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司马懿一直是忠臣形象,为什么到老年要造反?

司马懿一直是忠臣形象,为什么到老年要造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702 更新时间:2024/1/16 12:46:43

众所周知,三国中最后的赢家是司马懿。司马懿是这场争斗中命最长的,正因为这样,他熬走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在当时,司马懿并没有一个名门望族的出身,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总共辅佐了曹家整整四代人。原本他们都是帝王臣子,后局势跌宕,情势几变,司马家族乘风破浪,夺取魏国王权,建立新朝。司马懿在人们的印象里,普遍感觉他奸猾狡诈。其实这都是因为小说艺术加工的原因。按照历史的真实情况,彼时司马懿已是不惑之年,完全有能力开创新朝,但是他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做了五十年的忠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懿一把年纪了,按捺不住,成了一个反贼呢?

一、信守承诺

司马懿尽管在自己的权力巅峰时期没有选择造反,主要还是当时的曹丕活着,而曹丕对于司马懿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最初,司马懿不打算从政。生逢乱世,命如草芥,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最开心的事情。后来他走上仕途,就和这个人有关。那时候曹操很欣赏司马懿的才华,想要将司马懿为己所用。可那时的司马懿其实是不愿意的,为了拒绝曹操,他不惜将自己的腿给压断了。曹操见到司马懿的腿伤残以后,没有在找过他,但是司马懿的腿,没有真正断,曹操在看到他的腿好了以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将他安排去养马。其实在司马懿的内心,很渴望自己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只不过他对曹操是有看法的,并不想为曹操服务。在马场的日子磨炼了司马懿的心性,渐渐他不想这样下去,有了建功立业的想法。对于曹丕,司马懿也非常认可。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曹丕重用司马懿,司马懿尽心尽力为曹丕服务。甚至等到曹丕去世,司马懿还在一直辅佐他的儿子曹叡,而这也是为了感激曹丕当年的知遇之恩。对司马懿来说,成就一番事业,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是不屑平凡生活的。

二、曹爽所逼

在曹丕晚年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手握大权,这让魏国其他人非常的不爽,一直在排挤他。等到曹丕去世后,司马懿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而别人更是一直在提防他。曹丕死后曹叡继位,司马懿一直辅佐到曹叡去世,在曹叡死前,听信他人直言,在死前对司马懿与其他的大臣进行了安排,曹爽也是其中一位,曹叡让曹爽与司马懿等人一起辅佐曹芳,里面的权力最大的是曹爽。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的权力得到遏制,无法对全国的情况进行掌控,因为没有人比司马懿更加了解魏国的情况。但是,曹爽手下有一人不安好心,在此二人之间说尽谗言,曹爽被蛊惑后就架空了司马懿的权利。那时的司马懿虽然心里愤懑,还是选择隐而不发。直到昏庸的曹爽,妄图发动战争,吞并蜀国。司马懿极力劝阻,曹爽一意孤行,落得个铩羽败北的残局。曹爽此人,打仗是个小白,政治斗争方面,却是个实实在在的老手。在十年前的时候,曹爽便接着曹叡托孤这件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推行新政。对付司马懿更是阴谋多多,明着升官,实则贬职,一点一点架空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即使是司马懿告老退休,曹爽也没放松,紧盯司马懿。是可忍,孰不可忍。被逼迫到这种份上,司马懿不反也要反了,何况他不是无能之辈。所以,他在向李胜辞别时,明面上流露出自己大病很久,让曹爽减少对自己的怀疑。之后司马懿迅速组织自己人,暗中互相通风,准备政变。经过皇太后的奏文批准,迅速派人将文件送到曹爽那边。对于司马懿送来的罪状,曹爽吃惊不小。当时他还陪同皇帝在一起打猎。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处决了曹爽一族,军权就这样到了司马家族的手中。

三、实属无奈

说到底,司马懿其实一直都没有造反的想法,他也想为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不想在百年之后被后人辱骂。司马懿也很纠结。曹爽步步紧逼,招招打压,司马家族如履薄冰,有着灭族危机。作为掌权人,他的一举一动关系着一个家族的生死存亡。以曹爽的性格,自己一旦死亡,定不会放过自己的家人,甚至会诛自己九族。另外曹爽不得人心,乱用权力,朝廷内外,对他都充满怨恨。民之所向,形之所迫,国之所求。司马懿再也不愿意放任曹爽为非作歹,于是他才采取雷霆手段,诛佞臣,平朝乱,定魏安。曹爽的反对者甚多,这也是司马懿能够顺利夺取政权的主要原因,或许司马懿当政,正是民心所向。其实司马懿行动之前,是经过考虑的,毕竟在他面前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样,对自己都是不利的,但是也非常无奈。司马懿夺权以后,朝堂里面的反对之声依然络绎不绝,太尉王凌甚至又发动宫变,想把司马懿拉下台,70多岁的司马懿还带领军队,打败王凌军队。

身处乱世,群雄逐鹿。本身就是弱肉强食,能者居之。曹魏取代刘汉,就是一个典型的王朝更迭故事。所以,司马懿夺取魏国的政权,或许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却是当时大环境下的正常举动。这场政变,依然开了一个新的历史朝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一直都是排名第一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可以说的上是最为动荡的年代了,秦国虽然最后一统六国,但是最初的秦国可是比较弱的,那么问题来了,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排名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初期战国早期,上述大

  • 太平公主为一个男子自甘堕落 但野心又促使着她妄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说起太平公主,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她是我们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而太平公主的母亲,则是我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女君王武则天,而他的父亲则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那么身为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名讳也在我们历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名声,因为他的厉害之处,我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会知道。那么说起太平公主的父亲

  •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坐上太后的位置之后不守妇道 和嫪毐生下的两名儿子被秦始皇活活摔死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秦始皇在位期间留下了众多的杰作,评价也很高,但是他的母亲赵姬从古至今便被打上了生性淫荡、纵容男宠、误国误民的坏女人的标签,后世评价相当低。赵姬。真实的姓名已经无从考究了,多大的年纪也无法考究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赵姬的评价则是:绝美。可以想见,赵姬绝对是战国第一美女。应该说,作为秦始皇的生母应

  • 为什么唐玄宗当上皇帝后急于除掉他姑姑太平公主?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自古为了争夺帝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不在少数,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亲情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然大唐盛世也不例外。太平公主与唐玄宗李隆基本来是铁杆盟友,姑侄二人合力,以雷霆之势搞掉了韦后集团,夺取了大唐的政权,但在李隆基当了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赐死自己最亲爱的姑姑,这是为何呢?首先,李隆基并不是嫡长子,

  • 如果公子扶苏未死顺利继承皇位 秦朝会在第二世就灭亡吗?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但是仅仅经历2世就亡国,秦始皇在做皇帝时还梦想自己是始皇帝,之后二世、三世以致无穷,梦想是美好的,然而碰到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胡亥,把秦国搞得一团糟,德高望重的长子本来是个明君,却被赵高害死,假想一下要是扶苏继位,秦国的结果会如何呢?提到秦朝的二世而亡,就不得不提到一

  • 古代丫鬟能随便买卖,最便宜的竟然不值一件衣服钱?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丫鬟是富贵显赫人家中做底层工作的年轻女性,虽然古代是封建社会,但是买卖人口的事情还是很经常发生的,丫鬟就经常被当做交易的对象,那么在古代买一个丫鬟要多少钱呢?在许多的电视剧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们身边都会有很多丫鬟,不仅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甚至有的还需要给他们做方方面面的服务。那么,

  • 古代中国对全人类居功至伟的贡献,远不止四大发明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我们都知道四大发明对人类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但是这四个发明创造却是英国人提出来的,中国真正深深惠及人类的发明还有很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说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大家都会想起“活字印刷、指南针、黑火药和造纸术”。所谓这“几大发明”首先由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

  • 中国历史上的14次大屠杀,能活下来的人真的不容易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在中国的历史上,战争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连年的征战,受伤害最深的永远是普通百姓,下面是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为浩劫的几次战争屠杀,看了让人心情沉痛。1.秦末农民战争从公元前205到公元前195年西汉建国初,共历10年。秦朝末年全国有2000多万人口,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都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

  • 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长城是人类史上伟大的建筑,它绵延万里雄伟壮观,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对于中国人有着非凡的意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

  • 三国时期,背叛蜀汉投降东吴的糜芳是出于什么目的?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三国时期虽说有很多忠义的臣子,但是大部分臣子与主公之间只是合作关系,犯不上为了主公拼上性命,因此投降是比较常见的事情。首先,糜芳本人应该不是一个贪生怕死、贪慕富贵之徒,他和他大哥糜竺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资助了刘备,并且抛弃了曹操给的高官厚禄而追随刘备。因为有这份恩遇,刘备一直都很重视糜氏兄弟,如糜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