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另类考古家:因《盗墓笔记》去盗墓毕竟少数,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另类考古学家高蒙河做客陜西文博讲坛,宣讲公众考古
西部网讯(记者敬泽昊)前一阵,媒体热议陜西商洛一青年上交战国青铜剑,仅被奖励500元是否过少。某媒体就这一话题採访了高蒙河,却在成稿时断章取义,说高蒙河认为「不该奖励」。这也让他莫名其妙的被围观的网友骂了一顿,「躺着中了次抢」。
高猛河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曾主持、参与多项重量级考古发掘。同时,在这个盛行「做考古普及是不务正业」看法的领域内,他开博客、上电视、编写普及读物,开办公众考古学课程,堪称圈中另类。
这些年为了普及公众考古,高蒙河上电视、开专栏、做讲座、开博客……积极的态度和丰厚的学识,让他成了记者们做文博类稿件,首先想到採访专家,当然也增加了他「躺枪」的概率。
所以在莫名其妙被网友骂了之后,高蒙河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和这家媒体打起了笔仗。
「最后,这个记者给我发简讯道歉了。」高蒙河说,这些年做公众考古的过程中,他也熟悉了媒体的一些规则,比如做电视节目时,要时不时抖个包袱,这样效果才会好。
当然这些年高蒙河跨学科学到的,绝不仅限于这些「雕虫小技」。在12月4日由陜西省文物局举办,陜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文博讲坛」上,高蒙河做了题为《公众考古面面观》的报告,他给在座的陜西文博机构工作人员,博物馆志愿者分析《盗墓笔记》为何热销,讲解专业的文博杂誌排版设计出了什么问题,博客如何被推荐……
对话高蒙河:
有人看了《盗墓笔记》去盗墓
西部网:媒体求快、希望抢独家,但考古求慢,专家不希望在研究时被打扰,这样的矛盾该怎么处理?
高蒙河:考古发现,应该尽快转化出结果,这就需要和媒体保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在这一点,我们过去做的不够,很多专家缺乏这方面的素养,面对媒体不知道该说什么。
但另一方面,媒体自身业务能力也需要提高,希望有更多考古专业的人才进入媒体,既掌握了媒体的规律又明白考古的规则,建立起畅通的管道,这一矛盾自然就可以解决。
西部网:您做公众考古,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但媒体跟蹤热点,比如热炒各类盗墓小说,在很多专家看来,甚至是助长「歪风邪气」,这样的状况您怎么看。
高蒙河:很多人都和我谈盗墓小说,我觉得现在流行的各类盗墓小说,首先是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是允许想像、允许发挥的。其次盗墓这一行为,古今都有,现在有人用文学的形式把他表现出来,又没有违法,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
比如《盗墓笔记》,就有人因为看了这本书,才干起了盗墓的行当。但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觉得应该还是极个别的。
但这个个例有些被夸大了,媒体有责任,当然专家也有责任。
本文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