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他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拐杖",百年来对他的争议至今未休

他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拐杖",百年来对他的争议至今未休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158 更新时间:2024/1/19 11:01:29

如果说晚期的大清是一滩烂泥,那那些为了国家仍旧操劳奔波的人,就是烂泥中开出的花朵,左宗棠是,曾国藩是,张之洞是,当然还有李鸿章李中堂。

(图)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公元2015年11月7日,他已走了114年。

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大清帝国太后慈禧在黄河岸边收到了那个令朝野上下无不悲悼的消息:“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死了。”就在他咽气前夕,俄国公使还在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跟了他四十多年的老臣周馥这时也在床前,见中堂已咽气而双目仍炯炯不闭遂哭出声来:“未了之事我辈可了,公请放心去吧!”“目乃暝,犹流涕,口欲语,可伤也……”

2个月前,他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辛亥条约》,签订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

(图)《辛丑条约》1901年7月25日签定

1901年11月7日,这位清朝重臣在国人的一片骂声中,油灯枯尽,魂归肥西。

晚清,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国,“自1840年,蛮夷入侵,道光中叶,外患渐深,咸丰十年,英法入京,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德占胶州,俄占旅连,英占威九……”日暮中的大清国,一个身影在奔波,他只手撑扶着这一个倾颓的帝国。

咸丰三年初,李鸿章初遇曾国藩,从此少年得志。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中,李鸿章蜕变着,成熟着,才华的光环于李的身上隐隐闪现,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咸丰四年,太平军大举入皖,李鸿章书生带兵,翰林变作绿林,以浪战为能。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渐悉为将之道。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廷于长江下游再无成建制军队主力,自此,名震一时的淮军应运而生。

同治元年,曾国藩检阅李鸿章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次月,淮军抵沪,9000衣衫褴褛的淮军迎战数万太平军,大胜,淮军从此军威大震于清廷。

(图)李鸿章于1900年7月访问香港。他和香港总督henryblake在九龙到广州火车的开幕上合影留念。

与清朝其他官员的不同之处是李鸿章对科学技术和经济运动的极大兴趣,最初是为了给淮军配备武器,李鸿章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竣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此后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支近代化海军……李鸿章为大清国的国计民生呕心沥血,为近代化鞠躬尽瘁,然而一切的洋务和努力在愚昧的国人眼中,为李鸿章赢得的只是无尽的骂名。在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段屈辱的历史里,李鸿章成为国人遭受屈辱的愤恨宣泄对象。“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丧权辱国李鸿章。”洋务运动中,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中,李鸿章身疲心愧,他一直在探索着,期冀着自己能让历史的齿轮逆转,能让迟暮的帝国恢复生机。

1896年,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被闲赋在北京贤良寺的李鸿章被重新用,拖着辫子环游世界,年余70的他,行李中中还带着一口棺材,万里行程,一颗赤子心。回国之后,李鸿章还在幻想着有朝一日金牌回銮,然而慈禧太后的一纸诏书确实与十一国开战的战书,他日思夜等最终到来的确是一条绝路,一腔绝望。这位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一辈子的老臣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终于说出了一声不!对北上勤王圣旨的回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召。”这也许是那个世纪之交中国官员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标志着封建帝国内具有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觉醒。在李鸿章末年,在那场庚子巨祸中他确保了大清国东南半壁江山的稳定。

(图)晚清重臣李鸿章

对于历史,教科书中早已给了定论,由不得旁人解释。纵观李鸿章一生,置身于阳光与苦难间,只有懂得历史的人才会懂他,这位被西方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宰相,赢得了西方人的尊敬。正如西方外交官所说:“李无疑是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护他的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里的筹码太少了。”

梁启超说:“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吾敬鸿章之才,吾惜鸿章之识,吾悲鸿章之遇。”

我们也许会忘记,万国运动会之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蹒跚地走到黄龙旗下,傲然挺立,用他那嘶哑的嗓音,以一个老人能发出的最大音量,就在万人中央,高唱一首他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以之来捍卫国家荣誉,这位老人就是国人痛骂的卖国贼李鸿章。

卖国贼的帽子一戴就是百年,圣相?奸臣?一身任天下之重,他只手撑扶着迟暮的帝国蹒跚而行……

标签:

更多文章

  • 明清运河沿岸,四大名仓之一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运河在明清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单单是水利和航运就能左右国家的命脉。在运河沿岸有四个著名的粮仓,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运河四大漕运粮仓分别是: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大运河的开通,使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控燕云而引徐兖,襟赵魏而带溟岳,神京藉为咽喉,

  • 圆明园一开始并非就是皇帝御园?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圆明园是我国建筑的瑰宝,不仅在建筑方面,其中收藏的各种珍贵文物和字画也件件都是国宝级别的,可惜的是随着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侵略,最终变为了一片废墟。在我的印象里,圆明园就是清代的皇家御园,但听说圆明园一开始并不是皇帝的园林,这是怎么回事呢?的确,圆明园在最初并不是作为皇家御园修建的,当时它仅是“四阿

  • 在古代的时候为什么儿子被称作犬子 女儿被称作千金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说是犬子或者千金,可古人为何要称自己儿子为“犬子”,别人女儿为“千金”?要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称谓,那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好吧,是博大精深。尊称对方,要用阁下,谦称自己,要用敝人,尊别人的女儿,要用千金,谦自家儿砸,要用犬子。由此可以看出,“千金”

  • 盘点正史中的诸葛亮有多妖孽?一个完美的全能型人才,世所罕见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不仅是将领的对决,也是谋士之间的对决,其中蜀国的诸葛亮因三国演义中神话般的描述被人广为流传,可是你知道么正史中的诸葛亮有多妖孽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看了《三国演义》后说“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鲁迅先生看来,足智多谋、未卜

  • 在古代的时候国家为什么会对食盐管控那么严格?这其中的策略真的太高深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古代时食盐和铁器是国家一直管控比较严格的事情,在冷兵器时代铁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铁就能铸造武器,有了武器就避免不了会有一些有异心的人,那为什么要对食盐的管控也那么严格呢?盐不会伤到人,这东西只是生活之中的调料品,国家为什么要那么较真呢。当然盐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盐

  •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多少后代,他们的结局如何?现在还有他的后代吗?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一位顶级谋士,刘备经过三顾茅谷才把诸葛亮请出山,之后的战役中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这么一位大能最后留下多少后代呢?刘备刚开始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可谓“处处无家处处家”,今儿投奔曹操,明儿投奔袁绍,后天依附吕布。后来多亏诸葛亮装神弄鬼借东风,联合东吴击败了曹操,最后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

  • 安禄山的江山迟早是要传给儿子的 为什么他儿子却要抢先杀他?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而唐朝最为强盛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期间。在这个时期安禄山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他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可惜他却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中,这是为什么呢?关于安禄山的出生,比较奇特。据说,他的胡人父亲当年娶了突厥巫婆,多年没有子嗣。最后,还是去祭拜扎荦山的山神,才生

  • 明熹宗朱由校不仅木匠做的好,事实上他远比弟弟崇祯有眼光,如果多活几年就没满清了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明朝期间有许多奇葩的皇帝,例如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可是你知道么,他虽然是以木匠皇帝而闻名,但是他也不是昏庸腐朽之人,事实上他远比弟弟崇祯有眼光,如果多活几年就没满清了。朱由校是明朝历史上第十五位皇帝,因在位期间重用宦官魏忠贤,打压东林党,又因酷爱木工,又被称作“木匠天子”。朱由校生于万历三十三年,

  • 皇帝召见大臣晋见 这位臣子不仅迟到还醉醺醺的去了 那为什么后来还得到了重用呢?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被皇帝召见一般都是马不停蹄的赶过去,但在宋朝时期皇帝召见一位大臣的时候臣子不仅迟到了没事还被皇帝所重用了,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对于宋朝肯定不陌生,宋词现在很多人闭着眼睛都能背上几句。由于宋太祖发迹的经历,宋朝对于武将并不重视,重文轻武是哪个朝代的一大特征,但是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那却是一

  • 诸葛亮的舅舅被曹操斩杀之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半点忧伤反而很高兴?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述的几乎神化了,虽说有些夸张,但他确实是一名非常厉害的人物,刘备能成就大业少不了诸葛亮的参与,然而这么一个完人知道自己的舅舅被曹操杀了之后反而很高兴,这是什么原因?三顾茅庐的故事,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诸葛亮是个不问世事的农民,不过身负经天纬地之才,有幸被慧眼识才的刘备发掘,故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