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孙皓杀人如麻 亡国后却还能享受荣华富贵 孙皓是怎么变成亡国之君的,刘禅和孙皓作为亡国之君 为什么都能得以善终?

孙皓杀人如麻 亡国后却还能享受荣华富贵 孙皓是怎么变成亡国之君的,刘禅和孙皓作为亡国之君 为什么都能得以善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383 更新时间:2023/12/21 7:33:30

孙皓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初期,施行明政。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武帝感到惶怖。孙皓是怎么变成亡国之君的?

公元264年,东吴第三任君主孙休驾崩,三十岁的孙休英年早逝,遗命大臣濮阳兴、张布辅佐其子继位。史家对孙休的评价虽然远高过孙皓,但在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上显然是私心作祟了。孙休死前一年蜀汉政权覆亡,鼎立的局面不复存在,以东吴一国之立对抗曹魏,明显是独木难支,孙休之子年幼,如何能担起领导江东民众对抗强敌的重任?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值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濮阳兴、张布二人决定迎立23岁的孙皓为君。孙皓是孙权废太子孙和之子,晚年孙权昏庸武断,与早年的英明神武可谓判若两人。立了孙和为太子,又对另一个儿子孙霸宠溺异常,酿成南鲁党争,结果孙霸赐死、孙和被废,动摇国本,只能算做半截子英雄。

濮阳兴与张布推举孙皓继位,也算是出于公心,只是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屁股在龙椅上还没有坐热的孙皓,果断出手诛除了拥立自己的权臣濮阳兴与张布。不管后人对孙皓此举讥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事实是孙皓一举改变了自孙权死后皇权旁落的政治格局,政由己出,使东吴避免了出现曹魏政权为权臣司马氏篡夺的情形。如果听凭濮阳兴、张布摆布,东吴政权说不好就得易主了。

孙皓亲政后立即为父亲孙和平反昭雪。在与孙霸政争时,太子孙和一直得到以陆逊朱据等江东大族的拥戴,孙皓这样做,就是为了重新获得江东土著政治势力对自己的支持。紧接着,孙皓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恤士民,开仓廪,振贫乏,科出官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完全是一派中兴明君的气象。与蜀后主刘禅相比,孙皓完全就是有为名君了。只是阿斗也有自己的长处,他知道自己的斤两,庸是庸了点,但贵在不折腾。孙皓能力是比阿斗强,但没有强对地方,把一手好牌浪费了。

孙吴统治者出身寒门,在据有江东迫不得已与陆、顾等江东大族合作,孙皓在地位未稳的时候利用地方实力派打压权臣,等到杀了濮阳兴、张布二人后,开始有意打压江东大族政治势力就成了必然。想要打鬼就得借重钟馗,孙皓新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朝堂上形成自己的政治班底,因此无奈只得提拔重用母亲何氏家族与身边的宦官为爪牙。

一般讲来,小人不得志则已,一旦得志便猖狂,佞幸小人尤其如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孙皓破格提拔三个娘舅为列侯,骤然大富大贵的何家兄弟骄横跋扈、欺压良善,天下百姓恨之入骨,以至于民间传言说:孙皓早就死了,现在当皇帝的是何家的儿子。

孙皓重用身边的“黄门小人”,给予他们一定的军政权力。重用宦官,正是考虑到他们出身低微、卑贱,只能全心全意地依附皇权,为自己巩固统治而服务;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充当自己的耳目,打击迫害政治异己,方便聚敛财富,满足他的骄奢淫欲。

为此,孙皓重拾孙权时期成立的,专司检举揭发和监督儒学士人的“校事”制度,“纵吏言事”。又别出心裁成立了名为“弹曲”的监察机构,“专纠司不法,于是爱恶相攻,互相谤告”。孙皓这样做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酿成了“听讼失理、狱以贿成”的恶劣后果,同时也惹得治下臣严厉抨击,民心尽失。

无论“校曹”还是“弹曲”,都不能改变其巧立名目“纵吏言事”的本质,那些出身低微的小黄门虽然便于驱使,但大多都不识大体,得势后滥用职权公报私仇。引来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批评,孙皓为了平息民愤,有时也假惺惺处置一二佞幸近臣塞责,让这些奴才知道有所收敛,但终究还是姑息纵容多于约束管制。

孙皓另外一个为史家诟病的事情就是力排众议,固执己见的迁都。孙皓决定迁都武昌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当时,蜀汉灭亡,西部边防压力大增,迁都首先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直到今天,避敌锋芒、设置大面积的战略纵深仍不失为国防良策。

孙皓迁都无可厚非,只是做为亡国之君,所有的锅必须由他来背是了。至于说滥杀无辜、荒淫无道,哪个君王不如此?说孙皓轻佻果躁、果于杀戮、刚愎自用,孙坚孙策、孙权、孙休莫不如此,这是孙氏基因的问题,不能怪孙皓一人。蜀汉政权灭亡后,趁着司马氏篡魏后政权不稳固,益州地方动荡的良机,江东政权如果政治清明、加强武备,万众一心,完全有能力对晋一战。可惜孙皓辜负了十几年大好时光,最终成了可怜可悲的亡国之君,为后人所笑。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邓艾率领一支奇兵,借道阴平小道,长途奔袭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惊慌失措,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下,弃城投降。国运43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终结。17年后的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使持节、假黄钺,统率六军攻伐孙吴。孙吴末代皇帝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宣布投降。国运52年的孙吴政权从此不再。蜀汉和孙吴先后灭亡后,刘禅和孙皓结局如何?

刘禅在蜀汉灭亡后,举家迁到洛阳居住。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人称安乐公。此外,“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看得出,曹魏对刘禅不薄。正因为此,刘禅才“乐不思蜀”,安享晚年,活了64岁才寿终正寝。

孙皓在投降晋朝后,也来到洛阳。晋武帝亲自接见他,赐号为“归命侯”。应该说,孙皓在洛阳也活得不赖。一次,晋武帝设宴大会文武,孙皓也在座。晋武帝开玩笑地对孙皓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不客气地回过去:“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后来晋武帝也没给孙皓小鞋穿。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下场很惨,为何刘禅和孙皓能够善终?

一、安抚人心

孟子·离娄上》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蜀汉和孙吴虽然灭国了,但仍然有很多大臣、军队和民众没有归顺。比如,蜀汉这边,大将军姜维还率领主力部队坚守剑阁;孙吴这边,交州刺史陶璜等依然还在抵抗。

因此,当刘禅和孙皓先后投降后,要好好对待他们,利用他们身上的巨大号召力,让军队停止抵抗,让大臣“弃暗投明”,让民众归顺驯服。事实上,也正是刘禅和孙皓亲自写信劝降,才让姜维和陶璜放下武器,结束战争。另外,曹魏政权善待刘禅,也想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做给孙吴政权的统治者看:“你们看,投降了我之后,依然吃香的喝辣的,岂不酸爽?”可想而知,如果曹魏对待刘禅很差,多年以后孙皓一定不会投降得那么爽快。

二、不具威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刘禅和孙皓作为亡国之君,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完全是因为投胎投得好,才侥幸成为一国之君。刘禅和孙皓当政之时,朝政处理得一塌糊涂。刘禅贪图享受,孙皓昏庸暴虐,早就失掉了人心。整个国家名存实亡。他们投降后,对曹魏和晋朝根本就难以构成威胁,与其杀了惹来无穷无尽的麻烦,还不如好好养着。

三、光荣传统

中国古代,其实有善待亡国之君的光荣传统。自夏周以来,亡国之君被俘虏后,一般不会直接杀掉。商汤俘获后,允许他带着心爱的女人离开。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也没杀他,还封他为山阳公。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后,也没杀他,只是降封为陈留王。

唯一的例外是西楚霸王项羽。他当年进入咸阳后,俘获了秦朝末代皇帝子婴,将其杀害。项羽这一举措带来巨大争议和不满,也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曹魏政权还是晋朝,都不会将事情做得太绝。

标签:

更多文章

  • 宋朝和明朝相隔90年 给人感觉为何相隔甚远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还不知道: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0年,为何感觉相去甚远?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朝灭亡于公元1279年,明朝建立于1368年。要这么来算的话,宋朝和明朝之间,其实只间隔了90年的时间。但是我们会感觉,宋朝和明朝,相隔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元朝表示:你们把我当空气吗?事情

  • 姜维忠心耿耿,为何却不得刘禅的信任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诸葛亮病逝以后,蜀国内部也不像之前那样团结了。刘禅为了收紧权力,废除了丞相之位,意思就是防止朝中有第二个诸葛亮出现。而此前实施的北伐计划也遭到阻挠,只有姜维坚持带兵北伐。但因迟迟见不到成效,导致朝中有人说姜维此番其实是另有目的,因此被刘禅所猜忌。此后姜维便一直得不到刘禅的理解,又怕回朝会遭到陷害因此

  •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杀钩弋夫人不可,钩弋夫人的背后有谁?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杀钩弋夫人不可?钩弋夫人的背后有谁?对此,汉武帝给出的理由是担心“子幼母壮,必乱朝纲”。但其实,钩弋夫人背后的外戚才是他担忧的重点。从汉武帝的角度来说,他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汉朝的经验,汉惠帝年轻并且仁懦,吕后专权,大肆迫害刘氏宗亲;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对汉文帝有巨大的影响力;汉景

  • 亡国之君下场大多很惨,为何刘禅能安度晚年?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刘禅和孙皓,分别是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亡国之君,历来亡国之君的结局都不怎么好,最终也都是没有善终,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而刘禅就是其中的那个例外。刘禅虽然被俘虏,但是晚年生活过得还算是不错,至少没有直接被杀掉,也没有太多的虐待,但是孙皓就不一样了,下场悲惨,为什么同样是亡国之君,两

  • 清军是如何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有哪些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张格尔是大和卓波罗泥都的孙子。1759年,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大和卓的儿子萨木萨克逃亡到浩罕(乌孜别克所建三汗国之一,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生有三子:长子叫玉素普,二子就是张格尔,三子叫巴布顶。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张格尔就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清朝封建官吏和当地伯克的不满,在浩罕统治者玛达

  • 长平之战中,白起是如何坑杀四十万赵军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长平一战当中,白起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如果单从白起的角度来说,这事其实干得没错。很多

  • 司马炎作为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司马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对司马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饱受争议的司马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历史上的魏晋时期,司马炎作为司马懿之孙,继承了司马懿的聪明才智但是也造成了失败,作为废除曹氏自立为王的他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或者是经济上都有一定建树,但是也是由于他的失误让汉族遭受到了灭顶之

  • 明朝午门血案具体是怎么回事,结果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明朝午门血案具体是怎么回事?话说明朝历史上曾发生过一起恶性朝堂斗殴事件,在朝堂之上数名文官大臣将三位同僚围殴致死,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而时任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在台上亲眼目睹了这一混乱场面。更令人震惊的是,参与此事的官员都没有受到惩罚。此事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

  • 蜀汉灭亡时东吴在做什么 东吴就没有出兵支援吗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还不了解:蜀汉和东吴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灭亡时,东吴本想趁机出兵占领蜀汉领土,最后结果是什么?公元263年,在司马昭的命令下,魏国兵分五路伐蜀汉。姜维在这之前已经上书告知刘禅派兵驻守险要之地,结果刘禅没有听从。最终邓艾的大军直接打到成都,在谯周的建议下,

  • 古代男子的蓄须风尚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原因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不管东西方文化,古代男性都喜欢蓄须,这种惊人的相似是因为巧合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我国古代男子都喜欢蓄须。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问题,但在中国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秦汉人特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