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建造紫禁城?

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建造紫禁城?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780 更新时间:2024/1/14 6:18:51

导读:朱棣为何要在北京建造紫禁城?紫禁城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故宫,它坐落于我们首都北京,可是你知道吗?明朝之前我们的首都并不在北京,而是明朝皇帝朱棣把首都改迁于北京的,他在北京建立了紫禁城。

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

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建文帝四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这一年为永乐元年,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作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后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永乐皇帝非常高兴,当即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刚刚登极不久的永乐皇帝,用这样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达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在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

杀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询问身边大臣茹常: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了天地祖宗?

更让朱棣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这件事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之后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儿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噩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站在南京皇宫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象,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他开始谋划将第一京都迁往北京的行动。

这年的5月,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公元1403年,在这座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并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这些人普遍比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当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涌向北京时,在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

然而正当永乐皇帝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一场大战消于无形。

公元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作远洋航行,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这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他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永乐皇帝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他们即将去往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去开采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时常出没着虎豹蛇蟒,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这些楠木后来成为紫禁城太和殿中巨大的柱子,遗憾的是,这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已难见踪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用松木拼凑而成的。

这些巨大的木材,即使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运到故宫,也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作,那么500年前,比这些木材巨大数倍的楠木,又是怎么运到紫禁城里的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

后来永乐皇帝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

永乐时期为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同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也很艰辛,在保和殿后,我们能看见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而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

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从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我们终于在明朝史料中,发现了保和殿后那块石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这块石料光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将它运往京城则更为艰巨,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两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将这块石料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而今天我们只能用三维动画模拟再现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北京工地的壮观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比如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一天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看到他们的彩绘,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泰宁侯陈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据历史记载,在参与这项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时提升为营缮所丞,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负责石料制作的陆祥、负责工艺的蔡信,也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在600多年前,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时,朱棣的燕王府和紫禁城完工前的临时宫殿,就在现在中南海一带的西北。

公元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这里,从公元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公元1421年,他在北京度过了5年又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候北京的美景和风情,那个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移民军户在郊区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公元1410年到公元1414年,朱棣以北京为根据地,两次跨过长城御驾亲征,击败了多年来威胁北京的蒙古部落,在一次胜利后,他检阅了所带领的庞大军队。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位于昌平以北20多里的一片山麓带,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徐皇后陵墓的修建,让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剩下的人只好选择了沉默。

公元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们表示: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在将近600年前,北京一次性地会集了十万名工匠,开始修建紫禁城,他们大多来自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这座宫殿的,也无法知道他们曾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标签:

更多文章

  • 喜马拉雅“人骨湖”是怎么来的?解密人骨湖形成的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导读:这些尸骨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士兵,在入侵此地时不幸身亡。路普康湖海拔约4800米,这些被冰雪保存完整的尸骨依然可以看到头发、指甲还有衣服的残片。科学家们猜测这些人死于当时很猛烈一场冰雹风暴,而并非集体自杀,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些尸骨头上的裂隙是如何产生的。据英国报道,1942年,一队英国森林巡逻兵

  • 一个官员为讨小老婆为什么致大明王朝覆灭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1979年12月29日,气象学家洛仑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演讲时宣称: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几天后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一论断被人们称为蝴蝶效应,它常常用来说明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之间有着怎样意想不到的关系,也用来说明微小的细节也会带来巨大变故。无独有偶,在英国民间,自从十

  •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朱元璋为何如此恼怒孟子首先,这要从对儒生首鼠两端的朱元璋身上找原因。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既重用佛、道,又时而杀戮和尚、道士。对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虽然他经常大骂李斯、韩非等法家,但他治国思想的精髓又多是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而来的。他一向标榜孔、孟,言必称三代,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惟一旗帜,但他

  • 揭秘:赵飞燕陪侍皇帝数十年为什么不孕?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如果说杨贵妃的美丽是一种肥胖美,那么赵飞燕之美则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美,前者的体态丰盈和后者的身材苗条,可谓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两者之间存有如此大的差距,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点:两人都曾经受到过皇帝的专宠,并且两人都终身不孕。如果说杨贵妃由于太过于丰盈而不孕尚可理解的话,那么赵飞燕如此苗条的身材也终身不孕,

  • 在古代女性若是出轨他人刑罚会有多残酷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身处在封建没有任何女性权益保障的古代社会,女性们万一出轨了,那到底会遭受到什么样残酷的惩罚呢?人格侮辱刑法古代女性出轨不幸被发现的话,就会受到最高人格侮辱的刑法,例如浸猪笼、挖阴术、缝阴术、幽闭术、椓窍法等五大可怕又惨绝人寰的刑法,而且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一般民间私自行刑惩戒外遇女性的事情也十分多,

  • 曹操为什么如此看重没什么名气的大将曹仁?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曹仁由于跟曹操有那么些亲戚关系,就没有被列入所谓的曹魏五虎的那一卷中,他本身也没有什么著名的战例如张辽的逍遥津之战,徐晃的樊城解围战等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不少是挨打的战例。所以,人们对他的印象也就不怎么样。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曹仁画像曹仁字子孝,从曹操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就开始追随曹操。他几乎参加了曹

  • 历史上真有武大郎,潘金莲仰慕其才华与之结婚?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潘金莲可以说是红颜祸水的代表人物了,这个集漂亮狠毒于一身的蛇蝎女人,居然在背叛了武大郎之后还和情夫西门庆合谋害死了武大郎。话说这武大郎简直就是矮穷挫啊,当时潘金莲是怎么就看上了武大郎呢。传说有几个版本,其中有两个还是比较现实的。第一种潘金莲本来是一员外的丫环,由于长得肤白貌美十分漂亮,而且风情百媚,

  • 太平天国洪秀全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过去许多关于太平天国史的论著,都说洪秀全是在清军逼紧时服毒自杀的,现在不少太平天国的论著则说洪秀全是病死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因此分歧颇多。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大多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杀”的,所据史料主要有三条:一是曾国藩同

  •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能守住刚刚到手的江山?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李自成接过来的是个烂摊子。然而李自成没有励精图治,反而使出一系列昏招,足见其局限性。农民起义军中多是长年生活在贫苦中的人,看到那些投降的明朝皇亲国戚,他们采取了助饷的办法。按指定的对象(将明朝的旧人分为臣子、王公、太监、豪绅四个阶层),规定了数目来进行饷银的分派,规定哪些人在指定的时间内交纳规定的金

  • 广州大屠杀:广州城和尚可喜重要事件的转折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广州大屠杀背景是在顺治六年,尚可喜被任命为平南王,事后平南王与淮南王两人受命率兵南征广东。两人指挥清兵攻打广东城。,次年二月,清兵当时的平南王与淮南王两人受命率兵南征广东。两人指挥清兵攻打广东城。此次事件被称为“广州的庚寅之劫”。这是广州城和尚可喜的一生重要事件的转折。广州大屠杀画在这场战争中,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