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胆敢杀明朝的使臣,这位日本亲王为什么这么大胆

胆敢杀明朝的使臣,这位日本亲王为什么这么大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82 更新时间:2024/1/18 13:34:56

日本自唐宋以来就是我国的附属国,大宋纳贡称臣,南宋被元灭亡后,日本便以中华化已经断绝,自诩接过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对之后建立的大明朝并不承认,因此才有了胆敢斩杀明朝使者的行为。

纵观历史,凡是统一王朝的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朱元璋也不例外,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国术送达日本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竟然还杀了大明使者。日本为何敢如此大胆,砍杀大明使臣呢?

在公元1368年即位之初,朱元璋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拜,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结果,使臣却被日本亲王砍掉了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针锋相对,写了一篇著名回信: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昔、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这封“名书”,显示了怀良卓越的汉文功底,写得不卑不亢,绵里藏针。表面上给了“天朝”面子,实际却暗藏“奉陪到底”的强硬。

小小日本,为何敢杀大明使臣?

这首先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其一,两宋灭亡;其二,日本抗元。

两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可见日本“中华情结”何其深厚。蒙元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因“倭主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两伐日本,结果船队均被台风所摧毁,日本人将此风称为“神风”。

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里,已经失去“正溯地位”。中国自宋以后就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这不仅是日本史学家的认识,不少国外史学家与日本所见略同,均将宋朝覆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借助“神风”,日本两次横扫蒙元远征军。通过抗元,日本大大提振了战胜亚洲大陆军队的信心;另外对中国也不再崇拜。蒙古可以灭宋,但却无法灭日本。

虽然朱元璋鄙视日本由来已久。在他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小丑国。但日本却认为本国比这个明国更有资格继承中华大统,他们以中华正统——上古人自居。针对大明皇帝对日本的鄙视,日本也进行了回应,日本学者写了一首诗《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描述了日本国现状: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这就是即便在今天,“唐宋在日本”之说仍流传的原始出处。

话说回来。大明与日本剑拔弩张,战争呈一触即发之势。然而,面对朱元璋步步紧逼,日本当政者还是寸步不让。他们的“底气”除了上述两个原因,还有没有更“撑得住”的原因?

追寻历史的深处,发现还有一个日本当政者的“战略”眼光原因,甚至占据日本对抗中国的“底气”更大比重。

这要与日本内部变化联系起来。当时日本虽处“南北朝”时代,但执掌南朝的怀良亲王正值“起势”时期。南强北弱,大有江山一统、吞吐八方之势。杀明使、回战书,使怀良王声名远扬,此后,日本向明朝下书,很多都假托怀良王之名,以壮行色。而怀良亲王的底气,一是来自日本抗元“神风”的信心,二是他的战略眼光独到——断定朱元璋“不敢征伐”。

怀良王的判断依据,是中国自古以来,作为一支大陆力量,对外张力极其有限,从未有征服海上岛国的记录,自宋以来,中国基本处于频繁应付外侮侵略中,更何谈海战胜利经验。

所以,这个执掌日本大半江山的王者,虽承认本国实力没有强到战胜中国程度,但料定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战争威胁”,不过是“说大话”而已,自己也不妨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放出“大话”——放马过来,俺不怕你。

果如日本所料,尽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只是大话压人,始终不敢轻举妄动。不知他是忌惮“日本神风”,免蹈“蒙古之辙”,还是“韬光养晦”,总之后来“没和倭寇一般见识”。

再后来,朱元璋在留给接班人的铁券丹书中,明确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他竟从日本的应战书的字面中找回了面子——既然日本称我为“天朝”,自称为“臣”,朕也就宽怀大度,不再究日本杀使者的事情了。

朱元璋此举,看似大度,实则属于无奈。明朝时期,中日力量虽然仍不对等,而明朝国力明显高出小打小闹的倭寇几筹,但从对抗之“国家气势”上,已呈“均势”。

标签:

更多文章

  • 宋江对武松逐渐疏远,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宋江与武松的隔阂,很大可能是从朝廷的招安开始的,从那之后,宋江逐渐开始冷落武松,之前的兄弟情义也逐渐淡了。曾经,武松是宋江最好的小弟,宋江一直把武松当成自己的心腹。在柴进府上,为了接纳武松,宋江不仅送银两,还送衣服。不过到梁山再聚首时,宋江与武松的关系明显疏远了。以前情同骨肉的兄弟亲情不再,反而有些

  •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死因,直到百年后才浮出水面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清朝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他的主要领袖洪秀全一度称帝并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是最终还是被平定了,而洪秀全的死因一直到很久之后才被查明。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他一手缔造了和大清抗击的太平天国,

  • 刘备策划了关羽之死,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在蜀汉中,关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将领,但是名将关羽最终的结局还是很悲惨的,表面上看他是死于东吴之手,但是关羽真实的死因,竟然是跟刘备有关。刘备大举入蜀之后,镇守荆州的关羽,同时与魏、吴交恶,加之与糜芳、士仁的内部矛盾,最终败走麦城,被孙权部将潘璋所杀。这一历史事实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后人在关羽的失误感

  • 秦国百万大军是如何在完成统一后迅速消失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秦朝以法家治国,对全国一视同仁的刑罚和铁一般的纪律在战乱时期对国家是非常有益的,但完成统一后,秦国的百万大军都去了哪里呢?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奏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秦国统治者运用严酷无情的

  • 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为什么无人敢去盗墓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我国古代很多皇帝和达官显贵的陵墓都曾经遭到过盗墓贼的光顾,但是武则天的陵墓却是个例外,为何历史上从没有人对武则天的乾陵下手呢?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女皇陵墓,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王武则天的夫妻陵墓。这座陵墓也是中国所有的皇帝陵墓中唯一一座后人无人敢动的陵墓,那这又是为什么呢?作为唐高宗李治与千秋女皇

  • 科举之前,中国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科举是我国从民间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那么在隋朝使用科举制度之前,我国的人才选拔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呢?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

  • 秦始皇死前的三件怪事,是否预示了他的暴毙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秦始皇的突然离奇死亡,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在他死前发生的这三件怪事,或许能揭示一些东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颇具传奇色彩,通过消灭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毕生追求高度集权的秦始皇没有了后顾之忧。大一统后,年近半百的秦始皇开始研究如何才能长生不老,世世代代都能保持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但

  • 二十四岁英年早逝的顺治帝到底出家了没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顺治出家为僧的传闻,是民间创作的故事,与董鄂妃爱情故事的结尾,还是以一个悲剧收场比较好,其实真实的历史上,顺治帝并没有出家。清朝在北京十位皇帝,有七位死在皇宫以外——康熙帝死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帝死在圆明园,嘉庆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道光帝死在圆明园慎德堂,咸丰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

  •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死的,是死于弟弟赵光义之手吗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历史上最难揭开的悬案,恐怕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了,这也是成语烛影斧声的典故,那么赵匡胤之死是一个怎样的经过呢?烛光斧影这段历史主要讲述的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位其弟赵光义(赵匡义)的故事。古代王朝皇帝传位,自夏商周开始,一直是传子不传弟,传长不传次。而赵匡胤驾崩前一晚,曾召见其弟赵光义,天亮就驾崩

  • 病恹恹的林黛玉为什么受到贾宝玉的特别喜爱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她知书达理温柔恬静,并且十分善良,红楼梦中的每个人都很喜欢她,但是我们的主角宝玉哥哥却只喜欢林黛玉妹妹,这是为什么呢?红楼梦里最人见人爱的人是谁?你以为是贾宝玉?王熙凤?再或者是贾母?都不是,是薛宝钗。这个美丽的女子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十分友善,和姐妹们聚在一起谈话时总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