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阴影下的皇帝与将军,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赵楚|文
1914年9月14日,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多月。德军按照战前多年晚上的「施利芬计划」对西线的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展开了规模巨大的攻势作战,而负责指挥德国战争机器的人便是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HelmuthJohannesLudwigvonMoltke,1848-1916)。这一天,德国战争内阁的负责人冯·吕克尔侯爵大将奉德皇威廉二世之命,向后世被称为小毛奇的这位德军最高战争指挥官传达口喻:「皇帝陛下认为他继续指挥作战对他来说将是一件过于痛苦的事。」意思就是叫他辞职,因为,随着马恩河战役的失败,德军战前计划和準备多年的迅速战胜法国的计划已经失败,面对国内和军内强大的挫折感,德皇要抛弃这位多年的可信赖伙伴了。
小毛奇不愿意就此离开灌注自己心血和野心的战场,他试图向皇帝解释临阵易帅的不利政治后果,希望接任者法金汉大将先以军需总监,即军队二把手的名义接管指挥,但法金汉明确表示,除非获得名实相符的指挥权,否则他没法工作。当然,这也是德皇的意思。于是,战前气焰嚣张多年的小毛奇只好灰溜溜辞职。1916年,战争尚在继续,他于无比的抑郁和自我失望中结束了虎头蛇尾的一生。再过两年,威廉二世,这位第二帝国的第三位皇帝和普鲁士国王也在战争失败与革命的恐慌浪潮中狼狈退位,隐居荷兰,在异邦君王的庇护下度过痛苦的余生。这两个对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负有极大责任的君臣,也是一对曾经长期信赖和互相支持的伙伴,各自以不光彩的方式给自己辉煌耀眼的家族史书写了灰暗的终章。
关于这两个人具体的决策对错及历史责任,百年来研究着作可谓汗牛充栋,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阅。值得普通读者注意的一件事倒是他们的家世经历与其后来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关係。小毛奇的伯父俗称老毛奇,普鲁士军事改革的主要倡导和主持者,是后来为全世界仿效的总参谋部制度的创造者,他缔造的新式普鲁士与德意志军队在1864年普奥战争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取得过风卷残云般的胜利,奠定了第二帝国的基础,德意志第二帝国正是在打败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侖三世之际,于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的。在其伯父主管这些宣告德国作为欧洲新强国地位的战争中,小毛奇作为普通军官参与了战斗,也选定了追随伯父开创的家族光荣,再造军事辉煌的个人职业道路。
德皇威廉二世的祖父是普鲁士赫赫有名的欧洲职业军人。他年轻时参加过最后消灭拿破侖帝国的滑铁卢战役,虽然教育程度不高,但他一生参与无数战争,可谓所向披靡,他的军事成功统一了陷入分崩离析千年的德意志,也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文化登峰造极,他因毕生工业而被其孙威廉二世尊为大帝。威廉二世的父亲因病只担任过百日德皇,而在其壮年早夭之前,他也曾参与指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前线指挥,被欧洲人视为不逊于威廉一世的优秀军人。更难得的是,由于其人娶英国公主为妻,年轻时曾长期在英国生活,因为思想远比乃父开明,对自由主义和更宽容的民主制度颇为欣赏。威廉二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在一种不令父祖业绩逊色,努力超越之的心理下度过。这一点与小毛奇是非常相似的。
然而,正如小毛奇的前任,也是制定德国一战战争计划的施利芬元帅所说:「名将是不可能通过任命出现的。」与他们的父先相比,这两位军事野心昌炽的后来人有极大的先天弱点。他们作为帝国和无敌军队的继承者,直到事到临头的考验到来之前,他们并没有任何亲身的体验,去理解战争本身的残酷和复杂,以及战争与和平决策对于决策者和负责人的那种孤单而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平时视阅兵的荣耀光鲜为大众娱乐,以空洞而繁琐的办公室业务和纸上命令代替艰难的创业和压力。他们以为血缘自动带给他们与先辈一样的天才,可事实上,他们只是顶着先辈光环的平庸之辈!
有一个小细节特别能表示他们与父先的不同。创建帝国的老德皇与老毛奇历经战场血火,因长期吃苦耐劳,身体非常健壮,而德皇威廉二世则因为先天毛病,左臂病态萎缩,小毛奇则一紧张就会胆病发作。小毛奇长期担任其伯父的副官,后来出任皇储时代的威廉二世的军事顾问,可以说,德皇是在自己对战争荣誉的想像中对待事关生死的决策问题,而小毛奇则忙碌于办公室作业,修改作战计划,组织演习,他试图以这种沉迷日常细节的繁忙来令自己忘却天性中的自我怀疑,并把坚定的自我怀疑发展为不顾常识的自负与狂妄。在战争中,他迷信作战计划,满足于坐镇遥远的后方发号施令,根本不能适应现代战争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态势,于是,半生的野心和狂妄在现实的失败面前立即撞机粉碎。最后,在父先的辉煌阴影下,他们呈现了自己纸老虎的原型,成为历史上的反面教员。
推荐理由
本文来源:k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