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岳母刺字只是个美好的故事吗?宋朝文身技术并没有普及

岳母刺字只是个美好的故事吗?宋朝文身技术并没有普及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91 更新时间:2023/12/29 14:25:58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将领,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民族英雄,岳母刺字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听过了,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因为经过推论,宋朝时期的文身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

岳母刺字是在民间流传已久,且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据一位先生在电话里谈及,说岳飞前妻刘氏改嫁,岳飞的後裔们尚能接受,说没有岳母刺字,他们就不能接受。其实,单纯从感情上讲,我又何尝愿意否认这个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故事呢?但无奈的是岳飞孙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实编年》中就根本没有记述此事,《鄂国金佗稡编》卷9《遗事》仅存如下一段记事:

“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沦失盗区,音问绝隔。先臣日夕求访,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之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乃窃遣人迎之,阻於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後归。先臣欣拜且泣,谢不孝。”

由此可见,岳母虽是位普通农妇,却是深明大义,仅就此段记事而论,也足以令人崇敬。关于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大字的原始记录,则见於《宋史》卷380《何铸传》,乃是在审问岳飞之际: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这表明岳飞背上的刺字已是年深月久。上引两条最原始的记载当然不能提供岳母刺字的证明。从情理上推断,岳母作为一个普通农妇,一般只怕不认字,而当时的刺字是一项专门的手艺。《水浒传》第八回说林冲被“刺配远恶军州”,“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杨志被判刑,也“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表明宋时并非是任何人都有随便给人刺字的手艺。

即使以古代演义小说或戏曲而论,被编入《全元戏曲》卷11的《岳飞破虏东窗记》,据编者分析,其中有明人修改的痕迹。其十八出描写岳飞被周三畏审问时回答:“岳飞若有此事,岂肯自幼‘尽忠报国’四字刺入肤里?”这段话到底是元人戏曲原有的词句,还是明人人修改者,就难以判断,但也表明元代戏曲仍可能沿用历史记载。此後可能是在明朝成化时,姚茂良所撰《精忠记》传奇的第十六齣描写同样剧情,岳飞回答说:“大人在上,岳飞从幼便以‘尽忠报国’四字铭刻於身上,请大人细验。”

明嘉靖刊本的《大宋中兴演义》中也还是没有岳母刺字的故事,小说卷1只是说岳飞在“靖康间,见胡马纵横,宋兵畏缩,乡中好汉皆来就他入山为寇。飞谓之曰:‘大丈夫不著名於史册,而为鼠窃狗盗,偷生於世,可乎?’乃令人於脊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以示不从邪之意”。小说卷7说:“岳飞取供状罢,复将衣裳裂开,转过脊背,与周三畏看,有旧刺下‘尽忠报国’四大黑字,深入皮肤”。

明末冯梦龙撰《精忠旗》传奇,其第二折“岳侯涅背”则编撰了岳飞请张宪刺背的故事,今摘录如下。生(岳飞)说:“张宪,你把刀来,在我背上深深刻‘尽忠报国’四字。”生“解袍露背介”,末(张宪)说:“怕老爷疼痛。”“生大怒介”,说:“唉,我岳飞死且不惧,怕甚么疼痛!”末说:“既如此,小人大胆动手了!”“作刻介”,末说:“刻完了。”生说:“与我以墨涅之。”“末应涅介,外(苍头)与生穿衣”,末说:“老爷固然立志报国,何苦忍此疼痛?”生说:“张宪,如今为臣子者,都则面前媚主,背後忘君,我今刻此四字於背上呵,唤醒那忘主背君的,要他回顾。”看来,作者是深感於明末“文臣爱钱,武臣惜死”,而作此针砭。

以上数例反映在元明时代,大致还没有岳母刺字的故事流传。几处演义小说和戏曲都将何铸改成周三畏,当时大理卿周三畏确是此次冤狱的副主审官,按前引《宋史何铸传》的叙述,是可能在审讯时,也见到岳飞的背上刺字。至于说周三畏反对冤狱,又与史实不符,笔者已另外撰文《岳飞冤狱与周三畏其人》,见《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一书。唯有《精忠旗》仍然忠於史实,说是何铸和李若樸反对冤狱。

《如是观传奇》为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抄本,其作者一说是张心其,另一说是明末吴玉虹,被杜颖陶先生编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版的《岳飞故事戏曲说唱集》中。此传奇中出现了岳母刺字的情节。其第九出有岳母说唱道:“起来!我将‘精忠报国’刺入你皮肤了!你当日夜牢记,念君奋力把胡酋退,念亲及早把捷书寄。”此处已将“尽忠报国”讹为“精忠报国”。

《唐门岳氏宗谱》一书是在清“光绪丁酉”(二十三年,公元1897)刊行,此书卷2有彰德府推官张应登“节录”《忠武王传》。张应登据同书卷1《增建精忠庙九公祠议》(汤阴王庙),为明朝“万历戊子(十六年,公元1588),彰德府司理内江张应登”。据清《河南通志》卷32和《四川通志》卷9,他是四川内江人,字玉车。在《忠武王传》前的“玉车张氏曰”中说:“惟《金佗粹(稡)编》载章尚书颖所进传,详记後先,综缉王生平忠孝、战伐、勋劳,以至被冤受祸首尾,条贯烂然较著。盖章尚书原本於亦斋先生《行实编年》,而传之者其详且实,宜也因取而裁之。”张应登说明他的节录取材於章颖《岳飞传》,而章颖《岳飞传》又是依据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张应登所编的《忠武王传》中有一段岳母刺字的记录:“飞至孝,靖康初,始见高宗,母涅其背曰:‘尽忠报国。’既而飞留妻养母,从高宗渡河。”钱汝雯编《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唐门宗谱》的文字稍异:“王至孝,靖康初,始见高宗。母涅其背曰:‘尽忠报国。’趣之行,遂从高宗渡河。”对照《鄂国金佗续编》卷19章颖《鄂王传》,同样部位的文字如下:

“初,飞从戎,留妻养母姚氏,从高宗渡河。既面河北沦陷,音问隔绝。飞遣人访求,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飞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飞,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飞乃窃遣人迎之,往返十有八,然後归。”

此段确是依据前引《鄂王行实编年》改写的。根本没有岳母刺字的记录。是否是张应登节录自章颖岳飞传的另一版本呢?笔者个人编《鄂国金佗续编》的章颖《鄂王传》校注,是使用了《鄂国金佗续编》的《鄂王传》、《宋朝南渡十将传》、《皇宋中兴四将传》等版本,均无岳母刺字的记录。我在《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一书中,撰有《从南宋官私史书中的岳飞传到〈宋史岳飞传〉》一篇,曾另作考证,证明元人编修《宋史》卷365《岳飞传》,大致是照抄南宋官史《中兴四朝国史》的《岳飞传》,而《中兴四朝国史》的《岳飞传》大致是章颖《岳飞传》,即上引《鄂王传》的缩写。其中比章颖《岳飞传》增加了何铸审讯时,岳飞露出背部刺“尽忠报国”四字的内容,这应是南宋史官修《中兴四朝国史》的《岳飞传》时,依据何铸子孙上报的行状、墓志之类而增补者。但《宋史》卷365《岳飞传》亦无岳母刺字的记录。正可间接证明章颖《岳飞传》确无岳母刺字的情节。张应登《忠武王传》增加岳母刺字的记录,言之无据。这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张应登据当时的民间传说增饰,二是张应登原著并无此段记述,而是在清光绪年间《唐门岳氏宗谱》成书时篡改增饰者。因为《唐门岳氏宗谱》一书伪造成份确实甚多。例如岳雷分明是流放时死於岭南,而此书卷2《绍忠侯雷公传》却说他在宋孝宗时从岭南北还。又如我曾在《岳飞後裔考略》一文中考证,《唐门岳氏宗谱》对谢应芳《龟巢稿》卷18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的《跋岳氏族谱》的文字,作了明显的篡改。故此书虽刊登张应登《忠武王传》的文字,不一定就是原文。

清初钱彩的《说岳全传》,在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训子”中,也编写了岳母刺字的故事,说岳飞“就将衣服脱下半边。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後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安人道:‘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安人流泪道:‘我儿!你恐怕做娘的手软,故说不痛。’就咬着牙根而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退色的了”。小说在第六十回“勘冤狱周三畏挂冠”中反而删除了岳飞在被审讯时,袒示背部四字的真事。从此之後,岳母刺字的故事遂成定型,而岳飞背刺四字也讹为“精忠报国”,并且长久以来,以讹传讹,近乎弄假成真。

由此可见,岳母刺字的传说大致流传了约四百年,在此之前,并无此种传说。可惊叹者,是一位号称“史学家”的先生在《文汇读书周报》回驳我的批评说:“至于梁红玉、岳母刺字全不见于宋代史籍,请王先生再读《宋史》。”我后来说他的“学风十分浮躁,习惯于不读书,不懂装懂,信口乱说”,此为一例。把传说讹为历史,如果是没有史学修养者,尚有可说,而一位号称“史学家”的先生出此奇语,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他到底对现代史学算得上入门否?

标签:

更多文章

  • 康熙帝的童年竟然如此凄惨,只因其母受到顺治冷落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功绩颇丰的皇帝之一,生于帝王之家的皇子,从小就吃穿不愁,但是身为皇子的小玄烨,其实从小就多灾多难,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康熙帝曾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又说:“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这

  • 晋八王之乱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影响,堪称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为什么说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不仅君臣荒淫奢靡成风,还暴发了对后世历史影响非常恶劣的八王之乱,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

  • “问鼎”一词的由来,揭示了他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巨大野心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鼎在我国的青铜器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容器这么简单,它还代表着如权利信誉力量等诸多深层次的含义,楚庄王的问鼎之治就将这个概念发挥到了极致,那么问鼎之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洛阳是东周的都城.楚庄王亲自

  • 他重新定义了文人风骨,不在乎高官厚禄,地位和财富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我国古代文人有着高尚的气节,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对物质生活大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才给后人留下了穷酸文人的印象,不过这对于做学问和治国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清苏六朋《东山报捷图》,描绘的是淝水之战大捷消息传来,谢安正在悠闲下棋的场景。我们时常说,要加强修养,要培养风度,要充实胸怀………总是一路地加上

  • 东吴将领丁奉徐盛是什么关系,二人又是什么结局呢?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丁奉和徐盛二人的名字,在三国历史上往往是一起出现的,这是不是能说明两人的关系十分要好呢?那么他们二位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历史上都是有着什么样的结局呢?两人都是东吴将领,在《三国演义》中,徐盛、丁奉有时候一起登场,一起作战。其实,历史上的徐盛和丁奉并不是每战必齐上,徐盛官位大一些,他一般登场的时候是东吴

  • 刘备称帝的最大政治支持,竟是来源于被他丢失的荆州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刘备有能力和胆魄称帝,除了是跟曹操叫板外,更多的是来自荆州的文人集团的支持和推动,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汉代,荆州名人也出过不少。如西汉末年绿林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匡、王凤(均为京山人)、东汉王朝的创始者刘秀(今枣阳西南)、最早撰著楚辞完整注本《楚辞章句》的东汉文学家王逸(宜城人)、历任三公事六帝的东汉大臣

  • 唐朝时期的访日舰队,曾经大到让日本人害怕:还好他们不是敌人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中国历史上曾经诞生过很多个强大的帝国,这些强盛帝国的文化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日本就是被大唐影响的一个国家。唐朝时期,日本曾先后十九次任命遣唐使,到唐学习先进的政治和文化,其中实际成行的有十六次。遣唐使回国时,唐朝政府也多次派人伴送,回访日本。这些唐朝使者访日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事情。脾气很大

  • 后周世宗是南北朝难得一见的人才,却为什么英年早逝?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不论是在乱世还是盛世,总能诞生出优秀的人才,只不过在乱世之中,他们的才能可以更好的展现出来,可是乱世的危险却常常让这些人才英年早逝,让人不禁叹息。在南北朝的末期,大宋王朝建立的前夜,中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然而却英年早逝,未能完成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就是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荣。一、从养子到皇帝

  • 细数清最后一位皇帝的退位始末,是谁起草了退位诏书?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宣统帝溥仪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辛亥革命暴发,他被迫逊位,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结束。那么当时溥仪的逊位诏书是谁写的呢?辛亥年腊月二十五日即1912年2月12日,刚刚六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逊位,既终结了大清王朝持续268年的异族统治,也终结了中国历史

  • 他有着东吴第一猛将之称,为什么最早没有投奔刘备麾下?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三国时期,东吴这边的战将相对于其他两国比较少,而其中最优秀的将领莫过于太史慈了,那么他最开始为何没有投靠刘备,而是选择了加入东吴呢?透过历史的云雾,其实太史慈是个有头脑的人,比起当时的名将,他毫不逊色。不仅仅武艺超群,而且见识非凡,事实上太史慈是一员儒将。那么太史慈为何不投奔刘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