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惠文王为什么一即位便杀掉了秦国的功臣商鞅,秦惠文王既杀商鞅,为什么不废其法?

秦惠文王为什么一即位便杀掉了秦国的功臣商鞅,秦惠文王既杀商鞅,为什么不废其法?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910 更新时间:2024/1/2 11:47:32

公元前359年,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秦国的崛起,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秦穆公灭西戎12国,扩土千里,确定了秦国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第二个是秦孝公借助商鞅变法,收复河西之地,使得秦国再一次拥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

一、求贤若渴的秦穆公

别看秦孝公史书上形象似乎很辉煌,但这一切都离开他的军师——商鞅。

就单单河西之地这个战略要地,历时五代君王,就有秦简公秦惠公秦献公、秦孝公四位君王一心想要收复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对秦国来说就意味着向东发展,涿鹿中原的门户,魏国占领河西之地后简直就是讲秦国堵在门口打。

为了摆脱这一尴尬局面,秦孝公在亲献公去世后,颁布了震惊六国的《求贤令》: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在这封《求贤令》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国的处境相当糟糕,内人才稀缺,外“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秦孝公知道自己秦国在诸侯中的模样,他很干脆地开出了丰厚地报酬:与之分土。

这封充满诚意的公告,在六国一经传扬,一些平时不得志的人便动身前往秦国,想要谋求一个机会,这批人里最有能力的还数商鞅了。

《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商君以法经六篇,入说于秦,议参夷之诛,连相坐之法。《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二、特立独行的变法者

商鞅来秦国之前,混得是相当不如意,跟他同样处境的范雎李斯来秦国时,那态度也是非常友好,始终把自己的态度摆得很端正。可商鞅不同,他一来,先给了秦孝公炫耀了一波本领,顺便考验一下他配不配得上自己辅助。商鞅的态度是:我商鞅是能够治理天下的人才,来你秦国,是你的荣幸!商鞅也确实有这个骄傲的资本,不过,毕竟之前的他是默默无闻,刚一来就这么拽,秦孝公是非常不待见的。

商鞅第一次见孝公,讲的是道家“帝道”学说,结果秦孝公“时时睡,弗听”(经常打瞌睡,听不下去了)。事后,秦孝公把推荐商鞅的景监一顿痛批:“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商鞅第二次见孝公,讲的是儒家的王道仁义治国,这一次秦孝公认为很好,却依旧不适合自己争霸的需要。直到商鞅三见秦孝公,给他讲了法家霸道治国的理念,才让秦孝公认识到他是个人才。

商鞅变法分为三个阶段,所有的内容总结起来最主要的内容是:

1,推行郡县制;2,承认土地私有制;

3,重农抑商;4,推行郡县制;

5,实行连坐法;6,推行二十功勋爵制;

7,统一度量衡;8,改良风俗陋习。

商鞅的变法对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实力是非常见效地,他使得秦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一改往日疲弱的状态。《史记》记载仅仅过了五年,秦国的富裕就到了让周天子派人来恭喜的程度:《史记·商君列传》: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总而言之,此时的秦国,再不是当初诸国里被人嫌弃的模样了,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商鞅。

三、商鞅之死

在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可谓是不遗余力,商鞅的变法得罪了秦国老一辈的贵族,包括他的儿子、兄长,而这所有的麻烦,都被他压了下去。孝公晚年病危时,曾经发生了一件事情,孝公想起了《求贤令》上的承诺,于是他打算把君位禅让给商鞅,商鞅始终是拒绝这一提议的。《战国策·卷三·卫鞅亡魏入秦》: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商鞅的待遇越好,其实他的处境就越危险,秦孝公和商鞅就像船长,指挥着船员驾驶着大船行驶在通往新大陆的海洋上。在孝公活着的时候,船员会听话,但船长没了,商鞅这个领航员的地位就远不如秦惠王这个副船长了。商鞅是个自信的人,他在秦孝公死后,依然固守着自己的传统,想在秦国继续名利双收,所以赵良劝他归隐的时候,商鞅并没有听劝。秦惠王对于商鞅这个对手,显然没有那么好的耐性,大权在握,便立马“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为何如此急于要杀死商鞅呢?

这件事情的原因是多年沉积,但最主要的恐怕是秦孝公临终前想要禅让商鞅导致,这件事对于秦惠王简直就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那种尴尬局面。

除此之外,这件事恐怕还和赵良所说的几件事情有关:

1、商鞅损害了以太子为首的秦国老贵族们的利益,特别是割掉公子虔鼻子的事情,更是让两人关系极度恶化;

2、商鞅的重农抑商、严刑峻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3、商鞅在拒绝秦孝公建议的前提下,还在封地南面“称君”,这就是僭越,谋反罪名实锤了!

《史记》赵良: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

多年积怨,加上商鞅自身的过错,最终招致了秦孝公刚死,秦惠王便对他挥舞屠刀。这也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随时端正行为,因为敌人往往会在我们松懈时,一拥而上。

秦惠王杀商鞅为什么不废其法?

商鞅的新法维护的是帝王的利益,同时得到了底层市民的拥护。

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这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孝公三年(前359)开始,内容主要有二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超出规定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

第二阶段从孝公十二年(前350)开始,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衡赋税。

从以上这些能容可以看出,商鞅新法削弱的只是王室贵族的利益,对于国君的利益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了增强。一般贵族再不能靠祖荫吃老本,而必须立有新功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国君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所有的官员都由国君任命,保证了国君的绝对权力,又消除了“国中之国”。

比如说商鞅的那个叫商地的封邑,在当时就是一个小国家。至于普通的百姓,他们不再限于出身时那个身份,只要是打得粮食多、织得布帛多,或者是斩敌首级多都可以获得爵位。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努力,提高自身地位的机会随时都有,这样的政策,老百姓没有理由不拥护。这种加强国君权力,能为老百姓带来好处,能得到国家多数人赞成的新法,作为当权者的国君不可能要废除它。

秦国已经见到了新法所带来的好处,秦惠王不会复归平庸经过商鞅的变法,几年后,秦国就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秦孝公八年(前354),也就是商鞅变法的第六年,秦国和魏国在元里交战,取得了胜利。秦孝公十年(前352),商鞅率兵包围了魏国的安邑,安邑划入秦国的版图。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商鞅率兵打败了魏国,俘虏了魏国公子卬。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国和魏国作战,又俘虏了魏国将军错。

此前秦国和其他国家打仗,虽然是胜多负少,但也有失败甚至是重大失败,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几乎就没有失败过。这一时期,秦国没有出过名将,但士卒能战,这不能不说是变法带来的巨大变化。变法还带来了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变法十年,秦国百姓都感觉到了他的好处,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家家富裕。人民勇于为国家作战,不敢为私利争斗,社会秩序安定。人人都在自觉遵守着法律法令。后来公子虔告发商鞅造反,商鞅出逃,想住旅店,竟然没有人敢收留他。那个理由更是对商鞅一个极大的讽刺:“商君有令,没有证件不能收留。”

在秦孝公执政第十九年上,周天子送来了霸主的称号,第二年,天下的诸侯都来朝拜秦国。这样的荣耀,是秦国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得到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变法所赐。这些功绩虽然都是秦孝公所获得,但国家得到好处,作为太子的秦惠王是看得见的,他没有理由不要这样的荣耀和尊崇,而使自己复归平庸,再回到西域那个犬戎一般的弱国中去。新法已经成为国策,废新法会引发国家动荡,政权不稳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国修造了咸阳城,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门阙。城修好后,秦国迁都咸阳。这个门阙的修建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将法令公之于众,让所有国人都来遵照执行,二是让新法成为一种国策固定下来,子孙后代只能执行,不能更改。秦惠王当然知道这个门阙的意义,他不会也不敢废除新法!如果他敢废除新法,就是违背了父亲所定的国策,真要那样,他的执政的合法性都成了问题,又何谈治理国家称霸天下?

如果说,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实行商鞅所制定的法,是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历代秦王不敢废除这个法,就必须加上秦孝公建造法令门阙这个告示意义。迁都咸阳同样有两重意义:政治中心东移,这样可以更快地对中原各国用兵,从此以后,秦国作战的间隔明显缩短,另外也有摆脱旧贵族束缚的含义。既然变法的内容之一是行政官员由世袭制变为任命制,秦惠王不会废除新法削弱自己的权利而增加自己的束缚。

后来,秦惠王任用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后来又在十年(前328)任用魏国人张仪做了相国,都是新法给予君王权力带来的便利。否则,这些职位只能是为秦国公室贵族所占有。秦惠王懂得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车裂灭族,作为君主制下的臣子,商鞅是悲哀的,新法不废,作为政治家,商鞅又是幸运的,他的名字永远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

标签:

更多文章

  • 太平公主曾将张昌宗推荐给母亲武则天 为什么张昌宗又被杀掉了?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唐朝时期武则天上位之后可以说做了不少的实事,也为天下百姓所着想,可到了后期的时候武则天就变了,不仅体现在朝政上,还有她的私生活中,尤其是男宠一方面。公元690年9月9日,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称“大周神圣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就此正式君临天下了。武则天即皇帝位后,并非万事顺意的。首先,她

  • 张飞见了吕布破口大骂 而关羽见了吕布为什么还要叫他一声吕将军?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一个暴脾气,而且嗓门特别大,在对战吕布的时候张飞直接破口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反观关羽还尊称吕布为吕将军,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因为关羽的性格好吗?吕布这个人,可以说是天下诸侯共同骂之。张飞最不给面子。别人的肠子九曲十八弯,张飞就纯粹是个直肠子。直肠子做事有直肠子的办法。吕布早年跟着

  • 清朝时期买一个官职需要多少钱,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多少?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功名可以谋取个一官半职的,但后来官职却能够通过钱财来进行买卖,特别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官职的买卖更是到了顶峰。清朝乾隆皇帝由于好大喜功,而且又喜欢花钱,以至于他爹雍正攒下来的家底全都被败光了。没钱了,可是自己又想花怎么办呢?于是,清朝就大开“捐纳”之风。甚至,当时的官职都

  • 在古代夫妻间过夜的时候通房丫头为什么要在床边伺候着,难道不会尴尬吗?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普遍都是比较低的,男人能够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女人在那个时候就是男人权利的附属品。而且越有权、越有钱的男人,就能够有更多的女人,女人越多,对于这些男人来说,意味着有更大的地位,更有面子。不过,就算是嫁给同一个男人,大部分的女人在家里的地位都是非常低的,经常被欺负,

  • 诸葛亮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一直打败仗?他的得意门生临死前说出了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素来有料事如神的称号,刘备在他的帮助下可以说是战无不胜,但为什么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却屡次吃败仗呢?刘备死后,诸葛孔明临危受命,接管了刘备嘱托的蜀汉未来发展的大任——光复汉王朝,他每日的想法都是尽早复兴汉王朝,期望统一江山,在此期间从没有半点懈怠。为了尽快完成统一大业,他作出了向北征战的

  • 古代女人没有卫生巾,例假来了怎么办?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每个月女人都会来几天例假,俗称”大姨妈“。女人来月经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月经带、卫生巾、卫生棉这些东西的历史,那么以前的女性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例假的呢?关于女性如何搞定例假的记载其实很少,因为在过去的文化中,人们认为女性来例假是不吉利或者不干净的事情,大家都是避而远之,所以相关的描述很

  • 古代的陪嫁丫鬟是做什么的,和通房丫鬟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一些富有的家族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有陪嫁丫鬟被女子一同带入夫家,在当时还有一种是通房丫鬟,那么这两种丫鬟都有着什么区别呢?顾名思义,陪嫁丫头就是随女主人从娘家陪嫁到婆家的丫头,是女主人带到婆家的;通房大丫头就是主人夫妇行房事的时候,站在旁边贴身伺候,若男主人招呼,女主人也同意的情况下,也

  • 皇帝吃饭发现头发,厨师机智回答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吃饭如果吃到头发,那可以说是令人非常倒胃口的事情,但在古代的时候如果皇帝吃到头发那厨师肯定是要出事的?今天我们就讲讲皇帝吃到头发的事。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很节俭的一个皇帝。而且早年的他,甚至比一般的人都要穷,连饭都吃不上,他当过和尚,化过缘,要过饭,经过种种磨难后,摇身一变

  •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人民是如何反抗殖民化的?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历史知识日本人强化“皇民化运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犹如在台湾扔下了一颗巨磅炸弹。祖国大陆的命运和前途,深深牵动着台民的心。他们愤怒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爱国抗日言论在台湾各地传播:“中国是我们本岛的祖国,日中开战,祖国中国必然进攻台湾,战争结果,台湾回归中国,将是

  • 禅让制背后其实是舜发动了政变?揭秘禅让制背后的秘密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尧舜禅让,一直被认为是古代公天下制度的典范,为后人称颂千年,但是千年前的人们有这么淳朴自然吗?人的本性里是趋利的,谁也不会真的那么大公无私。那么禅让制背后其实是舜发动了政变吗?禅让制背后到底藏了什么秘密?据说,尧因为自己的儿子丹朱顽凶,不适合当部落的首领,因此他而从民间挑选接班人,而舜是位贤孝而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