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燕国是周朝王族诸侯国 存世八百余年 然而国力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没什么存在感 燕国为什么如此弱小?

燕国是周朝王族诸侯国 存世八百余年 然而国力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没什么存在感 燕国为什么如此弱小?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3/12/26 17:37:10

燕国是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燕国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为何燕国始终不能强大,最终被秦国所灭?

战国时代的历史可以说是华夏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最不可缺失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乱世纷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空前爆炸的时代,在这一个时间段内,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方式也是层出不穷,因此,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文明发展进程当中,比较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个时代。

战国时代,不仅有像秦国这样成功的国家,对我们后世历史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些失败的诸侯国,它的发展进程也对我们有着一定的示和警醒作用;例如盛极而衰的魏国,一直大而不强的楚国,昙花一现的赵国,还有富裕而强大的齐国,以及坚持谋术的韩国等等。

如果说起战国时代比较落后又比较矛盾的国家,那么燕国一定是排在前列的。在后来人的研究当中,对于燕国这个国家可以说是批判不断,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燕国在一直以来的发展过程当中,确实是出现了太多的矛盾和漏洞。

也正是这些漏洞,让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里没有吞并任何一个小诸侯国,虽然位居战国七雄之列,但是地位甚至都不如宋国、卫国这样的小诸侯国来的重要,即使与中山国这样的中等诸侯国进行对抗,都没有获胜的把握。燕国想要平息与中山国之间的矛盾还需要魏国在背后为其撑腰,由此足以见识到燕国在发展进程当中的弊端有多么大。

说起燕国的迂腐,想必大多数人都是略知一二的,单从荆轲刺秦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在那样的历史时间段里,在那样一个秦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发展进程中,燕国想要通过一个刺客、一把匕首就改变天下局势的发展,这一定是荒谬的。

那个时候的燕国,也已经完全的成为了太子丹本人思想体系的一种工具,已经不能够以一个国家自居了,而之所以燕国会落到最后这样,将身家性命全部压在一个刺客身上的结局,与它在四个方面的迂腐发展有着直接必要的关系。

反复无常的邦交之道,先合纵后连横

第一个就是它反复无常的邦交之道,燕国在邦交策略上面的迂腐,主要体现在它与其他诸侯国的态度上,尤其是在面对合纵这一战略性决策的态度上。

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骤然崛起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使战国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在这时,山东名士苏秦倡导六国合纵,共同对抗秦国的进攻和崛起。

此时,苏秦在游说赵国失败之后进入燕国,提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观点:燕国是“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意思是燕国并不能够很好地体会到秦国对于它的威胁,只是把目光投向于与它相邻的赵国身上,完全忽视了秦国的崛起对于它的发展的影响和它生存的影响。

不过好在经过苏秦这么一说,当时的燕文公很快的就反应了过来,随即由燕文公牵头的六国合纵才有了最初的雏形,山东六国也正式地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对抗秦国。但更加戏剧性的是,在不久之后,燕国就立即退出了合纵政策而与秦国连横去了,重新回到了“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的迂阔的老路上去。

再后来燕国的邦交是更加的反复无常,并最终获得了“燕虽弱小,而善依附大国”的口碑,就是说燕国这个国家虽然本身发展并不是十分的强大,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大诸侯国,也是一个最具有文化底蕴的老牌诸侯国,它向东依附于齐国,则齐国强大:向西依附于秦国则秦国强大:向南依附于起楚魏,则楚魏强大,所以燕国就在这些国家当中迂回着,可以说真正的是在夹缝中生存,但燕国却自得其乐,丝毫不知这种反复无常的邦交对其生存的影响。

战国时期,燕国的摇摆主要表现于对遥远的大国,也就是楚国和秦国时敌时友的态度上,但却对两个历史渊源深厚的邻国,齐国和赵国刻意的为敌,这种邦交咋一看很像是秦国所奉行的远交近攻,似乎是非常英明的强国帮教战略。

但是遗憾的是,燕国并不是像秦国那样的强国,也不是一个自觉要统一天下的强国,其如此反复无常的邦交,只不过是为了践行迂腐的王道精神,同时体现的也是作为老牌诸侯国的贵胄情节,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赵国这种新兴地主国家的蔑视。

燕王哙效仿舜禹实行禅让

第二个则是它企图实行禅让王位的胡作非为,燕国在任用苏秦首倡合纵之后,在诸侯国中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偏偏在这个时候,燕国发生了一次令人不可思议的政治事件,从而导致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亡国危机,这件事情就是燕王哙实行的禅让之事件。

从称谓上看,燕王哙是没有谥号的,在古代历史上没有谥号的君主只有两种,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便是丧乱之君,很明显燕国的亡国之君并不是燕王哙,而他却并没有得到谥号,只是因为这个燕王哙已经丧失了获得谥号的宗庙条件。

究其本源就是因为他,在战国这样的大争之时效仿古时的尧舜禹实行禅让制,企图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丞相子之,造成了严重的内乱,并且持续了五年之久,这是燕国历史上最荒诞的一次亡国危机,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亡国危机。

燕王哙的这种禅让这想法,可以说是非常的可笑,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争的时代,是一个要靠实打实的实力去竞争的时代,一个君主想要明传后世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可是燕王哙想让自己成为圣王,想让自己名垂后世的办法却是效仿古代的尧舜禹,他并没有想过如何去搜揽人才变法强国,也没有想过怎样改善燕国固守王道的政治传统,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上古时期。

在其看来,尧舜的评价之所以比大禹要更好一些,究其本源就是因为尧舜实行的是禅让制而大禹却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因此,如果他想要名传后世的话,则必须改变世袭制的现状而实行禅让制,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惊讶于燕王哙的脑回路了。

而经历了这次事件的燕国则是更加的一蹶不振,甚至在齐国的趁虚而入当中失去了很多的财富和土地。

燕国固守王道政策,没能够消灭齐国

第三个方面,我们来看一下它对待已经快要国破的齐国的迂腐对策。我们知道燕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变法便是燕昭王乐毅变法,在那次变法当中燕国陡然强大起来。

而燕昭王也是一个比较励精图治的君主,手下的名将乐毅又是千古难得的奇才,在这俩人的主导之下,即便联合其他的五个国家共同进攻齐国,由乐毅带领燕国军队作为联军的主力,而当时齐国也确实是引起了天下共愤,邻居攻打齐国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但是奇怪的是,乐毅最开始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打下了齐国将近七十座城池,可是到齐国只剩下寂寞等两座小城的时候他却久攻不下,直到最终在黄金台被更换,他都没能够消灭齐国。

难道真的是因为齐国的那两座小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燕昭王后期的时候对待齐国又重新回到了那种迂腐的王道政策上面去了。

他不希望通过战争的方式去倾吞一个诸侯国,在王道政策的影响之下,他是反对这种强制性的压迫的,他更希望去做一个天下归顺、诸侯心甘情愿臣服的太平天子,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样通过铁血的手腕一天统下。

因此后期的时候,久远的王道政治传统还是影响了燕昭王的判断和认知,那种做天下圣王的念头又重新再去心中扎根,所以其实乐毅并不是不能够消灭齐国,而是燕国君主的认知和策略不允许他去消灭齐国。

到了后来的燕惠王更是如此,燕惠王此人不仅是固守王道,政治传统无法改变,他对于自己臣子也是相当的忌惮,所以才会担心乐毅功高震主,而在黄金台更换将领导致燕国的伐齐功亏一篑。燕国也就失去了战国时代最大的一次机会,到田单使用火牛阵一举复国之后,燕国短暂的辉煌就此结束,他又重新回到了曾经那种一蹶不振,落后腐败的发展道路上去了。

这其实是燕国发展进程当中非常大的一个遗憾,如果燕昭王和燕惠王能够放弃固守王道的想法,如果他实行的策略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那么相信燕国是可以消灭齐国的,甚至有可能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间段内改善它一直以来的基本政策,从而让燕国在乱世中崛起。可是历史是不允许我们去假设的,燕国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跳脱出王道的控制范围。

燕国对赵国的错误政策

第四个方面,我们来看一下他对赵政策上的迂腐,在整个战国时代,燕国对外邦交的矛盾焦点都集中在赵国身上,除了燕昭王对齐国复仇的时期,燕国的斗争轴心始终是对赵作战;燕国纠缠挑衅赵国的危害,几乎当时所有在燕国的有识之士都曾剖析过,也曾经反对过;但是燕国对赵国的挑衅却始终没有改变,这是燕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非常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苏代就曾经说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十分简明扼要的强调了燕国对赵国政策的错误影响,苏秦也曾经苦口婆心地劝说过,可是在燕惠王之后,赵国与燕国之间又走回了曾经的老路,燕国没有任何理念的支撑,也没有任何制度的要求,但就是死死地咬住赵国不放,哪怕到了燕王喜阶段,燕国已经贫弱到了极致,可是依旧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赵国,丝毫不顾及赵国灭亡之后的后果。

在燕国看来,能够赢得一次对赵战争的胜利,就足以让自己名垂千古了,但是燕王喜不知道的事情是,秦国之所以一直没有直接的发动对燕国的战争,那就是因为赵国横亘在秦国和燕国之间,就如同我们上文所说的那样,秦国发动对燕国的作战则是千里之外的事情。

可是燕国对赵政策的不确定,却是百里之内的忧患,一旦赵国灭亡,燕国必定首当其冲。可是唇亡齿寒如此简单的道理,燕国的历代国君却是如何都想不明白;甚至只要在燕国反对过对赵作战的人,都受到了迫害,比如说昌国君乐闲就因为便反对对赵国战争而被迫逃离燕国,大夫将渠反对对赵作战却被燕王一脚踢翻在朝堂之上。

到了后来,朝臣们也渐渐地不再执着于对赵策略对错,尤其是到剧辛事件发生之后,当时剧辛相应燕王喜的号召,率军攻打赵国却遭遇了巨大的失败,其本身也战死沙场。而自此之后,燕国是更加的一蹶不振,再后来,赵国被秦国消灭,秦兵旦暮渡易水也消灭了燕国。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历史来看,燕国它并不是一个从本质上就弱小的国家,如果它从基础上就弱小的话则不可能成为战国时代唯一一个留存的西周开国诸侯,也不可能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成为战国时代历史地位最为深厚的国家,它的落后完全是因为它在邦交上面和发展政策上面的迂腐所导致的。

在政治发展上,燕国固守王道策略,在邦交的外交策略上又反复无常,先合纵后连横;在选择盟友方面它又固执的遵从着它作为一个诸侯大国所谓的骄傲,不屑于与魏国、赵国这样的战国时期新兴的诸侯国联合。

而在军事方面又不会富国强兵,甚至不会招兵买马去建设军队,以至于在最后的时候,为了解决王国危机只能将整个国家的命运压在一个刺客身上。对于这样的一个诸侯国,真的是想要同情都找不到同情的理由,因为其他的国家虽然灭亡了,但他们至少努力过,可是燕国一直都在任性妄为的纵容着自己的过错,试问这样的国家可能不灭亡吗?

标签:

更多文章

  • 自当了皇帝他就没吃过一顿饱饭,最终饿得投降了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亡国之君的境遇总会让人唏嘘不已,曾经辉煌的晋王朝也免不了走向灭亡,只是这个下场实在凄惨,一代帝王竟然沦落到为了不被饿死,而向敌人投降的地步。经历了一场乱哄哄的“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垮了,匈奴人趁机崛起。永嘉五年(311年)六月,西晋都城洛阳沦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虏至匈奴汉国,洛阳成为废墟。国不可一日

  • 田单用火牛阵光复了齐国 让齐国免于亡国之祸 赶鸭子上架的田单是如何战胜五国联军的?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国远房宗室。初任市掾,管理临淄市场秩序。乐毅率领五国军队,攻打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拜为相国,封为安平君。田单到底是如何率领齐国复国的?田单,与齐王同宗,只是到他这一代,与当时的齐闵王血缘关系已经十分的疏远了。他没资格站在朝堂上,

  • 沙苑之战是一场决定西魏生死存亡的大战 也是一场被后世忽略的经典 沙苑之战中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公元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攻打西魏,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一万人,但他力排众议,率军轻骑急进,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高欢狼狈而逃。历史是漫长的,中国是广大的。然而历史事件有时却很吊诡,它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方式,仿佛如排演戏剧一样

  • 朱德临终托付李先念:一句话拯救国人命运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朱德是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他在最后弥留之际,仍然牵挂着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并深切嘱托时任总理李先念。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要把生产抓好!”在朱德病重住院的日子里,叶剑英特别关注他的病情,几乎每天都要让他的女儿打电话到医院,询问治疗情况。邓颖超、聂荣臻等一些老同志也纷纷

  • 韦后想效仿武则天,竟与武三思私通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韦后是唐朝唐中宗李显的第二任皇后,但是她的野心远不止皇后和太后这么简单,她想要效仿武则天,登基称帝,但是她却缺少了武则天的才能和手段。武三思,是并州文水人,曾是周国宰相,女皇武后的之子。担任官右将军的兵部以及礼部尚书的职务同时还担任检修国史。在天授元年时期,武则天称帝,由于当时奉行外戚干政的政策,武

  • 武则天给自己立的碑文,为什么空无一字?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武则天给后世留下的影响太多了,不仅她的政策和手段,就连她死后的陵墓,也深深地影响着许多后世的人。如此多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盐贩子

  • 唐高宗李治爱好乱伦,娶了父亲的妃子和母女二人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唐高宗李治是一个明君,但是他却娶了自己老爸李世民的妃子,这种乱伦行为一般不会有什么好的名声,同时他还宠幸母女二人,其开放程度让现代人也自叹不如。永徽二年,武则天回到宫中后,高宗基本上过着一夫一妻式的生活。这主要:一是武则天能够给高宗全方位的享受,成为高宗的专宠;二是武后的厉害让嫔妃、宫女们不敢造次;

  • 清朝普通士卒的衣服,为什么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看清宫剧的时候,细心的童鞋可能会发现这么一个怪状。清朝那些士兵有时候的胸前的字是“兵”而有时候的士兵胸前的字是“勇”。这是为什么呢?“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

  • 同为战国四名将,白起臭名昭著,为什么廉颇德高望重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白起杀孽太重,相比较之下,廉颇有才有德,还情商高,在后世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廉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名将之一。在赵惠文王时期,立下了很多战功,至今被人称颂不已。战国时期,各诸侯都在位扩充本国的领土而做斗争,赵国也不例外。赵惠文王期间,廉颇率兵攻打齐国,并并且破了齐国的一支强军。当

  • 慈禧墓被盗之后,尸身惨遭毁容侮辱是真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慈禧太后不仅祸国殃民,还极度贪婪,她将大量数不清的财宝埋到了自己的陵墓中,这就引起了盗墓贼的疯狂行动,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孙殿英的盗墓行动了。揭慈禧太后被孙殿英部下奸尸之真相:史上最著名的盗墓活动要属骇人听闻的“东陵盗宝”事件。在那阴森神秘的地下墓穴里会发生什么,留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最令人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