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梵相:西域佛国和于阗画派的故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头像壁画。此壁画出土于佛殿中的前殿,仅存头与颈部。其脸向右下侧微倾,白色头光。线条细腻舒展,笔法刚劲圆润。
毗沙门天王壁画。此壁画出土于佛塔,与南壁上的一身护法神残像可以对接。其领口和胸襟上有绿白相间的卷草纹边饰。有头光和身光,三圈头光分别为孔雀绿、赭色和白色。线条柔韧优美,用笔流畅。
舞伎图壁画。此壁画为策勒县公安局追缴文物,是达玛沟东部区域被盗佛寺中出土的犍陀罗风格伎乐天神像。壁画以铁红色为主,人物线条优美刚劲、柔韧舒展,极具于阗佛教绘画的特徵。
胡杨墩佛寺建筑遗址发掘现场全景。(本文图片由巫新华提供)
最近,「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展期将持续至明年3月8日。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的兴盛与流传情况,笔者採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博士,他向我们讲述了西域佛国和于阗画派的故事。新疆和田地区位于昆侖山脉中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古称「于阗」。于阗曾是大陆着名佛教中心之一,自古便有西域佛国之称。东亚佛教汉语的「佛」字便翻译自古代和田语。那里的佛教教义、佛教艺术深远地影响了东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当地保存了塔里木盆地数量最多的各类佛寺遗址,而策勒县达玛沟乡所处区域保存的遗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发现达玛沟佛寺遗址群
上世纪初,沿达玛沟水系从南到北先后发现了哈德里克、克科吉格代、乌尊塔提、喀拉沁、丹丹乌里克等着名佛教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的珍贵佛教文物,但大多被外国探险家盗掘而流散海外。这些佛教遗址全部位于今达玛沟绿洲北部沙漠地区,在它以南的广大地区基本上没有佛教遗迹被发现。直到2000年3月,一位当地牧羊人在达玛沟南部托普鲁克墩挖掘红柳根柴时,发现了被称为最小佛院的佛教塑像后,揭开了达玛沟南部区域佛寺遗址发现与考古发掘的序幕。经国家文物局批準,2002年9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发掘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2006年5至6月,发掘了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2010年5至6月,发掘了托普鲁克墩3号佛寺建筑基址。2011年至2012年分别对喀拉墩、阿巴斯墩、胡杨墩进行考古调查。2013年3至6月开展了胡杨墩佛寺遗址群考古发掘工作。通过挖掘发现: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是一座佛塔遗存;2号遗址是一座保存较清晰的密教佛殿遗迹;3号遗址是供僧人学习、论经和生活的地方。这是近年来在当地发现的一座较完整的佛教寺院遗址。这处佛寺兴盛于唐代,主要是7至9世纪的遗存。喀拉墩佛寺遗址因后期人为破坏严重,基本形制已不存在,但出土了新疆迄今最好的千手观音壁画。胡杨墩佛寺遗址主要发掘出一座建在夯土台基上的回廊佛殿建筑遗址,现存遗迹长宽均为16米左右,主要由夯土台基、坡道、围墙、佛像基座、回廊地面构成。「佛教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建筑、雕塑和壁画是其主要内容。这次新发现的达玛沟区域佛寺遗址既有塔、殿、僧院等建筑,又出土了雕塑、壁画,还有精美石膏模具等。这些遗址和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于阗佛教艺术的诸多状况,是我们研究3至9世纪于阗佛教寺院建筑与佛教艺术的珍贵材料。」巫新华说道。托普鲁克墩1、2、3号佛寺遗址,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迄今所发现佛寺建筑遗址中保存建筑形式最多、最为完好的于阗佛教寺院建筑。胡杨墩回字形佛殿遗址是目前西域发现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大型回廊像殿的代表,是西域回字形佛寺发展成熟的表现。据测算,胡杨墩回字形佛殿遗址是3世纪末建筑,为东汉时期的佛寺建筑,是目前已知整个西域地区,包括中亚地区最早的佛寺建筑。这些佛寺遗址群出土文物数以千计,既有于阗佛教经典内容,也有中原佛教回传影响,以及大量早期密教的内容。可以说是新疆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从达玛沟地区陆续新发现的大量魏晋至唐代佛教遗迹,以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看,仅以托普鲁克墩遗址群为例来说,具有突出的特点。1号佛寺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小古代佛寺,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迄今所发现佛寺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佛寺。它与2、3号遗址构成一个完整的寺院建筑群,为塔克拉玛干地区地表佛寺首次发现。壁画保存面积是迄今发现所有塔克拉玛干佛寺中壁画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现存的佛寺建筑遗迹和壁画可以完全复原佛寺原貌。大量出土文物承载着西域佛教建筑、壁画艺术、雕塑艺术、佛教史、文化史的内容,表明这里曾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与发展的家园,是大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
于阗画派寻蹤
于阗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但却没有真迹存世,只留下古代画论中的评价和宋人的临本。这是因为于阗画派的作品基本是壁画,这些旷世杰作已随着寺庙建筑或颓圮倾倒或毁于战火,失落在历史长河之中。然而在达玛沟佛教遗址与出土文物中,我们有幸目睹于阗画派的真迹。这些出土壁画不但有属于早期于阗画派的画作,还有成熟期的于阗画派画作,可谓现实版的于阗画派博物馆。公元2世纪兴起于西域地区,公元5至6世纪成熟于中原的「于阗画派」,曾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绘画面貌和艺术格局,该画派在用笔方面,以「曹衣出水」、「屈铁盘丝」的线描手法独树一帜,与中原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吴道子的「兰叶描」三足鼎立,形成中国画造型用线的经典范式之一。早期于阗画派以人物题材居多,造型受汉地文化影响。这阶段的人物形象没有成熟期于阗画派那种「凹凸洇染」的感觉,主要由线条主导人物造型。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于阗画派是中古时代东西方文明相遇的结果,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达到髙峰。巫新华说:「达玛沟佛寺画的绘画技法,简单概括就是‘凹凸法’与‘铁线描’的有机融合,是具有本土情调和地方特色的一种古典绘画表现技法。它使主体人物形象生动、体积感强、画面具有感染力。」本文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