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贯山恐龙脚印
自贡网讯(李毅记者陈莉媛)最近,记者从自贡恐龙博物馆获悉,富顺龙贯山的「犀牛脚印」经专家们研究,认为保存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顶部巖层上的这些细长的椭圆形脚印与来自北美和欧洲的始蜥脚足迹非常类似,很可能属于距今2亿年前一种特殊的两足行走或偶尔两足行走的蜥脚形类恐龙所留下的,这是大陆发现的最早的蜥脚形类恐龙足迹。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性学术刊物《波兰古生物学报》上。
足迹成「内八字」
由19个深后脚印构成
龙贯山恐龙足迹暴露地表很多年,当地人称其为「犀牛脚印」,直到2009年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彭光照看到媒体上关于这些「犀牛脚印」的报导后,在记者的带领下赴现场调查后才初步确认为恐龙的足迹。
龙贯山恐龙足迹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原有的一些特徵已看不到,所以研究者没有命名新的恐龙足迹类型,也无法完全确定造迹者究竟属于哪一类早期恐龙,但它们仍然反映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彭光照告诉记者,例如,至少有19个深深的后脚印构成一道单独的与众不同的行迹,每个脚印都具有显而易见的细长的凹槽,这些凹槽为趾头和爪子的拖痕,说明造迹者行走在厚而且比较软的沙层上所留。行迹中有一些明显的滑痕,似乎说明当时这里起伏不平,而且沙层相当湿滑。还有就是龙贯山恐龙足迹不同的地方在于足迹朝着中线向内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点「内八字」,而北美和欧洲的始蜥脚足迹是明显外偏的「外八字」。
体长约七八米
造迹者行走速度缓慢
龙贯山足迹为一串后脚脚印,专家们推测造迹者是一种两足行走的动物,如果造迹者是四足行走的动物,那要么它的前脚脚印恰好被后脚脚印所叠盖,要么它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被迫用两后脚行走。
「从足迹的长度可以推断,龙贯山足迹的造迹者体长约7至8米,与国内早侏罗世的禄丰龙长度差不多。」彭光照说,足迹的间距则显示,造迹者的行走速度缓慢,可能是遇到了过于湿润的地面所致。
龙贯山足迹保存的时代为三叠纪晚期,距今约2亿年。中国还没有这一时期的恐龙骨骼化石的记录,恐龙足迹化石也仅仅在四川彭州和天全有零星的发现,为大小不一的兽脚类恐龙足迹和早期似哺乳类足迹。龙贯山足迹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蜥脚形类恐龙足迹,从而证明蜥脚形类恐龙在三叠纪晚期在大陆就已存在。它的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恐龙动物群面貌、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z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