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野战之壮莫如黑山,明军不能野战是怎么来的?

野战之壮莫如黑山,明军不能野战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74 更新时间:2024/1/17 3:15:01

“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明末川浙军浑河之战。此战也奠定了明朝不能野战这一事实。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的下次内容。

时间:公元1621年

地点:浑河

兵力:明军四川秦良玉部数千及浙兵等明军共万人后金右翼固山兵约数万人

战况:

公元1621年,明天元年

努尔哈赤趁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的机会,于是年三月直逼沈阳,随即在十三日挥兵猛攻。辽东经略袁应泰闻知后金大军进逼沈阳,便命总兵陈策、童仲揆等率领川、浙两军由辽阳北上增援,又遣总兵李秉诚、朱万良等率师从奉集堡北上支援。

因为沈阳城内奸细内应,打开城门,砍断桥绳,沈阳于努尔哈赤发起攻城的当日即告失陷,沈阳的失陷并未吓退赴援的川浙明军,反而激起赴援明军血性,诸将都愤然求战,偏将周敦吉请战最急,于是总兵童仲癸令他先与秦邦屏带川军渡过沈阳浑河,努尔哈赤骤逢异敌,急令右翼四旗兵出击。想趁上岸明军结营未就一举歼灭,却没料到被迎头痛击。八旗骁骑数次冲锋都被明军打退,这些明军虽人数少于八旗,却都殊不畏死,组织严明,殊异平时明军,使八旗军极不习惯,打头的精锐红巴甲喇军经恶战被击败,当即退却下来,八旗军上下震惊!

骑兵不敌,努尔哈赤急以“后军往助”(《清太祖实录》卷7),川兵也不畏生死寸土不让。据《全边略记》和《山中闻见录》的记载,川军连续击退八旗强劲的步骑猛攻,挟着攻占沈阳之胜利余威的八旗劲旅,竟在四川步兵抗击下“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后继骑兵也被打得“纷纷坠马”。就在满清兵要崩溃的时候,投降后金的原明朝抚顺降将李永芳利用沈阳城中的大墩台以千金急招明军败兵当炮手,居高临下猛轰正在骁勇血战的川兵,“李永芳得中国炮手,亲释其缚,人赏千金,即用以攻川兵,无不立碎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再调援兵后续攻上,并以铁骑从两翼围杀。川军没有想到,一向被明军掌握的大炮火器,居然出现在敌人的阵地上,川军虽浴血奋战,把五倍于己的八旗精锐打得鬼哭狼嚎,但是集结的枪阵也不可能禁得住大炮轰,白杆兵统帅秦邦屏和明将周敦吉、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皆战死,剩下的残部只得退过浑河与童促癸的明军汇合。

战斗打到这里,还没完……更为血腥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八旗军渡河强攻,迅速把明军包围数重。浙江兵与北岸撤下来的川兵一道奋起迎战。

。努尔哈赤命左翼四旗进攻陈策的明军浙兵阵地,战斗非常激烈,后金兵将明军“围之数重”,明军“营中发火器,多杀伤,已而火药尽,短兵相接”,后金惨遭重大杀伤,坠马者多达三千余众。双方展开一场恶战,此时,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等三万人进至白塔铺,童总兵急派人求援,他们却在前锋击溃雅松率领的二百八旗侦骑后就不再进兵。使右翼皇太极及岳托的主力得以一边围攻川浙兵一边趁机扑来。朱万良部明军稍经交手即行溃退,沿途被皇太极一路追杀,伤亡三千多人。此时苦苦鏖战多时的八旗军与川浙兵仍然打得胜负难分,统帅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应泰叩首求援。袁已经吓破了胆,竟以后金强大派兵也扭转不了战局为由拒不答应。由于后金兵不断增援,明军则孤军奋战,陷入重围,双方血战到天色将晚,八旗援兵又赶到战场!童仲癸见已方援兵迟迟不至,遂与部众将士都抱成仁之心,决死回马杀向数倍于已的后金军,后金兵“万矢环集,策、仲揆等犹挥刃冲突,各杀十余人乃死”,余众皆各自为战,无一投降,最终除极少官兵幸免回辽阳外,童仲癸与副将戚金、将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大小将校共120多人全部义无反顾、悲壮殉国。外围其它辽东明军采取坐视的态度,任由这只千里赴援辽东,明军最精锐的部队覆灭。

是役,川浙明军英勇战斗,但由于汉奸的出卖以及辽东本地军阀及官僚的无耻,终于惨遭失败。而努尔哈赤虽然取胜,却损失了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西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九员战将。尤其是红甲喇军、白旗军、连努尔哈赤最精锐的黄旗军都曾在坚强的川军面前败下阵来。八旗军多名将领甚至在激战中被明军活捉。根据《满文老档》之太祖卷19里的记录,努尔哈赤对浑河北岸八旗步兵败于川兵之事极为愤恨,进行追查,革去了参将拜音达里、游击伊郎阿之职。主要罪状是与川兵相遇时“不战而败走”,批评雅松“率吾常胜之军,望风而走,以失锐气”(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明军以少抗多,以步抗骑,而有的八旗部队竟被惨烈所慑不战而败逃,所谓明军不能野战,无非是明末官场,劣币驱除良币的现实版罢了。事实上,明军是一只正在从封建军队到近代军队过度的军队。后金奴隶军和明军有代差。戚继光开始明朝就已经可以练出奴隶军无法战胜的军队。但是刀子再利也要磨,刀子再好,也要握刀人的手。明末不是刀出了问题是拿刀人出了问题,手烂了。图奈何……连后来清人史料也记载道:“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见《满文老档》上,第117页)“川兵营甚坚”(清人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

“诸将奋勇迎击,败白标兵(即白旗),又败黄标兵(即黄旗),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皆见:清人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后来的清人魏源也感慨其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标签:

更多文章

  • 西游记:车迟国三力大仙真是妖精么?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吴闲云在《再探西游》中把取经过程做出了一个分析,他以时间和路程为分界把西游取经过程分为两大半,分别以七年和通天河为界,把西游路上的妖怪也分为前后两大批,按照这个观点,他也把这前后两半段各自分为道家势力和佛家势力两大部分,从而延伸出西游取经过程中的佛教之争的地域性。这确实发现出西游记中的均衡之美,这观

  • 包拯在历史上真是手握兵器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吗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之前有部电视剧《神探包青天》里面的包拯武功了得,由张子健饰演的包青天手握利刀亲自上阵,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最后成功击退敌军。很多网友肯定就有疑问了。包拯不是文官吗咋都拿起刀剑上战场了。身为该剧导演的钱雁秋作出回应:发出这种言论的人,只能说明对中国历史空白到0的程度他还说历朝历代的统军元帅,很多都是文官

  • 毕达哥拉斯著作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主义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毕达哥拉斯出生于公元前580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著作主要涉及数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毕达哥拉斯雕塑毕达哥拉斯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拜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加上自身的聪明勤奋,使得其在学术方面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追求。毕达哥拉斯成年后,因为对知识和大智慧

  • 林泰曾简介 林泰曾在北洋水师担任什么职务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林泰曾简介中提到他于1851年出生,同治六年福建船政学堂对外招收首届应届学生,林泰曾有幸被招入,在学堂中学习驾驶技术。林泰曾学习十分的努力,每一次考试都是优等成绩。1871年5月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以后被派去“建威”号实习,1874年去“安澜”号上当枪械的教练,1874年年底被正式任命为“建威”

  • 秦始皇找长生药极大可能是个幌子 探其背后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秦始皇除了使国家获得大一统外,伴随他的评价还有残暴和无情。当然,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那传言长生药。关于始皇,有些是史料记载,而其它的则是一些野史。比如说始皇追求长生,但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目标。当年始皇是以找寻长生术而派徐福出海,当时还带着数千名童男童女一起。出海的目的是找到蓬莱、方丈、瀛

  • 清朝最大规模太平天国运动结束是天京的陷落?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自从湘军攻破天京城的那一刻起,太平天国就结束了。即从1851年——1864年。其实,天京陷落后,长江南北,依然有数十万太平军在浴血奋战。长江以南的太平军余部,以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部队为主,自广东入福建,在漳州

  • 揭秘史上八大最珍贵化石:史前巨蟒可吞食恐龙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导读:远古时代的生物,大多数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肉身会腐烂,生存过得痕迹也基本尽数被抹除,而由于骨骼拥有特殊的质地,让其能够以化石形式埋藏在地底历经亿万年而不坏。因此化石也就成为了人类了解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依据,它也是人类打开通往远古时代大门的钥匙。在考古历史上,人类发现了诸多颇为重要的化石,今

  • 一场大病后的慈禧一直坚持喝人乳30年?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慈禧很会养生,过着奢侈的生活,相信每一位读者对其奢侈的生活都有所听闻。据说,慈禧坚持喝人乳30年?这是真的吗?除此之外,喝人乳对奶妈的要求也是格外的严格,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慈禧坚持30年喝人乳的那些事儿。43岁的慈禧得了一场病,宫里面,太医院的太医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什么大的起色,这时候,有个女

  • 身在宫中却不是妃嫔的她凭什么能得到皇帝的殊宠?揭秘唐代女子的地位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说到唐代,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个朝代的女子地位很高。确实,唐代民风开放,对女子的约束确实相对较少。但是身在宫中却不是嫔妃的却十分少见,一个上官婉儿以武则天的秘书出名了之后,似乎历史上没听说过什么有名的女官了吧,但是实际上在中唐时,还有个叫宋若昭的女子。这个宋若昭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不是嫔妃的宋若昭可以得

  • 西楚霸王项羽的政治设想里面没做皇帝的意思?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在中国的王朝体系中,秦汉总是连在一起说的,而且是“汉承秦制”。那么秦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教授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著有《〈春秋〉与“汉道”》一书,对一些常见看法提出了挑战。在他看来,所谓“承秦”包括“据秦之地”、“用秦之人”和“承秦之制”三个方面,而“承秦之制”是其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