孝治天下,如果你不听话,那么对不起,只好以力服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究竟是王道多一点,还是霸道多一点,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做法,但终归没人敢丢掉「王道」二字。

到了三国乱世,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约占全国三分之二的几千万人口非正常死亡,每个人都承受着空前的生存压力,斗智斗勇的水平登峰造极,人的欲望之花肆行无忌,人性之恶彰显无遗。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曹操,更是典型的推行霸道之君主。曹操的「霸道」,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屠城杀降样样都干。《三国志》记载,曹操有固定的军令,「围而后降者不赦」;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后,将投降的袁军将士全部坑杀;得知父亲被杀后,曹操进攻徐州,更是「所过多所残戮」(《后汉书》记载: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袁绍起草的檄文评价曹操说:「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檄文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立论有所依据(杀边让、赵彦等,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掘梁孝王墓),并非空穴来风。

二是用人唯才而不顾德。对于曹操多次下令求贤之事,明末大儒顾炎武有话说:「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余。」破坏容易建设难,王道的治化、社会之伦理,东汉数代君主倡行的成果,被曹操一人毁坏而蕩然无存。

曹操为什么屠城杀降、重用无德之人?原因也很明显,霸道简单易行,不择手段更容易达到目的,不苛求德行更容易吸纳「为我所用」之人才。这是功利主义至上的必然选择。

值得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一些人,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依然坚持着正义的理想,坚持着做人的良心,坚持着道义的原则。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总算还有。

与曹操对抗一生的刘备,曾自己总结斗争经验与成功的方法论:「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这段话虽然不乏政治宣传的成分,但刘备一生的行事,足以当得起「王道」二字。

关于刘备集团,史书中不但没有屠城杀降只言片语的记载,有的反而是为了百姓而甘于失败的事迹。比如赤壁大战之前,刘备率军民南撤,明知曹操追兵将至也不愿抛弃百姓,最后惨败于当阳长坂;再如关羽北伐水淹于禁七军后,宁可养着三万多降卒也不杀降,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关羽只好去孙权的地盘上抢粮食,再次触怒了孙权,导致孙权与曹操联手,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彻底断送了刘备集团一统天下的希望。

这便是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所在,也是王道与霸道的利弊所在。

刘备与曹操之争,并不是简单的争天下,更是王道与霸道之争。这也是诸葛亮、关羽等杰出人才,之所以矢志不渝地跟随初期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的原因所在,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跟着刘备,而是为了做到同样的理想——践行王道而一起打拼的伙伴、战友乃至兄弟。

可叹的是,在这一轮王道与霸道的交锋中,占上风的仍是霸道。

可悲的是,善政劝人向善,恶政驱人为恶,霸道占上风之后的结果,无非是以暴易暴、以奸诈战胜奸诈,于是曹丕代汉称帝之后不过几十年,便是司马氏篡魏的以牙还牙。

王道式微、霸道盛行,带来的恶果是固有的价值体系崩溃、整个社会风气急转直下,贾后乱政、八王起兵,终使五胡铁蹄蹂躏中原故土,华夏神州沦为腥膻之地,史上首次衣冠南渡,中华文明不绝如缕。

历史不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中,同时也存在于人心中。刘备之仁,在三国之后的一千多年间都是一个近似于常识的普遍认知。

北宋时,苏轼在笔记小说《东坡志林》中写道:「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人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可见,尊刘贬曹的理念,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早已根植于人心之中,是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符合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盛行于世,不是因为这部小说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而是它尊刘贬曹的主旨契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凡事皆有利弊,《三国演义》虽然使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如鲁迅先生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造成了人们对三国许多人物的误解。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大众读《三国志》等传统经史渐少;同时,原为小道末技的小说,地位又大幅提升。因此,大众心目中的三国人物形象,逐渐被来自《三国演义》的艺术形象所取代。再加上道德高于一切的传统观念已经崩塌,大众普遍急功近利,崇尚所谓的真性情与个性,刘备的艺术形象,在这方面失分很多。于是,刘备这位传统公认的仁义之君、乱世雄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只会哭鼻子的伪君子、低能儿。可以说,大众对刘备的认知已经偏移得太多,与上千年来的共识相去甚远。

过往的历史是永恒不变的,大是大非问题也不可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只能是当代人们认知的不足而导致。这让我隐隐有了用自己的笔,为刘备正名的冲动。

身在尘网,想必诸位也已发觉,在今天这个时代,成功学泛滥成灾,厚黑学大行其道,任你白如玉、清如水、心如赤子,浸泡在千年沉积的酱缸文化中,难保不会黑如墨、浊如泥、狠如蛇蝎。许多人为了追逐所谓的成功,底线可以一低再低,廉耻可以毫不顾忌。

忆古思今,两相对比,我更意识到身处三国乱世的刘备,终其一生能坚持正能量的奋斗之路,坚持儒家推崇的王道仁政,不屠城、不杀降,对兄弟义、对臣下礼、对百姓仁,是多么难能可贵!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又是何其令人痛心!

历史怎容任意涂抹,是非岂能随意颠倒?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促使我几乎读遍所有关于刘备的第一手史料,耗费许多心血,写出了《刘备不是传说》这部作品,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上的真实刘备,若进而能从刘备身上悟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则善莫大焉。

虽有漫天雾霾,但若有清风吹来,总会有风朗气清的美好时刻。为了这一时刻的早日到来,我愿尽一份微薄之力。

(剑眉枉凝《刘备不是传说》再版后记,九州出版社2015年1月版)

本文来源:閑话历史

标签: 王道

更多文章

  • 世界历史上的「4大谎言」,一个比一个出名,人们却一直深信不疑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深信不疑

    世界历史上的「4大谎言」,一个比一个出名,人们却一直深信不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埃及豔后。这个艳后名叫:克里奥帕特拉,传说这个克里奥帕特拉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简直就是魅力十足,并且她的魅力是不可抵挡的那种,曾经把凯撒大帝和安东尼都玩弄在掌中,可见他的手段和魅力之高明!其实不管是在那个朝代都

  • 美国士兵首次解放纳粹集中营时看到了什么?机枪扫死全部德国看守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首次

    美国士兵首次解放纳粹集中营时看到了什么?机枪扫死全部德国看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文/快哉风1945年4月29日,节节胜利的盟军进入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美军第七军第45步兵师的士兵解放了纳粹第一个也是历史最悠久的集中营:达豪集中营。图:达豪集中营的解放囚犯向美军欢呼达豪集中营从1933年到1

  • 凌烟阁地址历史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地址

    凌烟阁地址历史,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字,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

  • 吕布女儿吕玲绮资料简介 吕玲绮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吕布

    吕布女儿吕玲绮资料简介吕玲绮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吕布女儿吕玲绮资料简介吕玲绮怎么死的吕玲绮简介:吕玲绮,为吕布与严氏所生之女孩。虽为吕布于为李所败,逃离长安之时遭遗留,但为庞舒藏匿后平安护送至吕布之处。尔后,虽与袁术之子曾有政治婚姻之提议,但于前往寿春途中被带回。当吕布于下邳遭曹操包

  • 历史汪美麟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历史汪美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孝渊景皇后(1427年-1506年)汪氏,即汪废后。明景帝朱祁钰废后,顺天人。汪氏是顺天府人(今北京)。在成为皇妃以前,其家族世代为金吾左卫指挥使。祖亲汪泉,父亲汪瑛。明正统十年八月(1445年),朝廷册汪氏为郕王正妃。正统十四年冬(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

  • 鲍毓明再度回应性侵养女事件!他说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事件

    鲍毓明再度回应性侵养女事件!他说了什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近段时间,「公司高管被指性侵养女」事件持续引发热议,随后韩红、谢娜、姚晨、马伊琍、海清、周迅等诸多明星发声,大家都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护这个小女孩,将犯罪之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近日,这位被指性侵养女的某企业高管鲍毓明,再度回应性侵养女

  • 西南交大的百年历史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交大

    西南交大的百年历史,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学校肇始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学堂由交通部直辖,后更名为唐山铁路学校。1921年7月1日,交通大学正式成立,交通大学下设立北京学校、唐山学校、上海学校。1923年7月,学校奉交通部训令,改称交通部唐山大

  • 胡修道:孤身打退敌人41次冲锋 创造了单兵作战一天歼敌280余人的纪录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孤身

    上甘岭上建奇功,英名垂青史;一生奉献忠于党,风範成千古。”2002年3月,胡修道同志病逝于南京。这是他的輓联,也是老英雄一生的写照。在抗美援朝着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英勇杀敌的事蹟曾在中朝大地广爲传颂,并被选入小学课本。胡修道,四川金堂人,1931年12月出生。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是

  • 山西名居有着怎样的历史发展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山西

    山西民居的历史文化底蕴时间:2013-01-0500:08:42|浏览:828次|来源:|作者: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祁县在山西太原南面,位于晋中。祁县

  • 古代维京“持盾少女”的真实长相是怎样的?揭秘维京持盾少女复原图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少女

    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活,而一直以来人们所说的维京女战士很多人都认为那仅仅只是人们一厢情愿虚构出来的形象罢了。然而近期苏格兰的考古学家复原了一个拥有着千年历史的维京女战士。金色的卷发下面长着一张线条硬朗的脸庞,在脸上还有着一道触目惊心的疤痕,以及浮肿的双眼,足以让人联想起这位女战士生前在战场上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