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台湾历史资料

台湾历史资料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68 更新时间:2024/1/4 3:24:49

关于台湾的历史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

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史》),隋朝曾三次派兵到台湾。南宋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进行了有效管辖。郑成功率军进取台湾,于1662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政府派兵攻取澎湖,郑氏集团投降,实现了国家统一。1885年,福建巡抚刘铭传率领台湾军民击退了法军入侵后,积极推行自强新政,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省。

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割占了台湾。份。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扩展资料: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蒋介石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至此台湾再次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54年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

979年元旦,中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之后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8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相互隔绝的局势得到了缓和与改变,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海峡两岸同胞都有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台湾最终还是要回到祖国怀抱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台湾。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宝岛台湾25〃至25°56′30〃之间。

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全省原本共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

后来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之后,在1979年又将高雄设为行政院院辖市。

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名称由来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

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

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

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岛夷”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

“岛夷”,台湾的第一个名称。人们对海的知识逐渐增加,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把大海为人所用。

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

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鯷”应该指的就是台湾。

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

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

《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2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

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

当然也有人说此时的“夷洲”就是广东或海南某地,但是从方位、气候、地形、古迹、物产、习俗等方面考证,应该是指台湾。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

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据《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6年(610年)发动远征琉求之战。

“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

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

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对于台湾的名称,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

台湾政治名人连战出生于当地世家,他的祖父即为着名历史学家连横。连横在代表作《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

因为明代时期的闽南人历尽艰辛到达台湾后,因水土不服和劳累困苦,病死者众多,死后连尸骨都无法运回故乡,“故以‘埋冤’名之。”因为“埋冤”不吉利,而闽南话“埋冤”又与“台湾”同音,所以易名为“台湾”。

这种分析不无道理,因为移民确实有过令人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但是,连横先生的结论也有牵强附会之处,因为同音的字很多,为什么用“台湾”代替“埋冤”?“埋冤”不吉利,“台湾”吉利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台湾”名称的由来并非如此。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

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

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闽人周婴所着《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

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

有关台湾的历史

根据考古遗址的发掘,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

较能够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台湾南岛系民族的遗留。16世纪以前,早已有马来波里尼西亚土着民族存在。

他们虽然同属马来波里尼西亚民族,但是并非同一种族。这些原住民各有不同的语言与风俗习惯,构成独自的社会。

这些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原住民分布于台湾全岛,其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据中华民国行政院的资料,以及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台湾原住民与太平洋区域住民(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玻里尼西亚等地)的语言同属于南岛语系(也称「印度尼西亚语系」),而中国华南地区并不属于南岛语系。

由人类学及古文化的角度,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亲族外婚、父子连名、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出草(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徵,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的特质。16世纪的台湾古地图《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吴国曾指派军队登陆夷洲,《隋书》则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

但目前还欠缺考古学的证据可确认夷洲与流求国的真实位置,只能当做研究古代台湾的一种参考而已。(参照:夷洲、流求国)到了16世纪中期倭寇及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由于地理关系,台湾成为倭寇与海盗的躲藏地点。

倭寇或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岛,然后再到台湾,成为台湾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与发现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于用鸦片来交换一些原住民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

直到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荷西殖民时期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约翰•芬伯翁绘,约1640年,73*103cm,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藏,16世纪前地图均被描绘为三块分开为岛屿热兰遮城(FortdeZelandia)/1875年台湾荷西殖民时期,从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算起,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击退荷军部队为止,前后一共有38年。

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的商馆并于1625年,在「一鲲?」(今台南安平)筑起了「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为统治台湾的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中国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迁往台湾开垦种植。1626年至1642年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13],1626年占领了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并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而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

之后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位于今红毛城原址)。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于是荷兰人对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日本政府阴谋,引起日本锁国政策(仅仅允许清帝国与荷兰)。

为了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于是荷兰人于1642年派舰北上攻占了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了西班牙人。荷兰以热兰遮城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台湾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

占领台湾的目的是为对中国、日本、韩国与东南亚贸易据点的枢钮,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约有35个据点,台湾据点获利25。6%成为第二名,但获利主要是配送给荷兰的股东,而非用回馈当地人或用于当地的建设。

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的统治,由于对汉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徵、限制,终于在1635年与1636年分别爆发麻豆溪事件与萧珑事件两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动。1652年,在荷兰人的殖民统治下,以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系移民对台湾的荷兰人政府展开大规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败,随后荷兰人兴建普罗民遮城(今赤??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

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1661年郑军围热兰遮城,最后终于在1662年2月攻下热兰遮城,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结束荷兰统治台湾。

郑氏治理时期主条目:郑氏王朝郑氏治理时期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领军围降荷兰之部队,经郑氏三代统治台湾至1683年降清为止,统治时间前后共23年。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迫使荷兰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黄历12月13日(西元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湾归为郑氏政权治理,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

郑氏改赤??建都为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于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后,其子郑经继位后于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外人以东宁王国称全台。

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将台湾视为一个独立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郑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莎王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上书郑经时,则称呼其为「陛下(YourMajesty)」[14]。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

台湾历史简介

历史概况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台湾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的历史大约从1624年左右开始,但在文献记载之前,台湾就已有人类活动。

台湾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来到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而较晚近的新石器时代,则有较多的考古遗迹,这些遗迹属于南岛语系民族,而台湾也是南岛语系分布的最北端[1]。

台湾的地理位置介于欧亚大陆、日本与东南亚间,是各国船只的停泊与货物转运站。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及西班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及西北部进行殖民统治。

之后荷兰人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1661年4月,郑森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两万五千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军台湾,迫使荷兰在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台湾进入郑氏王朝时期。

在此期间汉人开始大量移入台湾。1683年,郑克塽归顺清政府,台湾进入清治时期。

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大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日本人征服居住于台湾东部和中央山脉的原住民,成为第一个有效完全统治全岛的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战败,台湾为中华民国政府所接收,194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退出中国大陆。

台湾的历史简介2到3分钟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

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

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

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

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

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

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

关于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的历史大约从1624年荷兰进据台湾开始。

但在文献记载之前,台湾就已有人类活动。台湾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的,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来到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

而较晚近的新石器时代,则有较多的考古遗迹,这些遗迹属于南岛语系民族,而台湾也是南岛语系分布的最北端。台湾的地理位置介于欧亚大陆、日本与东南亚间,是各国船只的停泊与货物转运站。

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及西班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及西北部进行殖民统治。之后荷兰人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两万五千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军台湾,迫使荷兰在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台湾进入郑氏王朝时期。在此期间汉人开始大量移入台湾。

1683年,郑克塽归顺清朝政府,台湾进入清治时期。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一部分。

日本人征服居住于台湾东部和中央山脉的原住民,成为第一个有效完全统治全岛的政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

自该年秋天起,台湾即为中华民国有效统治的领土、且为1950年起中华民国政府所实际管辖的主要国土。自1895年起的116年,台湾与位于中国大陆的政府只有4年的政治关系,而与此有所联系的中华民国已于1949年12月将中央政府迁至台北市。

台湾与澎湖、金门、马祖四地公民自1991年起以选举决定全数中华民国国会议员法定席次、1996年起即直接选举产生中华民国总统。与台湾从无实质行政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称拥有其主权。

此外,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也是主权争议产生的原因之一。

台湾的历史资料

根据考古遗址的发掘,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

较能够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台湾南岛系民族的遗留。16世纪以前,早已有马来波里尼西亚土着民族存在。

他们虽然同属马来波里尼西亚民族,但是并非同一种族。这些原住民各有不同的语言与风俗习惯,构成独自的社会。

这些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原住民分布于台湾全岛,其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据中华民国行政院的资料,以及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台湾原住民与太平洋区域住民(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玻里尼西亚等地)的语言同属于南岛语系(也称「印度尼西亚语系」),而中国华南地区并不属于南岛语系。

由人类学及古文化的角度,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亲族外婚、父子连名、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出草(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徵,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的特质。16世纪的台湾古地图《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吴国曾指派军队登陆夷洲,《隋书》则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

但目前还欠缺考古学的证据可确认夷洲与流求国的真实位置,只能当做研究古代台湾的一种参考而已。(参照:夷洲、流求国)到了16世纪中期倭寇及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由于地理关系,台湾成为倭寇与海盗的躲藏地点。

倭寇或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岛,然后再到台湾,成为台湾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与发现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于用鸦片来交换一些原住民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

直到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荷西殖民时期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约翰•芬伯翁绘,约1640年,73*103cm,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藏,16世纪前地图均被描绘为三块分开为岛屿热兰遮城(FortdeZelandia)/1875年台湾荷西殖民时期,从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算起,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击退荷军部队为止,前后一共有38年。

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的商馆并于1625年,在「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起了「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为统治台湾的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中国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迁往台湾开垦种植。1626年至1642年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13],1626年占领了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并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而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

之后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位于今红毛城原址)。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于是荷兰人对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日本政府阴谋,引起日本锁国政策(仅仅允许清帝国与荷兰)。

为了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于是荷兰人于1642年派舰北上攻占了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了西班牙人。荷兰以热兰遮城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台湾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

占领台湾的目的是为对中国、日本、韩国与东南亚贸易据点的枢钮,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约有35个据点,台湾据点获利25.6%成为第二名,但获利主要是配送给荷兰的股东,而非用回馈当地人或用于当地的建设。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的统治,由于对汉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徵、限制,终于在1635年与1636年分别爆发麻豆溪事件与萧珑事件两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动。

1652年,在荷兰人的殖民统治下,以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系移民对台湾的荷兰人政府展开大规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败,随后荷兰人兴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

1661年郑军围热兰遮城,最后终于在1662年2月攻下热兰遮城,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结束荷兰统治台湾。郑氏治理时期主条目:郑氏王朝郑氏治理时期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领军围降荷兰之部队,经郑氏三代统治台湾至1683年降清为止,统治时间前后共23年。

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迫使荷兰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黄历12月13日(西元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湾归为郑氏政权治理,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郑氏改赤崁建都为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

郑成功于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后,其子郑经继位后于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外人以东宁王国称全台。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将台湾视为一个独立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郑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莎王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上书郑经时,则称呼其为「陛下(YourMajesty)」[14]。

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之后郑成功。

标签: 台湾

更多文章

  • 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演变而来的的成语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而来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金屋藏娇(刘彻)十面埋伏(项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

  • 武则天创造的四项"最"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

    隐身在甘肃庆阳北石窟寺222窟的一尊盛唐时代佛造像,被一些专家认为是唐武则天化身,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北石窟寺位于西峰市东南茹河和浦河交汇处,创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北石窟寺研究所宋所长说,北石窟寺共有雕像2125尊,被认为是武则天化身佛像隐身在222窟。这是典

  • 历史上有哪些复姓名人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复姓

    历史上有哪些复姓名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长孙无忌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大唐

  • 西游记作者,西游记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西游记

    明代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1583)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我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作者、明代小说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

  • 历史上有哪些恶少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恶少

    历史上有哪些恶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赵高(秦朝)赵国人,生而受宫刑。及长,强健有力,通狱法,秦始皇闻之,遂以其为中车府令,教其幼子胡亥。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死于出游途中,高伪造诏书,改立胡亥,杀始皇长子赢扶苏、十二公子、十公主及大将军蒙恬、右丞相冯去疾等人。及胡亥即位,高为郎中令。乃杀丞

  • 明朝的财政危机是怎么出现的?“重农抑商”是源头!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

    明朝的财政危机是怎么出现的?“重农抑商”是源头!,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财政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家王朝。不过,明朝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却十分让人失望。就拿财政来说,明朝几乎是从建立初期就陷入了财政危机,这种危机一直持续到了明朝末年。

  • 美元上的头像为何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有什么成就?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富兰克林

    说起富兰克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因为美元上的那张头像就是富兰克林。那么富兰克林到底做了什么才能让自己的头像印在美元上呢?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富兰克林,并不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元上的富兰克林与罗斯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而是美国着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

  • 吕布唯一单挑过的三国名将,并非张飞,而是这位西凉名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國名將

    吕布唯一单挑过的三国名将,并非张飞,而是这位西凉名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纵观汉末三国诸多名将,吕布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古典名着小说《三国演义》中,第五回合便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而这正是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出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小说毕竟是小说,里面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事

  • 桂花的来历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来历

    我国桂花树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

  • 特克斯:全城8条大街,没有红绿灯却从不堵车,参照《易经》布局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特克斯

    特克斯:全城8条大街,没有红绿灯却从不堵车,参照《易经》布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是学界对易经最为準确的一种评价,今天讲述的这个故事,就与「易经」有关。「红绿灯」就是交通信号灯,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成果,诞生于19世纪末,完善于20世纪初,是英国人发明,美国人将其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