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马援必死的理由:为什么会失宠于汉光武帝

马援必死的理由:为什么会失宠于汉光武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874 更新时间:2023/12/16 2:59:39

导读:中国历史上能打的战将数不胜数,但能以武将身份被写进《古文观止》的为数很少,只有秦司马错、西汉李凌和东汉马援,而能够作为开国功臣被写进《古文观止》的则只有马援一人了。

作为东汉开国功臣,马援为光武帝刘秀平定了西北隗嚣这一劲敌,他也因此被刘秀任命为陇西太守。在陇西太守任上,马援一共做了六年。由于他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之后,他先后以伏波将军的身份南下,平定了交趾郡叛乱,主动出征扶风,抗击匈奴、乌桓的进攻。可以说为东汉南征北战。

此时的刘秀,对马援可谓宠爱有加,平定交趾郡叛乱回到京城后,刘秀赐给马援一辆兵车,让他上朝与九卿同列。再出征扶风时,刘秀命令百官都去送行。然而仅仅四年后,刘秀就下令追收马援的新息侯印绶。马援去世时,其家人甚至不敢将其埋葬在早先选好的墓地,只是草草埋葬于郊外。

其中的变故,还得从公元48年南方武陵暴动说起。

南方武陵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灭。时年62岁的马援,请命南征。光武帝考虑他年事已高,本不同意。马援当面向光武帝请战,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披甲持兵,飞身上马,手扶马鞍,四方顾盼,一时须发飘飘,神采飞扬,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光武帝见马援豪气依然,雄心犹在,很感动,笑道“矍铄哉是翁也”,于是派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人领四万人远征武陵。

马援部队南进面临两条路的选择: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经壶头山,路近,但山高水险;经充县,路远,粮运不便,但道路平坦。耿舒主张从充县出发,而马援则认为,进军充县,耗日费粮,不如直进壶头山,扼其咽喉,充县的蛮兵定会不攻自破。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便上表说明情况,请光武帝裁决,光武帝同意马援的意见。

马援率军进入壶头山,没想到,蛮兵据高凭险,禁守关隘。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加上天气酷热难耐,很多汉军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一时,部队陷入困境。马援命令靠河岸山边凿成洞窟,以避炎热,虽困难重重,但马援壮心不减。每当敌人登山示威,马援都拖着重病出来观察敌情。手下将士深为感动。

耿舒却在此时写信给其兄,告了马援一状,说马援带兵不慎,兵马伤亡惨重。光武帝得知后,于是就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

梁松本与马援有世交之谊,但最后却与之反目,原因复杂。一次马援生病,梁松去看望,在床边向马援行礼,马援没有回礼。梁松当时正受光武帝宠信,朝廷公卿以下对他都非常忌惮。马援认为自己和梁松的父亲是朋友,梁松现在虽受宠,但也不能乱了礼数。

后来,又因为马援的一封家书,梁松被光武帝杖责,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

一生不附权贵、天真的马援,就这样把梁松得罪了。

梁松到壶头山时,马援已经死了。旧恨难消的梁松,乘机诬陷马援。光武帝大怒,追收马援的新息侯印绶。

四年前征讨匈奴,光武帝令百官相送马援,四年后南征武陵,马援尸骨未寒,就被收回了侯印。

可怜的马家人还不知皇帝为何如此震怒,不知马援究竟何罪,惶恐不安。马援的尸体被运回后,家人不敢埋在原来选好的坟地,而是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马援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到马援家去吊唁,马家境况凄凉。葬完马援,马援的侄子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用草绳捆在一起,到朝廷请罪。光武帝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家人才知道马援蒙受了天大的冤枉。马援妻子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光武帝这才令厚葬马援。

造成马援的冤案,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首先,耿舒的信和梁松的诬告,他们不负责任的话,蒙蔽了光武帝。

其次,马援举措不当造成的误会。当初南征交趾时,马援常吃一种叫薏苡的植物果实。薏苡能治疗风湿,祛除寒气。由于当地薏苡的果实硕大,马援班师回京时,就拉了一车,准备用来做种子。当时的权贵们见马援拉回一车东西,以为肯定是珍宝,都希望分到一点,却没想到马援根本没分给他们任何东西。这样一来,权贵们纷纷说马援的坏话。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说马援曾搜刮一车南方珍宝运回。光武帝更加愤怒。

最重要的,光武帝的猜忌心理。

史料记载,第一次南征胜利,马援封侯,他没有自己庆贺,而是杀牛摆酒,犒赏将士。饮酒之间,他抚今追昔,和部下说起了自己年轻时流浪的日子,感慨自己以前的志向,如今在众将士的帮助下成了高官,真是既惭愧又高兴。将士们听后,敬佩不已,都伏地山呼“万岁”。

这下犯了大忌,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叫万岁,光武帝再大度,也不会坐视这种威胁皇权的行为。因此,无论马家人如何解释与请罪都难以解开光武帝的心结。

这一心结或许间接导致了马援的悲剧。第二次南征的路线是光武帝批准的,进军失利,光武帝也有责任,但他并未给马援开脱,这样一来,任何过错都只能由马援去承担。

可叹“马革裹尸”的马援一片忠心,死后也难免凄凉。

标签:

更多文章

  • 慈禧为什么只比光绪晚死一天?真实原因无关阴谋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晚清的灭亡与近代中国的衰落,慈禧确实难辞其咎,但她与光绪之间的关系,却未必有那么多的阴谋和算计。作为一国最尊贵的皇太后,慈禧即便没有任何人提醒,她也能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同治教育问题上的失败,所以她领养光绪之后,暗自下决心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为了培养光绪,慈禧请了全国最好的老师,对他进行最严格

  • 慈禧曾孙口述家史:光绪皇帝并不是慈禧害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从家族视角给读者讲述了生活中的慈禧———一个有血有肉的封建女人。今年54岁、在颐和园工作的叶赫那拉·根正身世确实值得一提:慈禧是他爷爷的亲姑姑;同治和光绪都是他爷爷的表哥;光绪还是他爷爷的姐夫。“中国人一般‘家丑不可外扬’,但是我们家不一样。因为我们家的这点子事情基本上已经被

  • 康熙遗诏原件曝光 雍正真是篡位上台?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昨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没篡位。建筑面积是现在省档案馆6倍大的辽宁省档案馆新馆今日对外

  • 揭秘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说成是旷世罕见的一大创举,也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还有幸荣膺世界第七大奇迹。其实,当年秦始皇在启动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原本也并没有想到这么多的后果。据说,始皇32年,当燕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亡秦者胡也”的图谶时,秦始皇觉得自己大展身手消除大

  • 李自成北京大屠杀背后5大灾难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打到了北京城下,大明朝廷乱成了一锅粥。见大势已经去,惶恐的朝臣便寻思背主求荣。1644年3月19日清晨,有人主动打开了正阳门,刘宗敏的部队耀武扬威地开进了皇城。农民起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占据了北京。要改朝换代了,明朝的臣民惶惶不可终日——山贼草寇以及流氓无产者所造成的灾难,正在蹂躏

  • 陕西现另一座隋炀帝陵 专家:或为衣冠冢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位于扬州邗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而陕西也有座“隋炀帝陵”,这是怎么回事呢?杨州这座墓葬是今年初发现的。此前,江苏扬州邗江区槐泗镇,陕西咸阳武功县武功镇和河南洛阳罗宁县东宋乡都各自有一座“隋炀帝”陵,所以有网友戏称此为“一杨四吃”。陕西也

  • 秦始皇兵马俑真正主人竟是芈月?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12月29日消息,人们一提起兵马俑,大家都会自然地将其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联系在一起,然而有考古学家近日提出了惊人的异议,他们认为兵马俑并非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真正的主人事实上另有其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芈(mǐ)月也称宣太后,相传芈月城府极深,雄才大略,在秦国把持朝政、呼风唤雨近40年。中国

  • 同是女真部族的统领完颜阿骨打和努尔哈赤有何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努尔哈赤的中文名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他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因为他是清王朝的奠基者。在1559年2月21日的时候努尔哈赤出生在了一个奴隶主塔克世的家中,他的先人都是很厉害的人物,比如他们家族的六世祖曾受到过明朝的册封。所以努尔哈赤的出身是很优越的,可是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好,因为努尔哈赤的

  • 揭秘:史前巨石阵竟是古代王室的墓地?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导读:之前关于史前巨石阵的建造用途有过种种猜测,可能的用途包括寺庙和天文日历等。近期,英国考古学家通过最新放射性碳年代测定,认为史前巨石阵可能是古代某王室家族的墓地,并且在至少500年的时间里都是墓地。巨石阵史前巨石阵位于英国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市,距英国首都伦敦120多公里,可以说得上为英国的国家标

  • 考古发现沉寂百年的幽灵船戈达德号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导读:考古学家在加拿大育空地区的湖泊中发现了一艘百余年前淘金者所乘的明轮船——“戈达德”号,亦被人称作“幽灵船”。美国考古学家约翰·波拉克说:“‘戈达德’号在1901年10月的一次风暴中沉没。它现在保持着原状。”下面就和趣闻解密小编去了解一下吧。1.水下“戈达德”号“戈达德”号是淘金时代的一艘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