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大明灭亡后,南明政权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18年

大明灭亡后,南明政权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18年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745 更新时间:2023/12/26 12:22:50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国许多即将灭亡的政权,都会在不敌北方侵略者后,选择跨过长江韬光养晦,很多政权因此得以延续百年国运,例如南宋、东晋。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北方的中原王朝一旦面临外敌入侵,通常会向南方战略逃跑,只要跨过了长江,往往就能延续百年国运,比如衣冠南渡之后的东晋,靖康之后的南宋。但是这个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场景,到了南明身上就失效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相比南宋或东晋朝廷,南明应该说还有两个重要的内部优势,但势能没有完全释放

宋朝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完全南移到江南。南明割据江南富庶之地,财源完全是不成问题。有钱了,就能招兵买马,就能支撑战争,可南明就如同一个败家子,手里有牌也没打好。

南宋就很会利用对金国的经济优势。整个宋朝都有一个传统,与西夏、辽国等少数民族签订合约时,都会加一条“开放边境贸易”。

游牧民族靠打猎为生,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许多生产资料与生活用品都需要依赖与汉人的交易。而汉人除了需要马匹、貂裘之类的产品,对游牧民族的依赖性很小。

南宋对金国的边境互市,就如同发达经济体对发展中国家交易中的“剪刀差”。这种“一边倒”的交易方式长期进行下去,对金国的经济可以造成很大伤害,让其在组织大规模南下战争时“后劲不足”。

南明在刚刚建立时,就有一个十分成熟的都城——南京,里面不管是制度还是机构,都能随时运行,但前提是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要有绝对的合法性,也就是大家都认可。

但是南明的弘光政权成立时,合法性受到很大质疑,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君、臣、民之间离心离德。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一直延续到了南明。弘光政权的老大是小福王,也就是老福王的儿子,而福王曾经与东林党是老对头。

东林党面对“小福王”,心里不服,也不愿意受其领导,就到处散布假消息,编造不利于领导的言论。这帮知识分子掌握着社会舆论,这时候他们的言论可以直接动摇民心和军心。

一般都内部矛盾,都可以用外部矛盾来转移。南明的内部斗争掩盖了所有的外敌入侵,激烈到没有是非黑白,只有你死我活。

南明朝廷头目也是走马观花,短短十余年,先后出现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缺少战略定力,一会儿向东,一会朝西。

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心组织和领导,再多的钱财和士兵也是一盘没有战斗力散沙,一击即溃。南明的军队不少,将领各自为战,还大多是一群不受约束的乌合之众。

反观南宋,赵构的兄弟和父亲都被抓到北方,他是唯一能继位的合法皇帝,受到文臣武将一致拥戴,何况他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东晋的司马睿,在建立东晋前也是有实力的琅邪王,并在南方已经耕耘多年,有一大批追随者,等到西晋灭亡后,他成了唯一有实力和法理的继位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王朝的兴与衰是所有局部因素叠加之后影响系统而结出的果。南明内部的不团结,消耗了自己的实力,也给了外部敌人可乘之机。

二、南方朝廷的外部敌人已经今非昔比,大清与大金虽同为女真族,但此时的大清非南宋时的大金可以比拟。

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大清实行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战斗力可谓所向披靡。在冷兵器时代,北方游牧骑兵队对南方军队有天然的机动性优势,并且战争成本小。这种部队碰上了组织涣散的南明部队,完全可以快刀斩乱麻。

南宋面对的金国军队,战斗力也很强,不过金国内部不如大清稳定。大清在打天下阶段,除了在皇帝去世的时候朝堂会不和谐,但对南明等外部势力的态度上还是一致的。

金国在立国时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比如完颜阿骨打去世后继位的是完颜吴乞买,这套制度会造成很大的内部矛盾。金国的贵族,许多都有理论上继位的可能,然后心思就不会完全放在战场了,也会时不时的分心关注龙椅,关心自己能不能上位。海陵王就曾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然后大肆清理金国反对他的贵族,给金国造成很大的损失。这就给了南宋踹息的机会。

在战与和的问题上,金国内部始终都有两种不同声音,而大清在多尔衮的强势领导下,虽有少许“主和”或“分治”的杂音,但主流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统一全天下。

金国入主中原之后,贵族迅速堕落,开始贪图享乐,很快就丧失了昔日的进取心。在治理上方式上,金国也没有很快适应中原文明,这就导致其在中原地区总是面对汉人叛乱。一旦南宋方面出现北伐行动,黄淮流域的汉人就会迅速响应。

大清就吸取了大金的经验,还未入关就主动开始汉化,并吸收汉人官僚加入朝廷。大清的制度,比起南明,更有包容性,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大家纷纷愿意前往。

等到入关时,大清已是一个汉化比较深的政权,采取一些列的措施,比如承认明朝功名,奉大明为正统,拉拢汉人知识分子,扩大政权的组织基础。

这些被大清吸收的汉人官僚,比如洪承畴吴三桂等人,又为大清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南明内部,皇帝有名无实,可谓群龙无首;面对强大的清军,如同以卵击石。不管是内部组织,还是外部因素,南明都不能成为第二个南宋。

标签:

更多文章

  • 孝庄太后在清朝地位崇高,为什么死后37年才下葬?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孝庄太后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非常有名的贤后,给大清三代皇帝正确的教导和辅佐,在朝廷和民间都有着很高的声望。清朝入关之后,孝庄皇太后是死后入葬最晚的一个皇太后,而且她的陵墓是由她的重孙子雍正皇帝修建的,而不是自己最疼爱的孙儿康熙皇帝(怎奈儿子顺治帝死得早)。相对于自己的儿子顺治帝而言,孝庄太后对于孙

  • 这个陵墓出土的宝藏,竟是目前最多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我国历史上有着数不清的古墓,其中大都埋藏着很多珍宝,其中估算埋藏财宝最多的可能就是成吉思汗陵墓了,但可惜的是成吉思汗陵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被发现。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

  • 赵奢、白起和廉颇,三位传奇将领谁更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赵奢、白起和廉颇,三位传奇将领谁更厉害?赵奢的头衔很多,被称为赵国东方六国的八大将领之一,作为赵国的一代名将,他与廉颇、李牧在赵国的名声不相上下。而在赵国以外,赵奢的名气就比不过廉颇和李牧了,甚至是四大名将,他也没能跻身其中。但是不可否认他对赵国的贡献,

  • 阿桂是谁,阿桂是什么时期的将领?有什么主要功绩?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乾隆武运昌隆,一生曾多次御驾亲征大胜而归,他手下有很多优秀的将领,其中一位就是章佳阿桂。阿桂,是乾隆朝著名将领,章佳氏,字广廷,号云崖,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功被抬为正白旗。在清朝,八旗子弟“专重骑射,风尚质朴。不以文事争能,故起家科第,驰声艺苑诸人。大都不甚显贵”。清朝是马上夺天下,

  • 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个如何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在历史上,无数的名将用一场场经典或悲壮的战争留下了自己的姓名,战乱年代尤其如此,战国时期的李牧,却因为功高盖主同时遭受离间,最终死在了自己君王手上。李牧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美人和名将都是历史上极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们是出生在纷乱的时代,自身带着足够的闪光点,却

  • 明知关羽可能会放走曹操,诸葛亮为什么还派他去守华容道?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关羽义释曹操,很可能是改变三国格局的一件大事,那么关羽为何要这么做呢?诸葛亮明知他会这么做,为什么还要派关羽防守呢?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皆因三国智者太多,勾心斗角太厉害。这里所说的三国指的是小说《三国演义》,而不是史书《三国志》,关于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个人感觉有以下几点:[作者的态度]:《三国

  • 秦公一号大墓所葬何人,其中的文物又有什么价值?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在我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古墓被发掘或者盗掘,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座墓穴,就是秦公一号大墓了,它是目前出土的埋葬人数之最,同时也出土了无数价值连城的财宝。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

  • 古代美人的标准“杨柳细腰”是如何做到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盈盈一握的细腰是古代美人的标准,当然现代主流审美也是如此,那么在古时候,年轻女子们为了达到这个标准,都付出了哪些努力呢?保持轻盈苗条的体态是古今中外所有女性的梦想,我们的老祖宗也不例外。“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人”,这种传统的审美观以及女性对美的强烈追求,从中国古代就源源不断,对于纤纤细腰的追求,并为

  • 诸葛亮丑妻黄月英最后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历史上帅哥配丑女的情况很不常见,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相传就是一个相貌丑陋,但是却才能出众的女性,她的谋略甚至不在诸葛亮之下。虽然大家会认为黄月英很丑但人家是很有才,据说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多的计谋,很多是出自黄月英。黄月英的结局如何?据说是黄月英在诸葛亮死后,黄月英也很快病逝,临终以“忠孝”勉励其子诸葛瞻

  • 栩栩如生的真人比例兵马俑,到底是如何烧制的?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兵马俑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仍旧细节可见栩栩如生,可见其制作工艺之精良,那么如此精美又高质量的陶俑人像,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秦始皇兵马俑时隔11年,将于2018年再次登陆英国博物馆展出,这个消息引起了英媒的高度关注,2007年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时候吸引了85万人的观看,成绩仅次于1972年图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