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施济美19岁痛失初恋 照顾初恋家人几十年 至死仍是单身

施济美19岁痛失初恋 照顾初恋家人几十年 至死仍是单身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53 更新时间:2024/1/17 8:14:44

初恋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但是往往也是被追忆的对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初恋的一句话,她便不离不弃地照顾了初恋家人30年,至死仍是单身。

带着初恋家人逃难

施济美,192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施肇夔供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是顾维钧的得力助手,母亲也是一个大家闺秀的女儿,知书达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施济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5岁那年,施济美考入了上海培明女中学校。

在学校里,施济美认识了一个叫做俞昭明的人,并且与她结为了闺蜜,两人经一同出去逛街,购物,一次偶然的机会,俞昭明的弟弟俞允明来学校找姐姐,恰巧俞昭明不在,就由施济美接待了俞允明,两人第一次见面就给各自留下了很好的影响,俞允明一表人才,施济美亭亭玉立,随后俞允明经常借口来找姐姐,与施济美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发展成为了恋人。

后来,他们一起从中学考入了东吴大学。要是换做平年代,他们必然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然而,在这样的战乱时期,他们又都是有志青年,终究是要分离的。在七七事变之后,俞允明放弃学业,准备投身抗日。

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大学生,手无缚鸡之力,便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国破家亡。因此,要想为国家尽力,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投军,俞允明告别施济美,奔赴大后方从事抗日活动。临走之前,他托付施济美照顾俞家父母。

虽说此时的施济美也想与俞允明一起,不顾一切地抗日,但是她不能。外交官父亲尚在巴黎,作为家中的长女,如果她离家抗日,那体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将如自处?后来,南京沦陷,施济美一人带着两家人逃难。

因战争生离死别的有情人

不得不说,施济美也是一个有能力之人。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要想保住自己尚且有些困难,而施济美居然能够再炮火之下,将两家人安排妥当。从南京逃亡上海的路上,施济美一路躲避日军,最终成功躲开了那场屠杀。

躲避战乱的日子虽然难过,但是施济美心怀梦想,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和俞允明团聚,总期待着和平的到来。然而,1939年,远在上海的施济美得到了俞允明的死讯。这一刻,施济美的心也死了,之前是生离,而现如今则是死别。

分别之时,她与俞允明正处在热恋,经依依不舍的情景犹在眼前,而现如今,初恋逝去,尸骨无存,这对令人羡慕的恋人终究还是毁在了炮火之中。换做一般的女子,初恋去世,怎么也应该痛苦几天,消沉一阵子,但是施济美没有这个机会。

因为炮火的原因,父亲没有办法往国内寄钱,俞家与施家的经济负担都落在了她的头上。而且,俞家父母的身体并不好,俞允明的死讯是断然不能让他们知道的。一系列的事情还等着施济美做决定,她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

为了让瞒着两位老人,施济美只能告诉俞家父母,俞允明前往国外深造,暂时不会归家。每隔一段时间,施济美就会模仿俞允明的笔迹给俞家父母写信。

无法分担的痛苦

为了支撑两个家庭的费用,施济美不得不四处寻找工作。其实作为那个年代的化人,施济美想要找到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并不难,但是她偏偏倔强地提出了一个要求。但凡是背后有日本人投资的公司企业,她绝对不去。

因为这个条件,她失去了很多机会,最终选择了作为一名不起眼的教师,薪资不高,要养活自己绰绰有余,但是要养活两家人,还远远不够。因此,施济美白天上完课之后,晚上还要进行创作投稿,赚取费用。

日子虽然辛苦,但是施济美从未喊过累。对于她来说,这些都不是最煎熬的,最痛苦的事情是她代替俞允明写家书。当她模仿着俞允明的语气,对俞家父母嘘寒问暖,描写着国外留学的生活,施济美总能够想起俞允明的音容笑貌。

只可惜,俞允明永远都不会回来了。面对俞家父母看见信件时候的殷切笑容,施济美的整颗心都在滴血,然而她不能有丝毫地表露,还得强颜欢笑,配合着他们幻想着未来那不可能实现的生活。

自从俞允明死后,施济美便一直代替他孝敬俞家父母,这一照顾就是三十年。有人曾经问他,俞允明已经去世多年,如今你也是如此辛苦,若是不行,完全不用如此照顾俞家父母的。施济美只是表示,她曾经答应俞允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其实,只有施济美自己清楚,她不仅仅是因为一句承诺而照顾俞家父母,更因为她此生对俞允明难以忘怀。而事实上,施济美也终身未嫁,对于她来说,曾经与俞允明的美好就已经是一生。

爱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也许是与喜欢的人数十年的终身相依,也许是将爱人挂在自己的心里直到死亡的到来,纵观施济美的一生,她的爱让岁月包裹,却又历久弥新,想必俞允明地下有知,也会感动。如此有情有义为爱痴情到如此地步的奇女子,实乃世间少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刘禅为什么能稳坐皇帝宝座41年,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我们受《三国演义》影响,一直觉得刘后主刘禅是个昏庸、懦弱、无能的人,葬送了蜀国基业,不战而降,最后居然在魏国还乐不思蜀。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年仅17岁的太子刘禅继蜀汉帝位,史称后主。之后从公元223年开始,一直到公元263年,刘禅前后共41年皇帝,稳坐皇帝宝座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

  • 秦朝那些奇葩的律法,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那么它又有那些奇葩的律法,让匪夷所思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现如今的很多人都认为秦朝的律法非常严格,可是鲜为人知的是,秦朝的很多律法非常奇葩。古代的时候存在很多酷刑,包括断手、断脚、割鼻子、挖眼睛等等,古代的酷刑多到数不胜数。现如今这些酷刑已经不存在了。后人们根本不可

  • 古代深宫里的爱情:明英宗朱祁镇和钱皇后的爱情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一份纯粹而真挚的爱情,普通人尚且求而不得,更何况是无情帝王家了,可在明朝却有着这样一对帝后,演绎了一段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的爱情,那便是明英宗朱祁镇与他的发妻钱皇后了。1435年,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皇太后张氏成为太皇太后。6年后,朱祁镇已经15岁了,于是张太皇太后开始张罗着给他物色皇后人选。钱皇后

  • 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是什么 它的具体经过又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

  • 润怀王朱文圭,从两岁开始被囚,出来已是五十七老人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子从两岁开始被囚,出来已是五十七老人,他就是是明朝润怀王朱文圭,那么他又是为何被囚禁了五十五年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朱元璋驾崩之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之后的朱允炆深感各地藩王的势力之大,是王朝统治的一大隐患。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和削弱各地藩王的势力,朱允炆利用或有或

  •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呢,郑和下西洋有着什么样的目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

  • 李世民不杀李元吉和李建成的老婆,反而收入后宫,不是因为美貌,而是不敢杀?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众所周知李世民的皇位来历,并不正统,他为此杀死了两个兄弟,引发了玄武门之变,那么他之后为何不杀他们的妻子,反而收入后宫,不是因为美貌,而是因为不敢杀!很多人说是以为齐王妃长的漂亮,确实也是当时的齐王妃被人评价玉貌雪肤,眉目如画,那颜值自然是不用说的。而当时齐王妃还正值年轻之时,李世民自然是不会放过齐

  • 楚汉之争中 项羽实力远大于刘邦 最后为什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楚汉战争之中,在开始的时候,项羽的实力远远超过对方,但是在短短的几年中,刘邦的实力能够和项羽匹敌,最后为何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秦朝后期民怨四起,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自然各地都开始了反秦得大浪潮。楚国战国时期地大物博且楚怀王客死秦国,因此楚南公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

  • 他为清朝立下了悍马功劳 却被天下人鄙视 这是为什么呢?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在帮助清朝夺取天下的战争中,有一位人物的功绩堪称第一,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他从睿亲王多尔衮率军10万大举南下攻明,十一日至辽河,得知大顺军已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遂用他的谋略,“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但是它却被天下人鄙视,连清朝皇帝都看不起他,这到底是怎么

  • 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工程最大的且存在非常就的运河,它与长城和坎儿井被称为中国古代工程中最伟大的三个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隋炀帝统治后,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