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至今成谜

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至今成谜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91 更新时间:2024/1/17 12:43:13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岳飞()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岳飞()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岳飞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规定

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劝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宋代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岳飞()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生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

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地方。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志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制度。

“尽忠报国”为什么后来误传成为了“精忠报国”?

现在也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游彪教授认为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

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帜。到了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

岳飞()

游彪教授说,明清时期,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璋建立起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扞卫汉人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标签:

更多文章

  • 这种防盗措施极为简单竟能防盗两百年?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自古以来,人除生死无大事。对于再洒脱的人而言,生和死都死不能等闲视之的问题。尤其是死亡,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非常丰富的,然而不管是厚葬还是薄葬,人们都不希望死后被人打扰。但是因为古代王权社会的贫富差异,导致很多人死后带入了大量的财富,于是盗墓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很多人在修建墓地的时候,很重要的一

  • 唐朝社会的官员是怎么发工资的?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不同的朝代给官员发放俸禄的方式其实都不一样的,毕竟每个朝代都有属于那个朝代特定的国情已经皇帝的做事方式。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唐朝社会的官运是如何发放工资的?唐高祖建立大唐,同时也制定了唐朝官员的俸禄规格,跟隋朝相比,工资水平有所下调,

  • 李建成好歹也做过太子为什么墓志上仅有55字?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比起李世民的大名,李建成就成为了辉煌背后的阴影,李世民是踩着兄弟的尸骨上位的,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经很明确了,但是作为李世民的兄长,曾经的大唐太子,李建成死后的墓志上为何只有55个字?难道他的人生就什么都不值得说吗?公元2005年,李建成墓志在西安被发现,该墓志盖为盝顶形,顶边长39.5厘米,斜边长10

  • 秦始皇修长城的原因是因为被骗了?揭秘秦始皇修长城的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以它独特的气质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但是这样一座建筑的形成,竟然是因为一个谎言?这到底有何内情呢?秦始皇修长城的原因是什么呢?长城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在沙漠之上,气势磅礴,坚固雄伟,震撼了全世界。曾有权威人士做过统计,修筑长城所用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

  • 诸葛亮的墓千年无人敢盗 是因墓中无贵重宝贝?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盗墓流传多年,多少帝王名侯将自己的陵墓修得机关重重,以此来防盗墓贼,但是不管设计得多复杂,历史上被盗的墓穴却数不胜数。在中国某山脚下,诸葛亮的陵墓被发现,同时也确认没有被盗过的痕迹,墓穴保存完好,经过专家分析,这才解开诸葛亮墓穴千年未盗之谜。原来在进入墓穴的门口有一个石碑,上面的大意是:我这一生贫寒

  • 揭秘:袁崇焕是被皇太极反间计害死的么?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历史上太多的事情,真想和正史记载总是有出入的,比如岳飞被杀真实目的是因为赵构想夺回兵权,同时接回二圣,高宗只是说说而已,而袁崇焕被杀的原因真的是清史中记载的那样,是因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么?很多史书给出的说法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听信宦官谗言,把袁崇焕误杀了。当时皇太极多次进攻明军都被袁崇

  • 唐武宗灭佛的动静为什么闹这么大,唐武宗对佛教就这么憎恨吗?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宗教的流传有时候离不开当局者的支持,执政者如果不满,对待宗教的压制也是非常深重的。佛教是外传而来的宗教。能够成为今天的三大宗教之一,可见生命力之顽强,但是历史上对于佛教的压制也是有过非常严重的灭佛事件的,可是乱灭佛最严重的当属唐武宗了。唐武宗灭佛的动静为什么闹这么大?唐武宗对佛教就这么憎恨吗?历史上

  • 秦国一共灭了六个国家为什么预言却单挑了楚国来灭秦?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秦朝灭六国之后,在楚地上一直流传着一句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看起来似乎更像是倔强的楚国人不忿被秦国灭亡,鼓舞人心的一句励志口号。可是这句预言却成真了。首先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是推翻暴秦的第一步,而这俩人正是楚国人。而后刘邦项羽一个灭秦,一个建立西汉。不巧的是这俩人都是楚国人。这就奇了,为何

  • 诸葛亮为什么走到哪儿就不忘拿着他的羽扇?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说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他手中的羽扇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道具。那么诸葛亮为啥走哪儿都拿着羽扇呢?这把羽扇到底有什么了不得的来历呢?诸葛亮在随叔父逃乱来到襄阳的时候,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孤独的诸葛亮游走于襄阳城里,广泛结交朋友,拜见师长,见识和学业大长。当时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一位才女黄月英,就想求见

  • 秦朝工匠怎么让秦始皇陵中出现江河大海的景观的?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已经被古人智慧亮瞎眼的现代人,逐字逐句地追究这古籍记载中秦始皇陵墓中是否真的会出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毕竟这种工程,在现代真的很难想象,并且要保证水银一直流动,不会干涸,以当时的制造工艺,实在是有点超乎想象,但是我们既怀疑古人做不到,又期盼着古人的智慧到底能做到怎样的巧夺天工。那么秦朝工匠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