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 明明够吃 可为什么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 明明够吃 可为什么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900 更新时间:2024/1/7 15:04:08

在古代的军队中每天都会开饭,粮草充足,可是一到了开始打仗的时候就会喊粮草不足,断粮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不打仗的时候很充足,一打仗就缺粮?

首先,一打仗,粮食的损耗率就高的惊人。

粮草被劫被烧的情况先不说,单单是运输环节的损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目的就是运输军粮更方便。

古代的运输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运送一批十万士兵需要的粮草,需要“运输大队”可能就超过十万人。这十万民夫也是需要吃饭的,路上也要消耗粮食。

因为人力运输速度缓慢,遇到复杂地形更是举步维艰。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还有可能导致粮食腐败变质……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

其次,打仗意味着原本的产粮能力大幅下降。

从汉代开始就实行的屯田制,尤其是军屯制度,其实就是士兵们不打仗的时候种田,解决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边塞种田,可以解决打仗时粮食远距离运输的问题。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为广泛、复杂、系统。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础上,一旦打仗,参与粮食生产的士兵就要离开土地,远赴战场。这样一来,粮食生产就会明显下降。

不仅如此,打仗还会征召大量的青壮年,进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粮食产量。

第三点,一旦战争时间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战争初期还好,军队有储备的粮食,国家也有储备的粮食。但是一旦时间长了,粮食损耗又很严重的话,必然会波及到老百姓。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征粮还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门口,乱兵流寇,杀人屠城。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所以,每到大战乱之后,总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越打仗粮食越少,粮食越少越要想办法征粮抢粮……这种情况下,缺粮太正常了。

拿唐朝来举个例子。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做府兵制呢?简言之就是“农兵结合”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说,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是农民,到了打仗的时候,农民也就变成了士兵。这种模式就是将“武装集团”变成了“生产集团”,所以在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自然不用担心饿肚子。

但是到了打仗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这些士兵作为最有力的生产力,一下子就没有了,那么势必会对农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国家的生产也就成了问题。如果战役持续过长的时间,那么国家的农业生产也就难以为继了。但是这种兵役制度的实施对于战和时期的士兵影响都不是太大,因为本身就有一定的生产水平在那儿,而且府兵制度下的兵士本身数量也不多,所以在粮食问题上也不必太过担心。

这样的制度其弊端也很大,那就是不适合于大的战事。当国家遇到大战事的时候,府兵的数量和正规性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所面临的战局,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培养数量更多且更为正规的正规军。这也就是后来的“募兵制”。募兵制的优点就是能培养出正规部队,其战斗力远远大于府兵。其次就是,募兵制下的士兵基本上不用劳作,是真正的职业军人。

但是职业军人也得养家呀,所以朝廷必须对其发放粮饷。这就引起了国家收支的一系列问题。当然了,这些问题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也都相安无事,毕竟没有战争的时候,其士兵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到了战争时期,士兵被开赴前线,动不动就死人,为了及时补充兵源,国家就不得不再招募更多的士兵去前线作战,这样一来,其战争成本也就慢慢增加了。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前线作战,粮草是不可能运一次的,是需要运很多次的。但是运粮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战争常识”。什么意思呢?

我们平时看到影视剧里面所说的“运送粮食五千石”,实际上真正运到军营中的还不到一千五百石。为何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运量人也需要吃饭呀。而且运送粮草乃是大事,所以运量队伍的人数肯定也不少,在运量途中,他们也需要吃饭,并且在回去的时候也需要吃饭。所以,军营中的粮食怎么能够呢?

其次,再加上战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等造成的一些浪费和损失,军营中的粮食也自然不够。因为,处在作战期间的士兵是无法自给自足的,也无法开展生产活动,只能依靠后勤补给或者抢夺敌军的粮食予以自足,否则根本难以为继。

标签:

更多文章

  • 前秦天王苻坚一生宽仁 唯一一次失败就让前秦土崩瓦解 苻坚大帝的悲剧人生 苻坚为什么一意孤行要伐晋?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苻坚是前秦第三位国君,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而后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最终败给东晋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前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独立。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

  • 吕后为什么没杀长子刘肥 最后刘肥的儿子铲除了吕家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刘邦的妻子吕雉,就是历史上的吕后,刘邦一共八个儿子,有四个都惨遭吕后毒手,其余四子中,除了当了皇帝的汉文帝刘恒,就只有刘邦长子刘肥的结局要好点,吕后并没有杀刘肥,并且刘肥不是吕后的儿子,被封为齐王的刘肥,拥有七十三城,是汉初第一大封国,这个诸侯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十分富庶,最后吕后的吕家也是被刘肥

  • 名将檀道济,战功堪比霍去病,结局却比岳飞更冤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著名将领,如霍去病,岳飞,袁崇焕等,可是南朝时期有位名将,战功堪比霍去病,结局却比岳飞更冤,他就是檀道济。檀道济这个名字或许大家比较陌生,他是东晋末年名将,他是正宗的汉族血统,从小父母双亡,生活异常艰苦,早年檀道济跟着刘裕打仗,成为北府军中的一员,北府军是谢玄组建的军队,异常骁勇,

  • 雍正帝真是“篡位”吗?看他继位后的这些事情可以看出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中国历史上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统治者位高权重,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为了权力出现许多骨肉相残的事件,其中雍正帝绝对算是一个,那么雍正帝真是“篡位”吗?我们看看他继位后的这些事情可以看出。1722年12月20日深夜,位于北京西郊的畅春园中,突然传出了凄凉的哭声,原来统治王朝长达61年的康熙帝,

  • 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子嗣都快被其杀完了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中国历史上明朝有一位皇帝堪称最怕老婆的,子嗣被老婆快杀完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幸存的子嗣,还要为其安全操心。此人就是明宪宗,也是明朝的第8位皇帝,其实在早年期间他就被立为太子,可是由于土木之变之后,他的父亲朱祁镇被瓦剌劫走,最终他的叔父即位,自己的太子之位也被废,改立朱见济为太子。但是这样的时间并没

  • 朱棣八十万大军放弃攻打越南,竟然是因为“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的问题,我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明朝初期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尤其是能征善战的朱棣。在中国古代,很多帝王其实在位期间都坐的并不安稳,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边疆频频发生战乱,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是无法保证江山稳固的。而在我国的南方,越南经常因为地盘纷争的问题而对朝廷进行挑

  • 日本亲王来到中国,数天后长叹:小国第一不如大国第三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围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智力游戏,是人类智力游戏的巅峰之作,它随着我国鼎盛时期的文化输出,在整个亚太地区都非常盛行。大家知道,在唐朝时中日交流是非常频繁的。当然,交流比较单方面,主要是唐朝的文化输出,现在美国人老讲,能够输出文化的才是强国。从这个角度来看,唐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当时,日

  • 皇帝书法大比拼,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没有悬念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古代帝王们流传到现在的真迹,让我们对他们的日常有了更直观的了解,那么在其中排一下名次的话,结果是怎样的呢?宋徽宗书法,他创造了著名的瘦金体,排第一没争议。你以为他只会瘦金体,来见识下人家的草书,不“翻译”估计你都不认识:“掠水燕翎寒自转,坠泥花与湿相重”曹操书法隋炀帝书法,没有想象的好。李世民书法,

  • 侯景叛乱 饿死梁武帝 推翻南梁王朝 侯景叛乱是仅有区区八千人 为什么能将南朝搅得天翻地覆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起兵叛乱。侯景决定叛变南梁时,手下仅有区区八千兵士,他为何最终能够在数月间有如神助般攻入建康,俘虏萧衍父子?历史上对于萧衍的评价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称他英明神武,不喜欢他的人说他祸国殃民。的确,历史上真

  • 五国伐齐打破战国七雄平衡的力量平衡 长平之战消灭抗衡秦国的有生力量 长平之战和五国伐齐哪个对战国格局影响更大呢?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乐毅伐齐打破战国七雄平衡的力量平衡,天下形成了一强六弱的格局。长平之战让秦国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天下再无国家能抵御秦国,这时候秦灭六国的大势已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把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期的转折点。但相对于长平之战,“五国伐齐”更应该成为战国时期的真正转折点。很多人都将秦赵长平之战作为战国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