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赵括用兵能力怎么样,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赵括用兵能力怎么样,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452 更新时间:2024/1/5 0:03:29

赵括,这位被世人认为纸上谈兵,差点葬送赵国的人物。不仅使自己命丧疆场,还使得四十多万赵军成了白起刀下之魂。然而,有人却说赵括是个用兵的天才,长平之战的失败,是不能归罪于赵括的。那么,赵括到底是天才还是蠢材呢?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国的虎狼之师作战勇猛,几次打败赵军,廉颇只好令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一时间,双方打起了僵持战。

后来赵王听说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颇得其父真传,自由熟读兵法,在理论上就连他爹都不及他,对于领兵打仗、攻城略地十分在行,于是就萌生了用赵括换取了廉颇的想法(最多的说法还是秦国反间计,但历史就是这样,史书上的不同让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史书去做不同的猜测,千年前的历史谁又能知道真相呢?)。不过,赵括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水平,所以得知赵王要委任赵括为主将时,就上书给赵王,说赵括好高骛远、把战争当做儿戏,不具备当一军之帅的能力。可是赵王心意已决,还是让赵括做了主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根本毫无实战经验的他,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使秦将白起有了可乘之机(还有可能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极限了,就算一直守也会因为粮草问题失败,所以赵王才想要变动),白起便调遣奇兵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史书称赵军“军中无粮、将士自慌”,四十多天后,赵括亲摔精兵与秦军搏斗,被秦军射死。赵军四十余万人全部投降,后来被白起全部杀掉。赵括也从此被看成是葬送了赵国的罪人,而“纸上谈兵”的诟病也一直伴随着赵括到了今天。

可是,有人对以上观点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长平之战的失败,错并不在于赵括。

一些学者认为,在秦赵爆发战争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那就是和秦军打防守战。三家分晋之后,赵国距离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很近,在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军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拥有强大的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因此才能在对匈奴和胡人的战争中屡建奇功。而秦军恰恰相反,他们最擅长的其实是步兵军团作战和防守。廉颇和秦军打起了持久的防守战,这就为失败埋下了祸根。

同时,战争一旦到了相持阶段,物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秦国有汉中之地,同时又占据号称“天府之国”(当时可能还没有这个称呼)的川渝等地,有的地方可以种植一年两熟的作物,因此物产丰富、军需物资供应充足(秦国到长平后期也不行了,按照被认同的说法,秦国也是粮草快不行了,才实行反间计的)。而赵国处于北方苦寒之地,土地贫瘠、物产单一,地域范围比秦国小多了,同时又有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当时是李牧镇守,所以赵国才没后顾之忧),军需物资的供应就很难和秦国相比了。这也就注定了长平之战最后的失败结果。对于中途才指挥战争的赵括来说,可以说,他生不逢时,注定要失败、要被人诟病。后来白起断了赵军的粮道,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赵括“以身殉国,抵死反抗”,完成了一个军人的光辉使命。

换一种角度看,也许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反击,才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导致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白起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安慰将士)。后来,白起见秦昭王时,当谈论赵括这个人时。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我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这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赵括的军队腹中无食,竟然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

其实人们往往关注最后的结果,却忽视过程。实际上,在长平之战后,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换句话就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而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白起还活着。

长平大战后,秦国还数次被其余五国打到函谷关下,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后来用了二十多年才恢复了元气。这也可以看到赵括并非“纸上谈兵”之辈,能让“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号称“人屠”的白起认为和他打了个平手的人物,能是蠢材庸才吗?

还有人认为,赵括的母亲之所以多次阻拦赵括出任长平之战的主将,并非是怀疑赵括的军事能力问题,而是只要指挥了长平之战无论胜负都不会有好结果。

赵括的母亲认为,赵括指挥的部队不下百万,这不能不让赵王担心。如果有人向赵王献谗,那将有大祸。另外,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赵括决战,白起久负盛名,二人之间的较量,胜负当在伯仲之间。一旦失败,嗜血成性的白起定会对赵军大肆屠戮。若是胜了,功高盖主,必为赵王所忌惮。这样看来,赵括在出征的那一刻就注定他的失败。

赵括到底是军事天才还是蠢材呢?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在于廉颇还是在于赵括呢?由于历史的浸没、时间的远去,以及不同人出于不同的观察问题、解读历史的角度和方法,总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无论如何,不管事实怎样,赵括成为了纸上谈兵中的主角,他会继续随着历史被后世记住,不管真相怎样,他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空谈理论是不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张廷玉有哪些功绩,为何死后能进入太庙呢?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太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有意义的。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一般的皇亲贵族是不能进太庙的,因此太庙也算是帝王的“家庙”。不过,虽然朝代的更迭,皇后、宗室、功臣的牌位在皇帝的批准之下,也是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的,这种殊荣是非常难得的。清朝时期就有一个大臣进入了皇家的宗庙,他就是张廷玉,张廷玉

  • 揭秘:民国“四大太妃”结局是什么 ?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1912年清朝灭亡后,紫禁城内随废帝溥仪一起生活的,还有隆裕太后和“四大太妃”。1913年2月,隆裕太后因病去世,宫里的长辈就只剩下了“四大太妃”。四位太妃分别是:同治帝的三位妃子瑜妃赫舍里氏(敬懿皇贵太妃)、珣妃阿鲁特氏(庄和皇贵太妃)、瑨妃西林觉罗氏(荣惠皇贵太妃);光绪帝的瑾妃他他拉氏(端康皇

  • 清朝「正一品官」有哪些超级待遇?放到现代,你也想要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你也

    清朝政府的官员分九品十八种,而作为最顶尖的正一品官员的工资只有180两。而在古代,一个官员基本上就是一家的所有经济来源,这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清朝“正一品官”的待遇有多好?看完你就会说,放到现在,谁都想要!清朝“正一品官”的待遇是很好的,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那都是令人羡慕的。首先,我

  • 曾是年薪百万的设计师,被胡歌临时拉去救场,凭「西楚霸王」爆红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年薪

    曾是年薪百万的设计师,被胡歌临时拉去救场,凭「西楚霸王」爆红,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娱乐圈中并非全部是科班出身,也有许多是半路出道。也有的是本不想出道却意外进入娱乐圈。比如雷佳音,当时因为尿急上厕所被导演看出推荐他去学表演,后来去导演宁浩家吃螃蟹认识了路阳,最后出演了路阳的《綉春刀2》受到了大家

  • 吴三桂为何坚持要追杀南明的永曆?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吳三桂為

    吴三桂为何坚持要追杀南明的永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编者注:历史上的今天,1644年4月25日崇祯在煤山上吊自尽。本文就转载一下吴三桂追杀南明最后一个伪帝永曆的故事。文章来源转载,转载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在南明小朝廷里,永曆帝朱由榔依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人的力量,在云南等地苟延残喘

  • 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不做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着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东停留,东巡泰山、曲阜。这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同时,也有三件事他坚决不做,这同样反映出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只祭山,不封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东巡来到泰山。他刚在山下的泰安城驻跸,侍臣便向他建议,应效法古

  • 从婢女到皇帝后妃,此人只用了三年时间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从婢女到皇帝后妃,此人只用了三年时间,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有一个女子她出身十分卑微,从婢女到良妃,她只用了3年,而且生下了一个儿子震动了满清朝野。这个女子就是良妃卫氏,她是辛者库出身,也就是清朝皇室的下人。辛者库主要负责后宫的各种琐事,上三旗的女子可以入宫当宫女,而下三旗的女子

  • 古代女囚犯被流放的时候 衙役们为什么会抢着去送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对古代女囚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女囚犯被流放千里,条件艰苦,为何官差们还抢着去押送?封建社会有很多残酷的刑罚手段,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斩首、车裂以及流放这几种。对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了解,犯人一旦被判了流放,就是被流放到一些苦寒之地,表面看是摆脱了死罪,实

  • 李渊起兵作为最晚的一个 李渊是怎么成为大唐王朝开创者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对李渊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起兵最晚、实力最弱的李渊集团,为何能赢得天下?隋唐时期是历史上一段乱世,虽然乱世持续的时间不长,与五代十国、南北朝相比,隋唐乱世简直不值一提。只不过这样的乱世,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隋朝末年,当时的情况

  • 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张二奎的艺术特色及主要剧目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张二奎,字子英,出生于嘉庆十九年(甲戌),同治三年(甲子)去世。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艺术特色张二奎为京剧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张二奎之前,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艺人余三胜,以独具特色的"花腔"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