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戊戌变法七人,慈禧为什么留一个徐致靖不杀?

戊戌变法七人,慈禧为什么留一个徐致靖不杀?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26 更新时间:2023/12/19 9:21:46

戊戌变法是我国的一次改革尝试,可惜的是最终失败了,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并对变法人士进行了疯狂的清洗。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徐致靖和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光仁一起被捕。清廷原定“斩立决”的名单中有七人,徐致靖为第一名,因为七人中他不仅官位最高,而且康有为、梁超、谭嗣同等维新党人都是他保荐给光绪皇帝的,所以慈禧太后对他十分仇视。本来徐致靖必死无疑,因李鸿章与徐父是密友,又是同年进士,积极设法营救,巧妙地通过慈禧身边的红人荣禄出面求情,才得以将徐致靖改判为“绞监候”即死缓。

庚子事变(1900年)后徐致靖出狱,赴杭州定居,别字“仅叟”,意谓戊戌六君子被害,他是屠刀下仅存的一位老人。谭嗣同等六君子问斩那天,徐家曾抬着棺材去菜市口刑场等着收尸,未想到囚车里没有徐致靖,才知道他幸免于难。晚年徐仅叟谈及谭嗣同时便神色凄怆,多次说:“吾对不住谭浏阳,如不保其入军机则不致被害也。”但他一生中最悔恨的是给光绪帝上了保荐袁世凯的密折一事。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4月23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了史称“百日维新”的变法,维新派和顽固派的矛盾迅速激化,围绕在慈禧身边的一群顽固派大臣阴谋废立光绪。在此危急关头,康有为、谭嗣同孤注一掷,想倚靠袁世凯所训练的新军来诛荣禄、救光绪。他们先委托徐致靖之第三子徐仁录到天津小站观看袁世凯新军练操,试探动静,后商量由徐致靖上《密报练兵大员疏》,密折保荐袁世凯。这样,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得以升任兵部侍郎,光绪帝两次召见他。由于形势紧迫,谭嗣同冒险夜访袁世凯,出面请其救光绪、诛荣禄,袁佯诺之,背后却向荣禄告密。于是形势急转直下,慈禧重新垂帘听政,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被害,康、梁流亡海外,维新党人风卷云散。

袁世凯曾是徐致靖上折子密保的,这成了他心中一世的伤痛。徐致靖的长子徐仁铸时任湖南学政,被革职后来北京运其母亲灵柩南归,曾痛心地说:“保袁最为失策,此人居心叵测,如不保袁则维新变法虽失败,六君子或不致全部被害,一着错,满盘输。”徐致靖出狱后得知此言,深以为然,内心更加痛悔不已。

直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洪宪称帝丑剧告终,在全国民众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而且是徐仁铸当年任湖南学政时亲自推荐、以第三名优异成绩考入时务学堂第一班的蔡锷和梁启超一起密谋定计首举倒袁义旗,徐仅叟颇引以为豪,吐出了多年淤结于胸的一口恶气。袁死后第二天,徐仅叟居住的杭州姚园寺巷前所未有地热闹,各位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报信,徐仅叟备下了酒宴庆贺。酒过三巡,徐仅叟说:“戊戌政变,屈指算来,已经十九年了。维新派在中国积弱的局面下,想要变法图强,可是没有看清楚当时的局势,操之过急,以致昙花一现,终于失败。

我们觉得光绪帝在甲午战败后,有变法图强的意思,想依靠他实行君主立宪。而慈禧是一个阴狠毒辣的暴君,光绪四岁登基,是她的傀儡,后来表面上归政,实际大权还在她手里,在这种恶劣环境中,我们的想法是太天真了。至于想借用袁世凯的兵力保护光绪,扭转垂危的局面,则是病急乱投医的举动。我是密折保袁世凯的人,徒然给他一个出卖维新、扶摇直上的机会。现在他称帝失败,固然是利令智昏,自取灭亡,亦可见狡诈作伪的人,一手遮不住全国人民的眼睛,到头来是一场黄粱噩梦。”

当年徐致靖被捕入刑部大狱后,自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由于李鸿章的救助被改判“绞监候”而活了下来。负责监管要犯的刑部司官乔树楠恰是徐致靖的年侄,因此在狱中得到照看。徐精中医,在狱中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

时光转眼间到了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徐致靖在狱中并不知外面已乱成一锅粥。这一天,内务府大臣立三忽然被抓进监狱,入狱后昏厥过去,乔树楠急忙请徐致靖给他医治,服药后病情很快好转。徐致靖问他:“你是太后的红人,怎么也到狱里来了?”立三忙说:“您老是有学问的人,我是浑小子。”原来慈禧太后下令让董福祥军队向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开炮,立三觉得是胡闹,当着太后面和端王争执起来,并且直言义和拳宣称刀枪不入是骗局,端王则迎合慈禧,破口大骂他是“汉奸”。谁知此事仅隔一天,慈禧就下令把他抓进大狱了。隔了数日,乔树楠告知今天将要处决一名要犯。

徐致靖以为轮到自己了,穿戴好衣帽,做好就刑准备,谁知拉出去的却是立三,被送往菜市口斩首。徐致靖懊悔地对乔树楠说:“早知如此,我不该把他的病治好,也免受一刀之苦。”当时枭首菜市口的还有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内阁侍读学士联元等大臣,他们皆因抗疏谏阻纵信义和拳,反对盲目向十一国开战,被慈禧下令斩首正法,可见慈禧昏庸残暴到何等地步。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慌忙逃往西安,洋兵在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城陷入无政府状态,监狱也被打开,犯人全部放走。徐致靖还是坚持不肯出狱。乔树楠来告知:“从明天起我就不来了,而且狱里的伙食明天也停了,我已通知你家人来接你出狱。”这样,徐致靖才从刑部狱中出来。1917年6月,安徽督军张勋率领辫子军(定武军)五千人进北京,解散国会,逼走总统黎元洪,与康有为合谋,于7月1日拥戴废帝宣统复辟。这一闹剧只进行了十二天就彻底垮台。

先前,康有为曾来看望徐仅叟,谈起有人主张清皇室复辟,徐仅叟当即批评说:“你是在说梦话!”这年六月,他听说康有为到了北京,参加复辟闹剧,而且将担任弼德院副院长,极其气愤,专门写了一封长信,规劝康有为离开北京,不要参加复辟活动。然而,信送到时康已任职,徐仅叟愤慨不已,昔日患难与共的老友竟然如此不明事理,违背历史潮流,实在有损戊戌维新派的声誉,他深感痛惜。为此事徐仅叟一腔怒气无法排解,竟一病不起,第二年春天与世长逝。开吊那天,康有为竟也寄来挽联,词意十分沉痛。

标签:

更多文章

  • 皇帝的生日是如何过的,极尽奢华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过生日是我们现代大多数人的一种庆祝方式,在自己生日这一天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庆祝,那么古时候的皇帝是怎样过生日的呢?中国人过生日始于何时不好说,《颜氏家训·风操篇》中提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人们已经流行在生日这天大吃一顿。老百姓要过生日,皇帝也要过生日。中国古代皇帝过生日,每个朝代都不同,但

  • 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将会面临如何的命运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以上帝视角来看,对于蜀汉功劳最大的就是诸葛亮了,那么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总是被称为三姓家奴,如果要将投靠一位诸侯作为一姓的话,刘备就是三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N姓家奴了。自从刘备在黄巾起义之后,起兵救国开始,到汉灵帝去世之前,刘备先是投靠了老同学公孙瓒,与袁绍、曹

  • 刘备不重用赵云,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赵云是蜀汉的大将,真实的历史中赵云并无小说中那般神勇,虽然勇猛也有战功,但是却未曾得到刘备重用,这是为什么呢?三国之所以能为人津津乐道,多多得益于半真半假的名著《三国演义》。众人咸云:要破除演义迷信,拉诸葛亮下神坛,其实演义中神化的何止诸葛一人,神化最著者为诸葛;次者为不曾温酒斩华雄,斩颜良却未诛文

  • 李治爱上武则天,只因为她是父皇的女人?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李治和武则天的爱情,应该算是禁忌之恋了,毕竟武则天是李治父亲李世民的妃子,那么为何李治还要将她娶进门,还立为皇后呢?探究李治的心态,个人以为颇有恋母情结之嫌,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反父的俄狄浦斯情结。据说过早失去母爱而又对此有深刻印象的男孩,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位母亲式的可以照顾他、安慰他的女子,

  • 细数三国十大未解之谜,第一名竟如此恐怖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三国故事中,给后人留下的谜团实在是太多了,有些解释根本不符合逻辑,有些则是根本没有交待,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故事中的十大谜团。第10名荀彧之死之谜荀彧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彧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贡献,曹操曾经称他为“张良”三国志上关于他的

  • 千年未结的悬案,为什么体现在这一句成语中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斧声烛影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件事扑朔迷离没有头绪,而它背后隐含的故事,却是一个千古都没有解开的悬案。公元976年十月的一个夜晚,大病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都退开了。不一会,有人遥见烛光下赵光义起身离席,像在躲避什么,接着听到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声,并大喝:“好为之”。第二天清早,赵匡

  • 慈禧太后的陵墓中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在北京以东125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境内地势宽敞,河流环绕,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那里长眠着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等五个大清皇帝在内的161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们,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帝王、后妃陵墓建筑群。大清王朝家族为什么把寿宫选在这个远离京城的地方呢?据说,这跟顺治皇帝有

  • 慈禧如何利用天津教案 让曾国藩从道德圣人沦为卖国奸贼?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何谓教案?是指中国百姓与西方传教士及其中国教民之间的到达司法层面的冲突。最早的教案发生于1842年的北京,最后一场教案则发生在1911年陕西武安,时间跨度60余年,恰好是晚清之末、民国将兴之际。在这60多年里,发生的教案不计其数,而最为引人关注者,莫过于1870年的天津教案。不止是因为这场教案引发的

  • 秦陵地下军备库曝光:出土石甲石盔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导读:秦始皇陵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近日,考古专家发现了秦陵地下“军备库”,而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最近,编号为K9801、面积13000多平方的陪葬坑正在进

  • 柏举之战吴军竟用了历时如此之长的策略?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吴军对楚军的攻打可以说是一个历时非常长久的计策,先前先是花了六年时间对楚军使用了“疲楚”的战略,以至于楚国的士兵丧失了斗志,之后又伺机对楚军进行了奇袭,并且夹击楚军对楚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楚军中计之后吴王顺势将楚军打败,打了历史上这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柏举之战。柏举之战公元506年,吴王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