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高梁河之战宋太宗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高梁河之战宋太宗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75 更新时间:2024/1/16 0:59:18

高粱河之战是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公元979年),宋军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仅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乃止。

宋太宗在收归吴越、平定北汉之后,踌躇满志,心中得意,竟想趁着灭北汉余威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然而,宋太宗虽然平定了北汉,无奈围攻太原数月后,粮饷用尽,将士皆疲乏无力,而且宋军上下依然带有五代军人的旧习气。他们认为灭国擒之后,人人都有封赏。所以对于宋太宗的无所表示,心中暗暗不满;宋太宗无暇顾及诸将帅的利益,一心只想乘大胜之势,一鼓作气,攻取幽蓟之地。

于是,酷热的七月,宋太宗率领着身心疲惫的宋军北征,太宗亲率十万大军出镇州,于沙河突破辽军阻截。开始时进军十分顺利,辽朝的东益州刺史和涿州判官先后出城投降,宋军兵不血刃,岐沟关等军事重地就已经落入囊中。辽国先后设了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等五京。其中幽州是辽国最大的军事重地,也是决定辽宋战争胜负的关键。

公元979年6月25日,宋太宗下令围城进攻,数十万大军把幽州城围得密不透风。燕云之战打响了,宋辽的百年恩怨也拉开了大幕。幽州城在宋军的猛攻之下已经有了陷落的危险,幽州城内,上至将帅,下至百姓,都人心惶惶,辽铁林都指挥使李札卢存率领着百十来名不想战死的部下出城投降。守军一出,城内大乱,此时鸡鸣狗跳,百姓四处逃窜,仿佛宋军已经开始血洗幽州城。太宗闻此讯息,命令部将加紧攻城,此行务必收下幽州城。

然而战事并未如预期的那般顺利,在幽州城破即将攻破之时,辽军的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率兵从山后驰至幽州城外,绕开宋军的阵地,偷偷地挖了一条地道,潜入城内,与城内守军相会,共同抵抗宋军。心急如焚的太宗再次集结兵力攻城。但是将士们已经精疲力竭,懈怠厌战。士气日益衰竭,攻城也日益困难。但此时辽军可并未闲置着,他们趁宋军怠倦疲敝,无力他顾之时,辽景宗耶律贤遣南府丞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各率所部骑兵救援。

七月初六,耶律沙所率部队与宋军在高梁河畔正式交锋。两兵相交,耶律沙便带着部队匆忙败退,宋军乘胜追击。时近黄昏,耶律休哥率大军从间道赶到,每人手举两支火炬,显然是有备而来,欲与宋军夜战。宋军一来对夜战没有丝毫准备,二来探不清敌方虚实,只得停止追击,在高梁河畔列阵,准备进行硬碰硬的正面对攻战。

辽军处心积虑地布下了这个战局,是不会让宋军如愿的。不多时,耶律休哥部在耶律斜轸的配合下左右夹击宋军,耶律学古也率部参战。此时宋军三面受敌,死伤万余人,全面溃败。宋太宗也不能幸免,他身中流箭,连人带马掉进了泥坑。在此危难之际,负责押运粮草的左领军卫大将军兼领郑州防御使杨继业,正巧带着运粮部队赶到前线,在乱军中解救了宋太宗。

辽军趁胜也是穷追不舍,一路追到涿州(今河北涿州)。见宋太宗和宋军残兵已经逃得远了,方才收兵返回。此次战役,宋军遭受到了自宋朝建立以来最惨痛的战败,损失了数以万计的将士,丢弃的兵器粮草更是难以估量。

高梁河之战宋太宗为什么输得那么惨?

一、仓促出兵,准备不足。当时契丹作为中原第一强敌,没有充分的准备显然是不宜轻开战端的。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没有充分重视敌人,事先没有计划而临时改变决定,如同赌博一样,赢了些小利马上就压大本,显然是冒险的。宋军统帅赵光义尤其疏忽了一点,如许大战,而没有设置战略预备队,万一不利,则一发不可收拾,宋军惨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二、行军攻城,士卒疲怠。袭取幽州后,在耶律沙的援军到来时尚能将其击败已是相当不易,然而得胜后追击敌人一下午只追了十余里,晋中之窗追敌速度还赶不上正常的行军速度,可见当时宋军的疲惫程度。而在辽军继之而来的精锐骑兵的强大冲击面前也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抵抗,宋军战士此时逃命都跑不动。三、未据要塞,地势不利。高梁河之战中,赵光义在战术上的最大失策就在于此。如果他在围幽州的同时,派兵夺取得胜口、古北口等晋中之窗要塞,一来使幽州守军成了瓮中之鳖,二来据险阻击辽军救兵,可达围城打援之效。耶律休哥援兵一到,通过燕北要塞,而将与宋军决战的地点选在了四马平川的高梁河,辽军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可怜宋军的步卒战无可战,逃无所逃,正可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高粱河之战是辽朝与宋朝第一次在战场上的直接对话,是五代十国时期结束以后的一场重要战争,这场战争晋中之窗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并且在军事上总体开始处于劣势。此战,辽军发挥骑兵优势,远道增援,变被动为主动,给宋军以沉重打击;宋军轻敌冒进,首战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奇人韦鼎,预测了陈霸先称王,杨坚当皇帝,陈叔宝亡国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奇人奇事,例如袁天罡的推背图预测了唐朝的命运,甚至到近代战争,可是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外,更多的是名声不显的,今天我们说的这位奇人韦鼎,预测了陈霸先称王,杨坚当皇帝,陈叔宝亡国。说起来,韦鼎的出身可谓显贵,父亲是南梁名将韦睿。据史料记载,韦鼎年少之时就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曾被祖父夸奖

  • 晋国“不败战神”全歼秦国大军,战胜楚国劲旅,却故意战死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位“不败战神”全歼秦国大军,战胜楚国劲旅,作用远在孙武之上,最后却故意战死,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名将就是春秋时期战神先轸(zhěn)!先轸,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

  • 白素贞只是个蛇妖 但假扮观音的时候观音却没有出手这是为什么?只因白素贞的背景太过于强大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白蛇传中许仙和白素贞的爱情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但这其中并没有过多的提起白素贞的背景,只是说是青城山下的一条蛇修炼了千年才化为人形,那么,白素贞的身世真的这么简单吗?还有什么记载吗?白素贞是一条修行了上千年的蛇妖,因得到黎山老母和观音菩萨的指点而化为人形。后来,白素贞在报恩途中悬壶济世,屡次救苏杭一带的

  • 南陈相术大师,预言国运,料事如神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不缺算命大师,看相大师,如著名的袁天罡,李淳风,诸葛亮、刘伯温等,但是除了他们还有许多没有他们名声显赫的,如我们今天说的这位南陈相术大师,他预言国运,料事如神。他就是南北朝至隋朝年间的神人——韦鼎。韦鼎,京兆杜陵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人。他喜欢看书,尤其是对历史、阴阳、方术方面

  • 三国时期名将:吕蒙如何从一个从小兵到大都督?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能人文士众多的一个年代,而吴国最著名的名将非吕蒙莫属了,他是如何从一个从小兵到大都督的呢?今天就由小编来分析一下。从小兵中脱颖而出起初吕蒙只是一个小兵,跟着姐夫做事的无名小卒,虽然是在孙策的手下,但他还未露出锋芒,所以并未得到重用,不过即使是这段无名日子,也定然是为他以后的传奇经

  • 历史上是否有吴用这人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这人

    历史上没有吴用这个人,吴用是古典名着《水浒传》中人物。吴用,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梁山泊排名第三,上应天机星,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东溪村人。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

  • 周玄素巧言避祸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避祸

    周玄素巧言避祸,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 我们处于发现恐龙化石的「黄金时代」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化石

    我们处于发现恐龙化石的「黄金时代」,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摘要]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恐龙专家大卫•埃文斯认为我们现在已经处于恐龙发现的黄金时期,这十几年的发现比上个世纪任何时候所取得的发现都来得多。在过去30年内,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数量已经翻了两番之多,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所拍摄的《侏罗纪公园》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唐蔷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人民大学

    于郝相赫在微信上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树峰“无端嘲讽”,违背其本人“师生之交首重道义”的重要原则,因此公开声明称“郝相赫从现在起已经不是我的弟子”,并“在半个小时前已经把决定告知了郝相赫本人”。个人非常喜欢听他的讲课,风趣幽默,令人印象深刻。但他教的历史知识很多都有

  • 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他得罪了谁?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