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完璧归赵中的那块和氏璧 现在去哪了?

完璧归赵中的那块和氏璧 现在去哪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2984 更新时间:2024/1/6 1:46:39

和氏璧,一块在课本上记载的国宝,相传楚国有个国人叫卞和,他在荆山发现了一块为加工的玉石,玉石满怀欣喜地想要进献给楚国厉王,然而厉王让人鉴定时得出结论是玉石并非宝石,厉王以欺君之罪将卞和左脚砍掉。然而痛苦的卞和并不死心,依然满怀信心地将玉石进献给武王,然而其结果是右脚被砍掉。但是他仍不死心,抱着玉石在楚文王府外哭了三天三夜,最终楚文王感其真诚,玉石让专家鉴定其手中的玉石,最终得出这块是宝石的结论。从此和氏璧文明于天下,同时也有了今天语文课本上关于和氏璧的文章。

不过,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如此闻名的和氏璧如今藏在哪个博物馆内呢,有没有见过和氏璧呢?然而,截至目前为之,事实上并没有人见过和氏璧,就算是见过也是一些赝品,真品就连业内的专家都无缘相见。那么,和氏璧流落到哪里了呢?

要想考究这个问题非常困难,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常年处于战乱时期,按照记载,随着楚国的灭亡和氏璧的消息也逐渐消失了。另一方面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但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却少之又少,根本无从寻觅。而和氏璧最终消失的地方在丞相府。据传当年楚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昭阳丞相,珍藏在丞相府的和氏璧却在一次丞相府失窃中消失了,根本没有人知道和氏璧落入谁手。

如今,最权威的记载是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最终将和氏璧归回于赵国,直至秦国统一天下,和氏璧被秦王篆刻成为玉玺,上面印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不过史上记载也仅仅到这里终止了。或者当时的人已经将和氏璧忘记了,或者和氏璧被刻成玉玺后被广为传之,已经家喻户晓,根本不用记载入史册之中,这才导致了和氏璧成为了历史的神秘存在。

近段时间,业内传言和氏璧在日本出现了,不过这也只是道听图说,并没有实际的根据,更但是仍旧不能考证。总之,和氏璧因卞和而出名,虽然至今下落谁家不明,但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也不失为一大乐趣。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邯郸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的回到古都邯郸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同时是记载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与将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汉时,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三国至隋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及五代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标签:

更多文章

  • 死的最窝囊的秦王却完成了秦国东进的第一步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秦国经过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努力,一跃而成为六国之中的最强者,但是秦国仍然偏居于西陲,无法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争强。到秦武王时期,出函谷关,东进中原,与六国争强的时代已经来临。但若东进,必先取宜阳,宜阳是陕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它是韩国的西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秦武王三年,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欲容车

  • 李莲英的家产下落之谜:李莲英的遗产归谁了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光绪三十四年,在光绪皇帝死后不到24小时,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一命归西,李连英彻底失去了威风。幸亏隆裕皇后开恩,准许他“原品休致”,选择南花园为养老地。李莲英出宫李莲英到南花园之后,仍有几个小太监伺候他,比起一般离开皇宫的低层太监强了千百倍。但离宫后的李莲英毕竟不是当年的李莲英了。在失去

  • 探秘:李清照曾经是否有过再婚的经历?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李清照相信大部分读者都知道她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但是有很多读者不明白的是明清文人为什么力主李清照不曾再婚呢?在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曾经有过再婚经历,这事在宋人著作中多有暗示或明确记载。例如:一、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赵(明诚)死,(李清照)再婚某氏,讼而离之。二

  • 孝庄死后37年才下葬 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清朝入关之后,孝庄皇太后是死后入葬最晚的一个皇太后,而且她的陵墓是由她的重孙子雍正皇帝修建的,而不是自己最疼爱的孙儿康熙皇帝(怎奈儿子顺治帝死得早)。相对于自己的儿子顺治帝而言,孝庄太后对于孙子康熙帝付出的心血要多得多,曾经数次在危难中把康熙和大清朝解救出来。可以说,没有孝庄太后,就没有康熙王朝,后

  •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国人干的,这个锅我们不背。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雨果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作家在公开场合对英法为首的八国联军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当然,这也是大多数的中国人的认知,圆明园作为世界级的瑰宝林园,就这么被付之一炬化成灰烬!不仅是世界的损失,圆明园的消

  • 古代男人是有什么新奇招数防止女人出轨?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唐朝的李益妻妾很多,生怕哪几个闲着的出去风骚或将野汉子领进屋,所以他每天临睡前,都在各个妻妾的门口和窗外撒上白灰,第二天一早起来挨个查看,白灰上不见脚印的,平安无事;凡有脚印或疑似脚印的,轻则斥责一顿,重则赶出家门。男人防止女人出轨明朝有个财主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妾,爱得不得了。有一天邻居搬来一个高

  • 香妃真的确有其人吗?是否真的通体生香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香妃真的确有其人吗?她真的像传说的那样神奇,身体能发出异样的香味吗?在入宫前她真的嫁过人吗?她是被人从战场上掳来,最后被皇太后赐死的吗?香妃名称之谜关于香妃,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香妃原本是新疆一位反清酋长的妻子,长得十分漂亮,又因为她通体生香,很受人们喜爱。清军人疆后,酋长战死,定边将军兆惠把她带回京

  • 孙尚香:明为刘备妻,暗为女间谍吗?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历史中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当时刘备这家伙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不是“老牛吃嫩草吗”在《三国演义》“三气周瑜”那不是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吗,这位夫人就是孙尚香,当然历史上就没有“三气周瑜”,不过孙尚香倒是真的嫁给了刘备。这刘备有过夫人呀,还有个儿子刘禅小名“阿斗”,小时候

  • 揭秘: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如何监视臣下的?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应时而生。从至正十二年(1352)从戎,经过十二年的拼杀,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立世子。当年二月,朱元璋再次亲自领兵攻打武昌。拿下武昌后,朱元璋将原效力于陈友谅的翰林学士詹同召为国子博士。不久,詹同向朱元璋举荐了吴琳。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将朱元

  • 为什么说明成祖朱棣:阴暗,罪恶一生的代表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说句实在的,在上中学那会儿,翻看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史》这些学生读物的时候,看到上面对朱棣的描述,实际上还是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不少好感,也觉得他就像书上描述的那样是位明君,毕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东西。像什么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中华威严;北征蒙古;修建北京城等等。可随着自己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