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没有威胁的李煜为什么必须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作为历史上着名的皇帝诗人,李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相比苟延残喘般的帝王生涯,李煜的诗词水平更高,流传甚广,堪称多才多艺的代表。
李煜投降后,在宋太祖眼皮底下生活了三年。虽然心情苦闷,但总算没有性命之危。公元976年宋太祖离奇驾崩,宋太宗赵匡义登基。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饮毒酒去世,寿42岁。宋太宗为什么要杀李煜呢?
李煜的帝王生涯开始于公元961年,史称南唐后主。到公元975年南唐灭亡,当了14年的皇帝。不过由于南唐地少兵寡,一直在北宋强大的压力下生存,仰人鼻息,十分艰难。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2年,李煜遣使臣入贡北宋,向宋太祖称臣。公元963年,李煜奉诏入京面见宋太祖。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李煜非常恐惧,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公元974年,宋太祖派人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再次命李煜入京,李煜害怕一去不回,託病不从。第二年宋军南下,李煜战败被俘,送到京师后,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
李煜在两年多的亡国生活里,宋太祖对他还不错。不过亡国的痛苦时刻伴随着他,在诗词上反映的尤其明显。李煜的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极富艺术感染力。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望江南》等,无不透露出李煜对苦难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字字血泪道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境遇。
在李煜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时候,宋太祖和宋太宗离奇的完成了政权交接,宋太宗继续兄长统一天下的脚步前进。五代十国的局面终于画上了句号:宋军入蜀、割据福建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纳土归降。江南版图全部纳入大宋,如果说宋太祖不杀李煜是为了给其他割据势力看的话,此时的李煜对宋太宗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一代才子挥手告别人间。
客观的说,李煜不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这一点宋太祖和宋太宗都很清楚。除了几首哀婉的亡国之词,似乎也没有非杀不可理由。李煜之死,本质上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因为就在李煜死后半年,也就是公元979年正月,雄心勃勃的宋太宗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剿灭最后一个汉族割据势力。随后,赵光义效仿周世宗,于二月御驾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后,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形式上一统全国。
李煜之死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宋太宗不允许自己在外亲征时首都还有一个亡国之君存在,哪怕李煜软弱得像一只羔羊,对赵宋江山构不成任何威胁,但他必须从肉体上被消灭。这就是政治的残酷吧,同为亡国之君的刘禅、曹奂、孙皓都能寿终正寝。因为司马氏为臣子时就已把持朝政多年,而且征伐四方都是派大将前往。但赵宋政权刚刚建立,而且属于得位不正,这也是李煜的悲哀。
有野史认为,宋太宗赵光义曾强幸小周后,小周后回去后大骂李煜,李煜悲愤之下写下《虞美人》,从而引来杀身之祸。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北宋王铚在《默记》中最早提及此事,后来被各种野史反覆引用,成为文艺作品热衷于描述的题材。对此本人不予评论,是非成败转头空,李煜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下来,也必将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