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细数诸葛四兄弟与刘关张三兄弟恩怨,错综复杂

细数诸葛四兄弟与刘关张三兄弟恩怨,错综复杂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328 更新时间:2024/1/16 20:33:14

诸葛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其中出了很多著名的才俊,最出名的要算是诸葛亮了。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刘、关、张三位同国异姓的兄弟之外,还对应存在诸葛四位能力更强大,思想更先进的同姓异国兄弟,他们分别是孙吴的诸葛瑾、刘蜀的诸葛亮、曹魏的诸葛诞(族弟)和躬耕中立的诸葛钧。本文着重解析诸葛兄弟与刘备兄弟,以及诸葛瑾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两大兄弟集团的关系是先精诚合作,后貌合神离;瑾与亮的关系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一、“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

我们知道,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阐述的战略主要分两步:一是先取刘表的荆襄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横跨荆、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变,联吴抗曹,从荆州和秦川同时进兵北伐中原,“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最后为什么宏伟蓝图没能实现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诸葛亮压根就没想让刘备兄弟完全实施;二是诸葛兄弟也没有预料到会有与自己相当甚至更高明的人半路杀出,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实际上,“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战术展示给刘备,战略保留给自己。诸葛亮还没有幼稚到第一次见面就将自己肚里的墨水和盘倒出,他无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诚”和“智慧”先赢得刘备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如若失败还可以反过来将原因归罪于刘备:谁叫你当初不听从我的意见从刘表手里稳稳当当接过荆州呢?没有一个稳定的荆州谈何定天下?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进退两便的余地。

那么诸葛亮真正的战略又是什么呢?其实诸葛亮虽身在庐中,但对刘备的了解如同掌上观纹,早就料到这位曾经三推徐州的“仁者”必不会直接取荆州,料到他是想模仿刘秀,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和天下。诸葛亮之所以建议刘备图刘表、刘璋,只是为了验证其仁义本质。就像单福(徐庶)初见刘备时一样,故意说他的“的卢马”妨主,应送给仇怨之人。都属于谋士对主子的“面试”手段。

所以当刘备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时,诸葛亮并没有狠劝,而是顺势将第一步战略做了调整,改为:首先放任曹操占领荆襄,再联吴抗曹,最后与东吴公平竞争,拿下荆州。表面看,调整后比调整前只是麻烦了一点,实质上却有天壤之别,不但迎合了刘备的“新儒家”思维,还将刘备和孔明从“双死”盘成了“双活”。试想如果刘备真从刘表手里接过荆州,就会陷入不义,不但联合不到东吴,曹操更会在他得到益州之前就集中力量将其铲除!刘备也就官止于荆州牧,诸葛亮也将昙花一现。曹操屯兵赤壁就是因为小看了没有栖身之地的刘备,以为能跳过他直接攻打东吴。顺手牵羊灭刘即可。曹操的法家思想注定他更重视天时、地利,不相信儒术和智性具有四两拨千斤甚至e=mc²的超常能量。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第一步战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

二、诸葛兄弟暗中联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战略

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仅刘关张三人密切合作,诸葛兄弟也是舍生忘死、竭尽全力。按说,孙、刘不是两个简单的自然人,都是有王志的大英雄,而且身后都有各种不同利益的人群,即便有联合的必要也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但为什么事实上就是那么迅速、紧密地联合起来了呢?多亏诸葛亮和诸葛瑾的隐性合作!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擅长根据对手心理作虚实变化的谋士,比如博望坡令赵云诈败、草船借箭,等等。可谁知他早在出山以前就玩过了,他与诸葛瑾就是以“各为其主”、“先公后私”为托词的形散神不散的兄弟。如后来诸葛亮听说诸葛瑾家小被孙权囚禁之后,向刘备哭着说:“兄死,亮岂能独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将荆州还了东吴,全亮兄弟之情!(第66回)”兄弟之情高于国家利益的本质终于昭然若揭。且看他们在此前功劳和面子还不够大时又是如何暗中相助的。

书中描述诸葛瑾的来历是周瑜鲁肃,鲁肃荐诸葛瑾。实际上诸葛瑾无论智谋还是权谋都高于鲁肃(诸葛恪甚至说其父优于诸葛亮。但笔者以为高也高不了多少,水平相当。东吴当时的智谋排序是庞统、诸葛瑾、周瑜、鲁肃。其中统和瑜是忠谋士,瑾与肃是权谋士。从鲁肃劝孙权称帝的心机,以及他在临江亭试图诱杀义士关羽的诈术等方面可以判断。此为古代的人性逻辑,篇幅有限,另文详解。)规模空前的赤壁之战可谓是吸引了当时天下所有的谋士参与,甚至包括武将黄盖都忙着出谋划策,为何单单诸葛瑾要作壁上观呢?是为了回避诸葛亮而牺牲自己吗?不是,他没闲着。试想,鲁肃乃一“凡品”(第82回东吴赵咨评),有生以来好不容易“思得一计”,请关羽单刀赴会,还被关羽劫为人质。此等水准,他最初是怎么想到要捐弃世仇新怨为刘表吊丧,并借机联合刘备的?而诸葛亮远在荆州,又是怎么做到精准预测他这一次意外行踪的?毫无疑问,是诸葛瑾私通情报,而且他早已对鲁肃洗脑,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木偶和掩体。鲁肃由于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愿意来回调停于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由于诸葛亮相信哥哥对鲁肃的操控能力,所以明明厕身于周瑜的刀光剑影之下,还敢对刘备说:“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

自鲁肃死后,诸葛瑾果然就顶替鲁肃,从幕后走到了幕前。此间微妙,稍加意会,即可言传。书中诸葛亮对于天文、地理之外所有的人事预测实际都是故弄玄虚,背后另存机关。罗贯中不认为人有鬼神不测之术,即便是预测天气也有失误的时候。

三、诸葛亮原意是想和诸葛瑾完成第二步战略

出乎诸葛瑾意料的是他能操纵鲁肃,却操纵不了孙权,鲁肃死后就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左右孙权的意志了。当然也因为孙权本来也不是刘备式的言听计从的主,他是个半信半疑的人,民主中渗透着权谋,对所有的都督、谋臣都是根据形势需要而委任,稍不合时宜就搁置,决不论功赏官。虽然诸葛瑾是讨回荆州的首功之臣,但孙权却偏偏委派了更单纯,更有发展前途的新人陆逊担任镇西将军、荆州牧。诸葛瑾也因此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得到荆州兵权,与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这就是说,诸葛亮第二步战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家兄弟取代刘备兄弟完成两路伐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诸葛亮的这一打算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还有更高的立意:第一,亲兄弟的合作可以让吴、蜀的联合更加紧密;第二,诸葛亮、诸葛瑾具有比刘备、关羽更强大更均衡的作战能力,加之曹魏一方还有诸葛诞内应,所以更易获得成功;第三,诸葛兄弟有着比刘备兄弟更先进的儒法混哲学及相应的施政纲领。这些理由也就决定了诸葛兄弟具有取代刘备兄弟的合理性,他们的战略是主观为天下,客观为自己的正义理想。

由于在第二步战略上诸葛与刘备兄弟矛盾不可调和,所以诸葛亮要舍弃战略要地荆州,并搭上一个关羽。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破掉了刘备兄弟,还成全了自家兄弟。如果诸葛亮是真心帮助刘备,他就不会让关羽一个人长期面对两方虎狼。况且他后来也明知关羽与孙权的关系闹僵,出现了与“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字方针不相符的变化,随时可能导致他所说的“荆州危矣”的局面。

然而在危急关头,诸葛亮却既没有按照第二步战略设想去秦川牵制曹魏,也没有派人去支援关羽,只安坐在西蜀评选五虎大将、封官赐禄。为什么?原来他正在与诸葛瑾悄然实施对关羽东恩西惠的两面夹击。兄弟俩一个告诫关羽千万要“东和孙权”,否则必会出事,单枪匹马是绝对不能抵挡两面的;另一个则在暗地里挑拨关羽和孙权的关系,要你“东和”不成。想想看,东吴刚刚出尔反尔抢走了孙尚香,诸葛瑾马上又来提亲,这不是明摆着要惹怒关羽吗?搁了谁都会骂人,更何况重义守信的关公呢?的确是“虎女”与“犬子”的差别。而诸葛瑾之所以要反复捅“关虎将”的胡须就是怕孙权恨不死他。很明显,若不是诸葛瑾来回搬弄是非,孙权就不会下狠心杀关羽,他并非不知道关羽的份量。孙权本身也不是一个愿意得罪人的人,比如对曹魏的于禁就只关押,后来还放了。

奇怪的是,当初嘱咐关羽千万别想着“分兵拒之”的诸葛亮,后来却要刘备放心,说关羽定能威震华夏。而另一位殷勤帮助关羽招婿东和的诸葛瑾却在孙权杀关羽时不见了踪影。为什么不也哭着为西蜀的亲兄弟求点情面呢?可见诸葛兄弟的迷魂阵并非没有破绽!顺便提一句,张飞也主要是先被诸葛亮纵智、纵勇、纵酒之后自我膨胀而死。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孤身进入江东舌战群儒,与诸葛瑾后来敢于在成都和荆州之间招摇过市一样,都是得益于兄弟的悉心关照。赤壁大战前诸葛瑾暗助诸葛亮是为了实现孙、刘联合;“走麦城”前诸葛亮明助诸葛瑾则是为了同时取代孙、刘。可惜的是,诸葛瑾遇到了和自己同样深沉的后生——陆逊,没能操控他。统一天下还需要更加宏伟的战略。

四、五大家族存在遗传dna现象

诸葛瑾不得志的内心后来也由他的儿子诸葛恪做了疯狂的流露。诸葛恪之所以要歇斯底里联蜀伐魏,实际上是子承父志。诸葛瑾生前就指责他的儿子“聪明尽显于外”,可见他本人是多么善于蛰伏。诸葛诞则比诸葛瑾更倒楣,生性多疑的曹魏为避孔明之嫌迟迟没有重用他。他也仅在最后阶段胡乱做了一通发泄。在《三国演义》中,诸如此类的家族dna现象俯拾皆是,可以说它既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也是该书特有的人物互为映衬、互为表现的文学手法。例如孙坚有勇有义,故两个儿子孙策尚勇,孙权尚义。刘备入赘东吴时是“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禅后来是“此间乐,不思蜀。”曹操的思想变化是从儒皮转为纯法,所以表面喜欢儒雅的曹植,内心却宠爱权谋专家曹丕。原来,他们的后辈不但是自己肉体的分裂,还是他们精神意识的极端强化,直到萎缩、消亡。这就是罗贯中的遗传学。只有司马氏的遗传最为“优生”:慧、智、勇、义、仁,不但五项俱全,而且是需要什么人时就出什么人,依次排列。他们的控制范围也是逐渐增大,司马徽掌控世外谋士,司马懿把持魏国朝政,司马师荡平魏国在野,司马昭收复西蜀,司马炎统一全国。这才是当时最优秀的战略部署。

顺便提一下,一般人认为哲学是知识的总汇。但在中国古代,知识高度和浓度最大的是文学。西方文艺复兴是从艺术开始向百科分裂,而中国则应从文学开始切入。遗憾的是我们后人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学之妙,适时将它作“优生”的学科裂变。到头来只好向西方移花接木。笔者以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或许还存有后发机会。

五、赤壁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随即结束

再回过头来看看,诸葛亮从第一步战略到第二步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转换的?实际上这中间存有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说两个兄弟集团的合分是一个相互作用、徐徐渐变的过程。我们说赤壁之战就是因为有了诸葛兄弟的亲情润滑剂,有了刘备兄弟的鼎力配合,所以孙、刘两家只用一个回合就完成了联合,不但牢固,而且赢得了宝贵时间,赶在隆冬第一阵东南风刮起之时就做到了“万事俱备”。然而,随着这场战争结束,随着关羽违犯军令状放走曹操,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便随即戛然而止,一天也没有延续。而且两人是互知底细的明争暗斗。(注:在对诸葛的认识上,三兄弟有所不同,关羽只是略有直觉,张飞则几乎全然不知。)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已败走,原荆州之主刘琮也死去,刘备应该是再没什么不好意思,可以合情合理坐拥南郡等荆州之地了。然而,诸葛亮却开始有意制造隐患,将荆州从此置于动荡之中:一、他先让周瑜取南郡、襄阳,然后耍滑头从中抢食,让东吴不服气而总想着讨回荆州;二、节外生枝重新扶刘琦为荆州之主;三、以顾全联吴大局的名义答应鲁肃,在刘琦死后归还荆州;四、用酒色将刚刚在赤壁还骁勇善战的刘琦整病。这一连串的手段几乎将刘备噎死,教他有口难辩。刘备之心,本是路人皆知,他并不想做东汉忠臣,更不想居于刘琦之下,不然他早该安心做他的安喜县令、平原县令、新野县令或者在许都皇帝跟前呆着了,干嘛要拖家带口出来闹革命呢?诸葛亮是一下就掐住了刘备的“七寸”:你不是独尊儒术不忍心夺刘家天下吗?那就做我的傀儡,乖乖地跟着我打天下吧。

不过刘备也不是老实人,尽管表面上打掉牙齿和血吞,喜怒不形于色,私下里却想着如何摆脱诸葛亮。如第52回他就想自个儿征伐南部荆州,“遂用马良为从事,伊籍副之”,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但未等他拿下一寸地盘,孔明就主动请缨“自引一军到来”,让刘备再一次陷入了盛情难却的无奈。孔明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荆州问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荆州降将的控制权。他这一次的热心与他后来在刘备东征时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照。前后虽然行为相反,目的却相同——死死摁住刘备。

六、马谡是刘备有意送给诸葛亮的定时炸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刘备和诸葛亮的斗法实际非常激烈。刘备在意识到诸葛亮甩不掉之后,便采用了无为而治、边走边看的策略。他很清楚诸葛亮像曹操一样,要的是整个天下而不是荆州或西蜀一隅,加之自己人多势众,所以在定天下之前用不着担心诸葛亮篡权。再者说,就算我做你的傀儡,可你毕竟还是我的臣子,终究越不过我的位次去。果然当刘备准备作最后一搏,东征取天下时,就不想带上孔明,让他再夺功了。(他们在东征时是互离互弃的关系。)

刘备伐吴失败之后,便彻底灰却了夺取天下的雄心,而且也不寄望比自己弱的刘禅能有更大的作为,只要偏安西蜀就万事大吉了。那么刘备是如何防范诸葛亮篡儿子皇位的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伟大的刘备生前没有掰赢过诸葛亮,死后竟结结实实胜了一场。他在临终前先是夸赞诸葛亮智识比自己强,接着提醒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再接着又试探性地授意诸葛亮可以随时取代刘禅,待诸葛亮表忠心磕破头皮之后,刘备便欣然指令儿子们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好个扬——抑——扬,真是妙不可言!第一,你孔明是安天下的大龙,可别觊觎我成都之主哟!只要你能保证做到这一点,我就给你开出“相父”的条件。(刘备心里想的是,按照君臣父子排序,儿皇帝也还是比相父大,交易仍然于自己有利。)第二,我要教你永远夺不到天下,终生只能辅佐我刘家。我们知道刘备在用人方面向来信奉感化,大度能容,从不预先下结论,但他这回却郑重其事地提请诸葛亮疏远马谡。为什么?此乃小忍之后的大谋也!他这是用暗激将法逆向强化诸葛亮已有的选择,让他越加去重用马谡。刘备知道诸葛亮向来藐视自己,而自己死后就更会反其道而为之!

诸葛亮果不其然就栽倒在了马谡的手里。彼时,他之所以情绪反常,“挥泪”斩马谡,不是怀念刘备的先见之明,而是顿悟到马谡是刘备有意送给自己的一颗定时炸弹——他实在无法接受被傀儡反算的事实。自从“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基本上就威风不再、梦想破灭。刘备也如愿以偿让庸碌的儿子多享了几十年的皇位和富贵。另外,刘备临终时不仅贬斥马谡,还故意拉拢赵云、李严等人,让诸葛亮尔后不敢大用这些刘派的托孤重臣。如此得失,诸葛亮焉能不败?

所谓暗激将法,是激将法的一种变异,是弱势利用强势对自己的不屑而伪做正面劝导,实际却是要对方更加固执于原有的错误主张。也就是说刘备如果不特别提醒,诸葛亮还不至于那么垂青马谡。由于该计谋一般用来对付傲慢、倔犟之人,且为暗中“杀熟”,所以比普通激将法更难让人觉察。不过它在《三国演义》中很常见,程昱杨修反曹时就曾用过,程昱利用曹操对自己的轻视,正面提醒他防范东吴火烧锁定的战船,本质上则是要他在自己和庞统之间倾向于庞统。杨修也是利用曹操对自己的厌恶,故意以拙劣的方式支持曹植,实际则是希望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确定曹丕,让曹家早败。(曹丕是比曹操更极端的法家,他后来完全依赖于司马懿就是他善小巧无大谋的明证。曹植是儒家,至少在哲学理念上就处于上风,更不要说才学比曹丕高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始终是相互钳制的鹬和蚌的关系,不同于曹操与刘备当初的螳螂与黄雀的关系。刘备尽管智谋比不上诸葛亮,但在韬晦之术,以及用人的眼光和肚量上却大有过之。这也是他能做到反手点穴诸葛亮,制胜于未来的法宝。当然他们又都是老黄雀兼渔翁——司马氏的果腹美食。

或许有人说,真正有本事平定天下的高手只有一个,在众多失败者中,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也没比谁苟延多久。然而,若不是他们先期慷慨提供了多样化的经验和教训,又怎会有最后的王者归来?此亦罗贯中遗传学与励志学的精要所在!

标签:

更多文章

  • 日本的野心——《五天竺图》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日本由于狭窄的土地和贫瘠的生存资源,一直在谋求强大和对外扩张的道路,通过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五天竺图》为日本贞治三年(1346年)手绘地图,日本法隆寺收藏。这是唐代以来,借五天竺理论,东震旦,日本建立了去“中国化”和“三国”论,想与中国平起平坐,此世界地图即是日本这种世界观在当时的具体反映。

  • 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荀彧,为什么最终舍弃曹操而去?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三国时期曹操唯才是举,广揽天下英才,荀彧就是早期帮助曹操打天下的重要谋士,而且二人配合完美珠联璧合,那么为何二人最后分道扬镳了呢?曹操这个人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反而对于三国迷曹操就是偶像级的人物存在,一生功成名就,儿女成群,本身外貌不差,身高八尺,英俊潇洒,夫人也都是美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人生赢家

  • 慈禧让人称呼她为“老佛爷”、“亲爸爸”,竟然是这个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老佛爷这个词我们最初应该是从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听来的,但其实这个称呼是慈禧专用的,关于这个称呼还有一个小故事。慈禧太后最喜欢别人叫她“老佛爷”,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说光绪初年,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李莲英让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尊佛。建好之后,他对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

  • 明清军队铠甲装备一览,威风凛凛却注定被淘汰。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威风凛凛的盔甲是古代作战的必备,精良的盔甲不仅能够保护全身,还能够对敌人进行威慑。明朝战盔,明万历皇帝御用,从上到下依次为盔缨、真武大帝像及六甲神。清朝战盔,清乾隆皇帝御用,从上到下依次为盔缨、东珠、金蟠龙纹。明朝将军盔。清朝八旗将军盔。身着铠甲的明朝将军。清朝八旗军铠甲。明朝锁子甲。清朝锁子甲。

  • 皇帝箭法奇准无比,数次御驾亲征射杀敌军统帅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李世民不只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带兵打仗也是很擅长的,另外他自己的武艺也是非常了得,尤其射术相当厉害。作为历史上最能打仗的皇帝之一,李世民,恐怕也是最会射箭的一位皇帝了,即使与古代各位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论领兵打仗能力,也可列入优秀军事将领的行列,最叫人佩服的是,他的个人武艺也实在不错,就算单挑也未必会

  • 宋朝的灭亡是“文明的中断”,此话怎讲?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自由发展下去,富庶的大宋很可能发展出工业革命,进而实现人类的科技变革,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宋朝的灭亡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我们需要解释一个问题:既然早在11~13世纪的宋王朝,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近代化,那为什么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近代转型还要显得那么艰辛、一波三

  •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了什么,导致诸葛亮至死不渝效忠汉室?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可谓是千古君臣的典范了,二人彼此赏识又互相尊重,体现出了绝对的忠诚和信任。诸葛亮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三国时期,作为刘备的谋士,也为刘备做了不少的事情,深得刘备的信任。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相遇相知相信大家也是非常清楚,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傲气

  • 将军打了胜仗归来,百姓迎接他,他却下令屠城?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中国历史上明朝有这么一位将领,打了胜仗归来,百姓高兴的来迎接他,他却悄悄的对自己手下下令屠城,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

  • 康熙吃到进贡水果 却叫错名字 400年一直未更改过来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相信很多人都吃过哈密瓜这个水果,哈密瓜最早出产新疆,不仅味美肉质肥厚而且清爽可口,大家是否知道,其实这种水果不叫哈密瓜,为什么呢?这故事还得从一个进贡的故事说起。虽然在清朝的时候,新疆地区属于中央政府管辖,但是新疆地区还有其他的小国存在,他们共同归属清朝统治。当时的哈密国和郅鄯国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

  • 忽必烈没能灭掉日本 的真正原因不是台风,而是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我们都知道元朝是马背上长大的,他们天生是打仗的料,生活在大草原上因为生活单调,全民以战争对乐,战斗力非同一般,因此他们都具有征服欲。所以说中国古代军事力量最强大还是元朝,元朝曾经南征北战,偌大的亚洲被元朝占去了一半,就算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可还是有的地方久久征服不了,就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忽必烈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