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凿壁偷光勤奋好学的匡衡,晚年的结局是如何的

凿壁偷光勤奋好学的匡衡,晚年的结局是如何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830 更新时间:2024/1/13 23:40:55

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能够激励人们勤奋好学奋发图强,他的主人公匡衡就是这样一位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那么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此而奋斗的士子如过江之鲫,并涌现出许多勤奋好学的案例,如匡衡凿壁借光。

一、求学之路

匡衡是汉朝东海郡人,年轻时特别爱学习。他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白天要帮人干农活没时间读书,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却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照进来。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光亮读书。

其实,匡衡不仅是凿壁借光的主角,还有两个词语的渊源也与他有关,《汉书·匡衡传》记载:

“盖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

意思是接受天命的君王,其使命是创建功业,传之子孙后代。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创业”一词。

“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

“精力”一词,最早也出自于此。精力好从来不是源自天分,而在于后天对时间的有效管理以及自律的生活习惯。匡衡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办法,在农活与学习上就会顾此失彼,要不被雇主辞退失去生活来源,要做一个泯然众人的农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那几本书只能自学,却不能满足匡衡对知识的渴望。于是,匡衡走出家乡,拜当时的博士为师,学习《诗经》。

读万卷书不如高手指路,加上匡衡又很勤奋,他在学问上很快就小有所成。在与人交流时,匡衡对《诗经》总能说出独到的见解,以至当世儒生流传着一句话: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意思是说,匡衡在讲解《诗经》时,能让人心情舒畅。

二、入仕之途

学问做得好,考试不一定分数高,学问是要日积月累,考试时临场发挥,带点运气成分,匡衡同样遇到这个问题。

汉朝的人才选拔,有点类似现在的高考,依据成绩分成不同批次。按照汉朝的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一个官职,成绩是甲就能成为郎中,成绩是乙就能成为太子舍人,成绩是丙就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参加汉朝的“高考”,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考了九次才将成绩提升到丙,勉强踩了录取分数线,被朝廷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那时的匡衡才气纵横,尤其对《诗经》钻研之透彻,已被许多经学家所推崇,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也对其甚为赞赏。身怀学问,又有士子人脉,还被贵人所赏识,这为匡衡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等到贵人汉元帝正式即位后,匡衡也开始平步青云,从基层迅速做到郎中,然后又升为博士、给事中。

有一年,长安发生地震、日食等现象,当时的人无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匡衡就借机上奏,引用《诗经》表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并劝皇帝厉行节约,亲贤远佞,然后再百姓中推广教育,弘扬圣人礼法。匡衡的建议得到汉元帝的赞赏,因此又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接下来的几年,因汉元帝非常喜欢听匡衡讲解《诗经》,君臣二人的关系越来越近,匡衡也进一步得到皇帝信任,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上一层楼,接替丞相之位,还被封为乐安侯,协助皇帝总览全国政务。至此,凿壁借光的匡衡,已经完成华丽的转身,爬到了金字塔的最顶端。

三、维护儒家

匡衡上任不久,就遇到一场政务危及。原来汉元帝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生病,到了建昭年间,病情日益加重。一次元帝梦见祖先谴责他废黜郡国庙和皇室远亲陵寝,内心深感忧虑,认为是祖宗在惩罚他。于是,皇帝找来匡衡,想要恢复郡国庙。

一旦恢复郡国庙,就意味着用儒家理念改造国家制度的进程就会出现倒退。匡衡已经是儒家的代表和受益人,所以他耐心地劝阻汉元帝,还亲自撰文解释废黜郡国庙的合理性。最后,汉元帝同意不再恢复郡国庙,但是恢复了皇帝远亲的陵寝。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匡衡立刻上奏,要求废黜皇室远亲的陵寝,另外废掉汉景帝庙,增添汉元帝庙,以成儒家“七庙”之制。汉成帝采纳了匡衡的奏议,儒家倡导的制度创新成果也得到了维护。

四、晚节不保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任后不久,就开始用外戚。匡衡没有急流勇退,反而占着“萝卜坑”,在朝廷指点江山。他先扳倒前朝宠臣石显,接着又弹劾抗击匈奴的名将陈汤

匡衡的行为已经引起朝中同僚的不满,再加上他也有把柄被别人掌握。匡衡被封为安乐侯的时候,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然而他却利用地图的误差,又巧取豪夺了四万多亩。

司隶校尉王骏借机弹劾匡衡“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结果,匡衡被罢官,免为庶人。

没过几年,匡衡就在家乡去世。

匡衡算得上寒门走出的贵子,通过刻苦学习,从最底层走到了最高层,最后高处不胜寒,又跌落神坛。

标签:

更多文章

  • 明朝军队如何抗击倭寇,和现代情况大有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亦用倭寇指称日本侵略者。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早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天

  • 土豪叶德辉的“两不借”:老婆不借书不借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晚晴时期名士大家听的也不少了,今次给大家讲一位冠冕堂皇的衣冠禽兽,其人虽贵为进士,但言行举止可用无耻来形容。他思想顽固不化,仇视农民运动,曾书一副对联污蔑农民协会,曰:“农运宏开,稻粱寂,麦黍稷,尽皆杂种;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都是畜生。”上下联咒骂闹革命的农民是“杂种”、“六畜”。横批意为不文

  • 其实宋朝也很有趣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在我们印象中,宋朝虽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但是国家腐败严重,军队实力弱,是一个经常收到欺负的国家。其实在宋朝建立初期,还是打过很多漂亮的胜仗的。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河南商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后改为东京(开封),并设

  • 此人在三国中跑龙套,几乎无人知晓,却能用一句话将吕布置于死地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乱世出英雄,大人物的一举一动往往影响着时代的走向,但有的时候,小人物也能决定时代的变革。群星璀璨的时代,也许给了英雄们发挥自己所能的舞台,给了文人武将追名逐利的机会,但是,正如一面硬币拥有两面,乱世带来了许多益处,也就有许多的坏处。今天,我们就谈及坏处的其中一点,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被遮挡住光辉的一

  • 此人本是三国最有条件做皇帝的人,却等了三十年才称帝,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唯有坚韧不拔之志。隐忍和韬光养晦最终厚积薄发的成功者自古就不在少数,做到了这一点的东吴少主孙权虽然没有完成统一,但能够将东吴稳固下去,在当时的局势下就已经很好了。自始皇帝创立帝制开始,皇帝的名号对于每一位统治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乱世尤其甚之。汉末乱世时期,袁术只不

  • 历史上哪些人能成为和珅的兄弟,哪些人敢跟和珅对着干?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和珅是我国清朝时期的著名贪官,他以权谋私,非法所得的收入竟然能抵得上大清整个国家三年的税收,听起来确实匪夷所思。和坤一人当道,全家沾光,亲朋好友乃至个别家人、奴仆也都鸡犬升天。其子丰绅殷德与乾隆帝爱女和孝十公主结为连理,此外,他家还有多人与皇室联姻;其弟和琳曾为驻藏大臣、四川总督,晋封公爵;他家的亲

  • 三国演义中最惨最冤最坑爹的三大身份,你看后一定赞同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说起三国时代最惨的事情,无非是给刘备当老婆,给曹操当秘书,给吕布当干爹了,分分钟叫你死于非命,可谓是三国最坑爹的角色。三国演义中,角色无数,身份各不相同,但这其中,却有三种身份可谓是最惨最冤最坑爹。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这最惨最远最坑爹的三大身份。第三惨身份:给刘备当老婆刘备是个孤儿,幼年丧父,没有

  • 小人物白胜为什么也能成为梁山好汉 ?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梁山一百单八将,并非全部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士,还有许多特殊用途的行业人才,比如暗器大师没羽箭张清,神偷鼓上蚤时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白日鼠白胜则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位。梁山上有很多好汉,比如武松李逵鲁智深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如闹江州,打老虎三拳打死镇关西。不过也有一些市井小

  • 收复东沙,大清帝国海军最后的辉煌业绩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说起大清海军,我们可能觉得是一个笑话,甲午海战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打了最蠢的仗。但是在大清暮年的时候,还曾经派遣海军来东沙群岛驱逐日本人,为我国现在的海军布放打下基础,也算是好事一件。东沙群岛,古有“月牙岛”之称,是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位处国际航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通往台湾海峡、巴士海峡

  • 为什么区区一个省部级官员敢于“太后头顶动刀”?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除了李莲英,就是安德海了,这位安德海不仅两面三刀干预朝政,还坏了太监不能出宫的祖训,因此被下面这位以雷霆手段斩杀,虽然全国上下无不叫好,却还是替他捏了一把汗,慈禧身边的红人,那是随便能杀的吗?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秋,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大内总管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就地正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