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还有皇帝竟然没有拟旨的权利?

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还有皇帝竟然没有拟旨的权利?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073 更新时间:2024/1/18 12:15:48

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皇帝喊一声拟旨,然后便有太监拿出空白的圣旨,然后太监再携带着圣旨去传旨,但在实际中皇帝并没有拟旨的权利,传旨也绝对不会找太监去传旨。

中国古代从很早开始,拟旨的权利就已经被从皇权中剥离出来了,秦汉时期由丞相代替,正因为丞相有此权利,所以一度对皇权构成威胁,如赵高联合丞相李斯假传遗诏。

所以西汉后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实际取消了,改有尚书令代替。再到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分化了丞相的权利,其基本结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以唐朝为例,首先需要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某事拟出圣旨初稿,然后交由中书令选择并将以修改润色,完成后上交皇帝。

如果皇帝觉得满意,就会加盖印章,如果不同意就会用红笔在空白处留下意见驳回中书省,在继续进行修改,重复以上步骤。

对于盖章同意的圣旨,会下发到门下省,审核盖章,如果门下省觉得内容不行就会被驳回,就算皇帝同意了也没用。没有门下省的盖章,这就是非法圣旨。所以此时的圣旨开头都是“门下”二字,明朝才出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对于通过的圣旨门下省就会安排下发颁布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根据内容领导六部安排实际执行。

如果有要外出宣读的圣旨,也绝不会找太监,古代翰林院有一个官职叫“翰林承旨”就是专门做这份工作的。且宣读过程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会提前通知到接旨人,选择吉时高搭彩棚,焚香沐浴,摆下香案迎接圣旨。

翰林院设“翰林承旨”专门负责宣旨工作,实际圣旨最短的也有2米,圣旨还有5米长的,不象电视剧上由一人宣读,而是按严格流程,选择吉时高搭彩棚,焚香沐浴,摆下香案跪接圣旨,一般需要好几个人在前面打开,宣读人站在后面读旨。

在西汉先秦之前,宦官并非都是“阉人”,东汉开始才只有阉人能出任宦官,并称之为“宦官、内官、内侍、中官、中涓、中贵人等等而非叫“太监”。

太监本来是一个官名,始于唐朝。唐高宗时,用宦官出任中御府的“太监”、“少监”等职位。明朝时,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主官以下叫宦官。明朝宦官达到了顶峰号称10万宦官,能被称为太监的不到50人,到明朝末年太监权力越发不可收拾,“太监”这个称呼才扩大化,到清朝时太监泛指宦官了。

在唐朝时期太监是高级宦官,更是识字的。唐中后期,宦官干政,出现很多李辅国高力士、仇士良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宋朝的太监不仅识字,还经常出去监军,童贯,不仅监军,还出使过契丹。

到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规定宦官不得识字,还把太监的级别降低了。宣宗朱瞻基上台以后,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自此以后,明朝开始出现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必须有文化的太监才能担任的官职。所以说太监不识字,只是在朱元璋短暂的时期。其他的时候并没有以法令的形式颁布。

清朝时,太监也是识字的。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知书能文,通《论语》、《孟子》诸经,而李莲英不仅识字,而且在书法上还很有造诣。

但不得不说还是会有一些太监在入宫后为了出人头地加紧修炼,更不排除一些人天赋异禀,就真的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掌握了读书识字的能力,更会有一些皇帝身边的太监得到皇帝的青睐,获得宣读圣旨的权力。

其实让这些太监宣读圣旨也有好处在里面,那就是这些太监不管读多少太监,都不可能带来身份的变化,这就避免了一些完犊子的大臣因为读圣旨掌握了核心机密,恃宠而骄搞事情!

标签:

更多文章

  • 清朝众多皇帝陵墓早已被盗的一干二净 为什么雍正陵墓数百年来无人敢动?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历史上盗墓贼猖獗的时候见坟就刨,一些皇陵几乎都被盗掘过,清朝的皇陵也是如此,但在清朝皇陵中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雍正的陵墓,数百年没有被人盗过,那为什么雍正墓没人敢盗呢?据说那是因为雍正墓有一股杀气让盗墓贼不敢靠近!清朝入关之后头两位皇帝,顺治和康熙,都将自己的陵寝选择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地区,而雍正却

  • 古代皇帝每天起床后都要冲洗龙沟 为什么伺候的宫女会抢着做这件事?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清朝时期的时候皇室是最会享受的,不管大事小事都有不少的宫女太监围在身边伺候着,在伺候的时候有一件事情都是抢着去做,这件事就是冲洗龙沟。据史料记载,清朝虽是满族入主中原,但却及其重视教育。据清代学者叶梦珠的《阅世编》记载,自顺治帝开始,清朝的皇子皇孙们每天早上五点开始学习,直到下午一点半,文化课才算结

  • 朱元璋给了沈万三一文钱 为什么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却破产了?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富商,他的财产简直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了,在国库缺钱的时候他自告奋勇的捐助国家,但最后却因为朱元璋的一文钱破产了,这是什么原因?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搞垮这个明朝首富沈万三?当时明朝的当家人是朱重八,就是这个皇帝带着一帮兄弟哥们打下了大明江山。沈万三就是在朱元璋创业打江山的过程中开始走上了”

  • 在宋朝时期便已经发明了火药 但为什么依然还是打不过当时的蒙古骑兵呢?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现代社会中的武器十分先进,在二战时期中原子弹所展现的威力更是强大,只需要一颗炮弹就能毁灭数十万人的生命,毁灭一座城市。而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战场虽然也十分凶险,但是却没有这么可怕。而在那个时代,最为厉害的当属蒙古骑兵了,他们在攻城战中无坚不摧,就连火器都无法完全战胜他们。那么,蒙古骑兵是如何做到这般战

  •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 关羽把曹操放掉真的只是为了还当初的情义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失踪之后关羽曾经暂投曹操麾下,在这期间曹操对待关羽是非常的好,而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大败,带着人直往华容道逃跑。然而我们都知道的是,逃跑路上,曹操遇到了三次追击,最后一次还是关羽放了一条生路。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历史上曹操败走华容道并没有遇到关羽。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最早在八

  • 关羽张飞一个是卖枣的 一个是杀猪的 为什么能成为超一流武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从桃园结义之后开始打天下,后来又请到诸葛亮作为军事,最终成功建立了蜀国,关羽和张飞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武将,但在最初的时候这两人一个是杀猪的,一个是卖枣的,为什么他们两个能成为那么厉害的武将呢?虽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我们知道,刘关张三人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早期两人皆是侍立

  • 东汉末年诸葛亮和刘琦在高台饮酒 为什么刘琦把梯子撤掉之后诸葛亮才帮他出谋划策?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诸葛亮在历史中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刘备能够打下蜀汉的江山诸葛亮是功不可没的,他的计谋可以说是顶尖的存在,在东汉末年时诸葛亮和刘琦在高楼饮酒,为什么刘琦把梯子给撤掉之后诸葛亮才肯帮刘琦出谋划策呢?诸葛亮是真的在帮助刘琦吗?其实压根不现实。不管是从亲属关系还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诸葛亮都没有义务帮助刘琦。

  • 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时候曹操可谓是败得一塌糊涂,在这场战役中功劳最大的不是几位谋士,而是黄盖,火烧连营的计策便是他提出来的,赤壁大战之后黄盖怎么样了呢?提到三国中黄盖这位人物,如今的三岁孩童都会说上一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的名句。其实,在史实中,真实的黄盖却和我们印象中的这位黄盖不尽相

  • 如果在削藩的时候鳌拜还活着,康熙皇帝会选择派鳌拜去平定三藩之乱吗?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公元1637年,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决心反叛,同时联络台湾郑经、陕西王辅臣、云贵的土司一起高举反清复明义旗。三藩之乱历时8年才被平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削藩的时候鳌拜还活着,康熙皇帝会选择派鳌拜去平定三藩之乱吗?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

  • 飞将军李广作战英勇 战功赫赫 为什么一生郁郁不得志,霍去病和卫青能大败匈奴 为什么成名已久的李广却是失败呢?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无数战功,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很大。可是名将李广虽然威武一世,却也是命运多舛,非常坎坷的。他的人生结局也十分悲惨,令人惋惜。李广作为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代西汉皇帝的一代名将,可以说,在他死后,获得了后人无比的称赞和推崇,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