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始皇也曾善待六国文人,为什么后来秦始皇要焚书坑儒?

秦始皇也曾善待六国文人,为什么后来秦始皇要焚书坑儒?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07 更新时间:2024/1/13 18:07:09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固,一直在致力于文字、货币、制度的统一和融合,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文化融合。最初阶段,秦始皇的确对六国文人非常尊重,且尝试接纳六国文化,但在一切均遭遇失败之后,秦始皇开始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企图毁灭六国文化传承,强行达到融合。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使得这个新生的国家得以万世传承,秦始皇一直在致力于促进各方面的统一和融合。而其中最为艰难的,便是文化融合,由于天下长期分裂,各国早已诞生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例如楚文化、齐鲁文化等,而且文化壁垒已经极为坚固。

为了促进文化融合,秦始皇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

1、接纳六国文化。面对矛盾重重、严重排外的六国文化,秦始皇最初采纳了容纳的态度,例如黄老道家、阴阳家经过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了所谓的“五德始终说”,秦始皇便进行了接纳;而秦始皇的“大咸阳”规划中,也体现出了“法天象地”这种道家学说;“泰山封禅”则代表了对齐鲁文化的认可。

2、设立“博士”制度。因为文化方面的排斥,使得秦国新政也很难得以推行,于是秦始皇又设立“博士”制度,以六国士子充任,虽不具有实权,但却允许他们参与国事讨论、政策制定。秦始皇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从天下大势的角度,换取六国士子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影响和引导天下百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秦始皇的这种尝试,均已失败而告终。

1、接纳六国文化遭遇失败。秦始皇对六国文化的接纳,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只是成功争取到了徐福侯生、卢生这样的少数投机者,并未获得广大士子的认同。例如秦始皇的“泰山封禅”,这本是秦始皇接纳齐鲁文化的一个标志,然而在70余位等候在此的儒生博士将封禅程序告诉秦始皇后,“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秦始皇并未采纳齐鲁当地的封禅之礼,而是以秦国祭祀天地的礼仪而进行。结果,就因为中途遭遇风雨,而山东儒生博士“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竟然遭到了讥笑。(《史记·封禅》)

2、设立“博士”制度遭到冷遇。对于秦始皇设立的“博士”制度,六国士子虽然多有充任,但这些“博士”不仅对于秦始皇的努力不领情,在参与国事之时极为怠慢,甚至在秦始皇设宴款待他们之时,也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而且,对于秦始皇出台的新政,在参与讨论之时他们通常一言不发,而一旦离开朝堂,他们又往往私下进行非议,反而对新政的推行造成了负面影响。(《史记·秦始皇本纪》“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眼看自己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在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促进融合失败之际,秦始皇采取暴力手段强行推行文化融合,几乎已成定局,而引发“焚书”事件的导火索,很快就来了。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余位官吏、“博士”出席了此次宴会。宴席开始之后,仆射周青臣首先上前,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进行了一番歌颂,虽然“博士”们的态度依旧冷淡,但宴席的整体氛围倒还尚属融洽。然而随着齐人淳于越的出列,宴席气氛开始急转直下。

担任“博士”的齐人淳于越上前,对秦始皇说道,“臣听说殷、商统治天下一千多年,皆因分封子弟功臣来辅佐自己。而陛下您坐拥天下,您的子弟却仅是平民百姓,如此一旦出现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弑君夺权的大臣,在没有人辅佐的情况下,您靠什么来相救呢?不遵照古人分封天下而能够长久统治的,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如今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陛下,这是在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应该做的。”

对于淳于越重提分封制度,秦始皇听后虽然不悦,但仍然强行压下了怒火,而是将这种言论交给臣子们来讨论。作为秦始皇的坚定支持者,李斯立即出列,对淳于越所说进行了驳斥。

在对淳于越的言论进行全面驳斥之后,李斯终于抛出了自己的终极建议,“臣请求命令史官把非议秦国书籍的全部焚毁。除了博士官署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令各地官员负责收集烧掉。对于议论《诗》、《书》者处以死刑,议古论今者满门抄斩。如果有官吏知道却不上报的,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后三十天内没有烧掉的,处以黥刑之后罚去筑城四年。而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记不在去除之列。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议后,下令道,“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焚诗书”行动便开始了。

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是罪大恶极,把“焚书坑儒”当做最严重的罪行,但实际上历史是毁誉半掺的,站在他当时的政治角度,这样行事是正确的,必须使用强制手段才能达到效果,但是一旦他的做法和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相悖时,特别是这么对待文人时,他就注定名声悲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乾隆死后没多久 为什么嘉靖要急着杀和珅,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众所周知,和珅是历史上著名的贪官,这个人会看人眼色行事,办事能力强,又是乾隆的钱袋子,深受乾隆的宠爱,可为何乾隆死后没多久,嘉靖皇帝就杀了和珅,这其中有何原因?其实,和珅死后,嘉庆心下还曾有些悔怨,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早在乾隆当政时代,和珅肆无忌惮的搜索举动就已惹得满朝文武不满,于是,就有人站出来

  • 为什么成吉思汗能领导少数民族对中国大陆的第一次完全统治?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说起成吉思汗用天之骄子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他是草原上的雄鹰,不止飞翔在草原上,更是让蒙古的铁骑把疆域扩展到了欧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确实有促进之功,也间接启发了以后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乃至文艺复兴的开端。成吉思汗的军事理论,被流传到各个国家,很多的理论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具有

  • 古代将军手握重兵 为什么无人造反,有何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纵观中国的历史,会发现有些将军就算是手握重兵,但几乎没有起兵造反的,皇帝为什么会很放心这些将军?其实,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不造反是有有原因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因归纳以下几点。第一点,关于正统的问题在古代老百姓的心中,皇权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要是皇帝没有大过错,那将军要造反的话是得不到民心的,正所谓得人心

  • 武则天坐上皇位之后 是用什么手段稳固政权的?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在古代的封建统治之下,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铭刻到当时人们的骨子里了,而作为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在刚开始坐上皇位的时候是非常不得人心的,那么她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稳固帝位的呢?又是如何深得民心的呢?第一,无论是什么人,武则天都敢任用在刚成为帝王的时候,武则天对于人的任用,她不管你是郁郁不得志的才人,还是那

  • 为什么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者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我国目前的考古证据最多也就支持到商超时期,这么来计算的话,中华文明也就3700年,那么这个“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从何而来呢?“上下”在这里不是方位名词,而是指古今的意思,是指中国历史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五帝时代到现在大约四千多年不到五千年的历史。

  • 苏定方有什么功绩,能位列凌烟阁第二?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苏定方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曾随父征讨叛贼,安定乡里。隋朝大业末年,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时,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并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

  •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让人大跌眼镜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相信大家都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和珅坏得很彻底,贪污腐败、无恶不作,对皇上那个叫谄媚,而纪晓岚的形象与之相反。他与大奸臣和珅这个冤家斗智斗勇,将和珅整的够呛,我们大家都喜欢上了这样一个纪晓岚。但这都是电视剧胡编乱造的,真实的纪晓岚与电视剧差距巨大,简直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是纪晓岚与和珅政治地

  • 康熙墓三次起火损失惨重 每次都是很离奇 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康熙在位期间有很多功绩,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一生中有很大的作为。可这样的一位皇帝在去世后陵墓却经历了三次火灾,这是什么原因呢?康熙还是一个亲民皇帝,他亲政后,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

  • 杨国忠外出一年 回来后发现自己喜当爹 知道原因十分开心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这种情形下,就算感情破裂,女子也没有权利提出解除婚约,有的空守闺房一生,有的则另寻他路,而这就出现了史上最雷人的偷情借口,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得从杨国忠说起了,杨国忠,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30岁之前的杨国忠嗜酒好赌,生活贫困,连亲人们都瞧不起他。一直到天

  • 清朝最后一位御医坐了28年牢 出狱后选择将无数秘方无偿献给国家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从古至今人们都避免不了生病,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吃药,在古代的时候皇帝妃子们也是如此,清末的时候最后一位御医在清朝覆灭的时候无奈被抓进了监狱,等到出来的时候不仅未曾自暴自弃依然选择做一位悬壶救世的医生。溥仪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虽说没有赶上一个好时候,但就算是傀儡皇帝,生活在紫荆城享受的还是帝王般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