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大不易」到「洛阳纸贵」,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居大不易」到「洛阳纸贵」,是如何做到的
唐朝时,京都长安城相当繁华,文人墨客趋之若鹜,都想在京城施展才华,扬名立万,就像今天的北漂族一样。一个十六岁少年,风尘僕僕,踟蹰在长安街上,他最后停在一座宅子前,宅主人叫顾况,是当时有名的诗人,相当于现在的明星大腕。少年犹豫片刻,敲开门,递上帖子。不多时,僕人把帖子拿了出来,少年一看,上面写道:居易、居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读到这,大家应该知道这位少年是谁了。顾况说的是实情,要在长安这地方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他是暗示白居易知难而退。但白居易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知难而上,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了深受百姓喜爱的诗歌,一时间火遍整个长安城,为了传抄他的诗歌,长安城纸张价格暴涨,再次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盛况。
从「居大不易」到「洛阳纸贵」,他是如何做到的?笔者认为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最主要的是他的诗歌贴近现实,关心大众,而且通俗易读易懂,切合了普通大众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写到老百姓心里去了。这一点,可以通过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做到「辞致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体」、「体顺而肆」得到佐证。
做文章的人,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写,写什么,为谁写,写给谁看。这不仅决定文章的风格,也决定文章的受欢迎程度。如果你坚持写老百姓的事,写给老百姓看,早晚有一天,你也会使「洛阳纸贵」。当然,这种坚持需要情怀、胸怀。既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要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胸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因为这些都能从白居易的诗歌中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