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千年”耗儿石”石刻:长江上游最早枯水题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物工作者完成对「耗儿石」的翻模工作。三峡博物馆供图
「耗儿石」上的明德三年枯水题刻。三峡博物馆供图千里川江,奔腾入海。早些年枯水时节,沿江行走,行至江北区鱼嘴沱下游5公里蒋祠沱(原长航川江港机厂河边)时,可见一块巨大的形似老鼠的磐石伏于江边,人称「耗儿石」。只不过,如今「耗儿石」已沉入江底,不见蹤影。唯一能证明其存在的,是河岸边已被风化的摩崖石刻。「河出图,洛出书……」摩崖上的文字已被岁月风化,有些已模糊不清,但能证明「耗儿石」已有千年之龄。5月3日,记者前往实地,探访这块神秘「耗儿石」带来的种种谜团。1、如何被发现又缘何而来?「一次偶然的机缘,沉寂水下千年的‘耗儿石’被揭开神秘面纱。而这唯一一次惊艳亮相已是20多年前。」当年参与保护「耗儿石」的文物工作者如今大多都已是两鬓斑白的退休老人,但一说起「耗儿石」的发现,他们仍记忆犹新。1987年3月20日,原长航川江港机厂职工谢全良在散步时发现了这块刻有水文记载的石头。当时,谢全良并没有在意,第二天他将自己的有趣发现告诉了单位工程师白世军,喜欢研究文物的白世军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第三天就立即通知了当时的江北县文物管理所。可当文管所工作人员前去调查时,水位上涨再次淹没了刻石。「耗儿石」究竟缘何而来?「古时候,常有人到河边磐石上去游憩,有些人则刻下了游记,有人则记刻下了当天的江水枯下程度。」江北区文管所负责人告诉记者,那时古人还没有测量江水水位的科学手段,只是刻下了一些「水去此×尺」之类的文字。这类有关枯水水位的题刻,今天的文物、水文工作者称之为古代枯水题刻。「耗儿石」上就刻有这样的枯水题刻,称之为《江北耗儿石后蜀明德三年题刻》。2、究竟蕴藏怎样的惊人秘密?「为了探寻‘耗儿石’的秘密,当时我们几乎天天守候在那里,使出所有解数才获得拓片。」当时参与「耗儿石」题刻捶拓翻模工作的原三峡博物馆藏品部主任胡昌健说。「耗儿石」题刻被发现后的几年,当时重庆博物馆文物专家去了无数次实地调查,但都因江水没有枯下,没能一睹题刻的「庐山真面目」,研究工作也一直未能如愿。1999年3月11日,江水出现了少见的枯水位,水位徘徊在159.7米上下。相关人员又赶赴「耗儿石」。清晰的题刻呈现在眼前:「大蜀明德三年岁次丙申二月上旬,此年丰稔倍常,四界安怡,略记之。水去此一丈。」共32字,仅「之」字已损。这让大家兴奋不已。但当时由于準备不足,相关人员当天没有作拓片、翻模,只是拍了照片,笔录了文字。16日,因重庆上游诸水库放水,江水上涨,「耗儿石」只露出水面很少一点,只有当水浪退下时,才能看到几个字。相关人员曾24小时守候在「耗儿石」附近江岸上,等待题刻现身。18日,水位下降,「耗儿石」题刻全部露出水面。大家迅速赶往现场,油拓、墨拓、干拓、石膏翻模……3个多小时,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成功取得「耗儿石」题刻拓片。「耗儿石」究竟有怎么样的价值让文物专家如此费尽心机?据专家介绍,根据内容来看,「耗儿石」题刻刻于明德三年,即后蜀孟昶明德三年(公元936年)。这比涪陵白鹤梁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有纪年的水文题刻——北宋开宝四年题刻(公元971年)还早35年。「可以说‘耗儿石’题刻是目前所见长江上游最早的枯水题刻。而且它在水下沉寂了1000余年,面貌还是那样完整。」专家称。3、为什么说弥足珍贵?「如今三峡大坝蓄水成功,‘耗儿石’题刻将永远沉于水下,在当时如此难得的枯水环境下,文物工作者把它‘抢’了出来,为长江水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而有益的贡献。」胡昌健说,其价值在于它有明确的纪年、「水去此一丈」的记录和「此年丰稔倍常,四界安怡」的石出兆丰年的古民俗观念的反映。题刻文字的下沿为海拔152.692米,「水去此一丈」处的海拔高程约为152.442米,即明德三年农历二月上旬的枯水位比题刻文字的下沿还低25厘米。这个水位虽很枯下,但还不是目前已知的历史最枯水位,然而,它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1063年前的枯水记录,是十分珍贵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1999年3月11日相关工作者在为「耗儿石」题刻拍照时,该石文字还是基本完整的,而18日去拓片时,则见有3个字被凿毁了。「仅仅几天,在水下完好保存了1000多年的石刻就遭毁坏,令人心疼。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提高人民保护文物的意识,非常必要。」胡昌健说。记者刘蓟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