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徐庶为什么不在母亲去世之后,继续为刘备效命呢?

徐庶为什么不在母亲去世之后,继续为刘备效命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4/1/15 8:45:41

徐庶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老母亲在曹操阵营地区,因此他决意转向了曹操阵营,那么他为什么不在母亲去世之后,继续回到刘备的麾下呢?

如果今天要在中国人的心中给三国人物分一个阵营的话,那么估计会有多数人把徐庶当成汉臣,也就是刘备一边的。

这徐庶本是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之后魏国史书《魏略》中为徐庶作传时依旧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但是有些网友要问了,徐庶竟然是被迫投曹的,其心还在刘备这边,那在他老娘死了以后为何不学关羽返回到刘备这边呢。许多人为此惋惜,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回去,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徐庶走马去曹营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虽然在先前也曾为刘备立过一些功劳,但怎么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刘备那,应该身居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个诸葛亮好些,看庞统到刘备手下时就因为和诸葛亮争功而命丧落凤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应该也不想回去和诸葛亮争。所以这是徐庶不回刘备那的一条理由。

2.东汉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视气节,也很讲究做事从一而终,舆论轻视那些朝秦暮楚的人,从吕布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这可以说是未得明主,正在寻找中,现在终于找到了,后投曹操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刘备那,虽然别人嘴里不说,可心里恐怕也会不以为然,舆论对其评价不会很高。当曹操想派徐庶去当说客说刘备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时,程昱曾说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他对舆论名节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这是徐庶留在曹营的一条理由。

3.徐庶投刘备时,刘备势单力薄,徐庶是因为他”仁德”的名声才跟随他的,徐庶在走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统一大业时时刻刻牢记心中,在那时徐庶的心里面,刘备就是救黎民于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后,刘备用诸葛亮的计策火烧新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这恐怕不是一个仁德之主应该做的。刘备在逃离樊城时,发动流言,结果十几万军民随他一起逃难。如果他不是说曹操的军队要吃人,十几万人干吗连家都不要,跟随他跑路?可实际上,我们知道,书中也写了,曹操这个人对百姓还是不错的,他打仗时是不允许军队骚扰百姓的,他自己的战马失惊,踩了老百姓的麦子,他还割发代首,以示惩戒。刘备如此制造恐慌,是为什么呢?书中写他带那么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结果九死一生,可没有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么?我看未必。书中写曹操对他是穷追不舍,他能逃到哪去?十几万军民遮住了曹军的视线,使得曹军不知道刘备究竟在什么准确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没有这些军民,刘备和他那几个小兵,不被曹军一眼就看到了才怪。而且当曹军冲过来时,后面的百姓立刻就惊慌起来,哭喊连天,这就个刘被报了信,使他可以有时间跑路。如果没有十几万军民给他当盾牌的话,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杀了。他带这十几万军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声传遍天下,而曹操就惨了,既没抓到刘备,又让自己给老百姓留下了一个魔鬼般的形象,为其以后争夺天下留下了一个不利因素。这种既损人又利己的事刘备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被蒙骗了,可像诸葛亮就没被骗倒,以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对老百姓的态度的,但他并没有像他历次劝刘备那样一说再说,只是不疼不痒的说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徐庶应该也知道,他连周瑜火烧赤壁的计策都能看出来,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联系一下当事人在整个事件中的所做所为,怎么会不清楚这点呢?既然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只是为了争夺天下而实施各种手段,打着各种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刘备并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么他在曹营还是在刘营又有什么区别呢?

徐庶的出场是精彩的,全书的军师和谋士中他只比诸葛亮的出场略逊一筹,周瑜,司马懿等都是一笔带过,旧小说中,像这种出场的人一般都是后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却就出场精彩,后面就淡出去了,让人深深叹息,一个本应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标签:

更多文章

  • 探寻楼兰古国失踪的六大谜团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我国古代的未解之谜有很多,大都是没有留下可考资料的待证明历史,其中楼兰古国就是很神秘的存在,那么关于它有什么样的谜团呢?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着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

  • 清明上河图中,竟然隐藏了24具尸体?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犹如满天繁星,有许许多多的传世珍宝流传下来,而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莫过于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一副百科全书式的画作,是被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可谓无价之宝。然而,《清明山河图》暗藏惊天杀局,图中惊现24具尸体。《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

  • 刘子业是谁,他是哪朝的皇帝?有什么作为?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南北朝有着十分负责的政治格局,因此也是最为难梳理的历史之一,刘子业正是这个时期的刘宋王朝皇帝。宋前废帝(449-465)即刘子业。小字法师。孝武帝长子。刘子业因行为过于荒淫而被废帝。早年经历刘子业生于公元449年2月25日(元嘉二十六年正月十七日)。公元451年(元

  • 顺治帝的摄政王多尔衮并不是皇帝,为什么被追封谥号清成宗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谥号是有作为的人在死后,后世人们给他追封的称号,大都是用在皇帝的身上,不过顺治皇帝的摄政王多尔衮并不是皇帝身份,却被后人封为清成宗这一皇帝的谥号,这是为什么呢?皇太极死后,顺治当了皇帝,但是因为年幼,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带领满洲铁蹄开疆拓土,奠定了大清王朝的基础。史料中记载的很清楚,多尔衮当了摄政王,

  • 太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如何出现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在我国历史上,太监宦官有着很大的比重,历史上有名的太监很多,明崇祯皇帝自杀之前一直侍奉左右的王承恩是忠臣,同样明朝的魏忠贤却集各种恶行之大成,是权倾朝野的大奸臣,那么归根结底,太监这个特殊的官职或者说特殊的人类是怎么诞生的呢?太监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

  • 从宋江杀阎婆惜,看一看官场的腐败情况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水浒的世界中,官场也跟显示中一样,贪腐情况比起真正的宋朝有过之无不及,这一点,从宋江杀阎婆惜的案子就能够看出很多情况。宋江给晁盖等通风报信,放跑了劫取生辰冈的嫌犯。晁盖等人为了感谢宋江,给他送来大锭金子。宋江的姘头阎婆惜发现了这个秘密,而此时她正和宋江的同事张文远(张三)私通,于是借此机会要挟宋江

  • 清朝的立宪运动始末,是什么导致了立宪运动的发生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晚清的立宪运动对于中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即使最后它失败了,还是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那么立宪运动的起因和经过是什么样的呢?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7月16日,清政府发布上谕,“派载泽等分东西洋考察政治”。直陈朝廷的难局:“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兹特简载泽、戴鸿

  • 历史上的这些动物竟如此厉害,害的人国破家亡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动物和牲畜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不过有些时候动物也会对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那些与动物有关的事件。历史上最厉害的动物(1)晋国白目狗春秋时期,晋灵公亲政以后,根本不理政事,整天就只知道吃喝嫖赌,但这没钱怎么办呢?好办!向百姓要!土地、房屋什么都来点,无聊怎么办?灵公

  • 为什么有淮由湘出的说法,湘军和淮军谁的战斗力更强?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清朝末年出现了两支精锐部队,一支是湘军,一支是淮军。湘军和淮军,是晚清最有名的两支军队,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力量。如果将湘军和淮军作对比,谁的战斗力更强?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大清赖以发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已不堪大用。满清统治者不得不借助于汉族地主阶级的力量,让他们招募乡勇,

  • 古代科举的时候中了探花为什么要比中了状元还要高兴?因为探花有样状元没有的东西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自从隋唐成立了科举制度之后天下的学子都有了一展才能的地方,数千年来科举制度也为国家选拔了无数的人才,科举的前三甲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按理说状元是第一名,但中了探花的却要比中状元还要高兴,这是为什么呢?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到了明代清代科举制度达到巅峰。乡试以下还有县试、府试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