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自杀之前,崇祯为什么要将魏忠贤安葬?

自杀之前,崇祯为什么要将魏忠贤安葬?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669 更新时间:2023/12/31 15:29:13

魏忠贤被崇祯处死之后,尸体被潦草处理,但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夜,崇祯皇帝却下密旨将魏忠贤的尸骨收拢后安葬,这是为什么呢?

魏忠贤是明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崇祯皇帝一上台就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死前被公布罪状、发配凤阳,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这一系列处置,在给当时黑暗政坛带来些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他赢得了圣明之君的欢呼颂扬。然而,当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为皇帝分忧解难。崇祯在北京被破前夕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这是为什么呢?

每次读史至此,笔者总要惊讶一番,沉思一番。惊讶的是,崇祯在李自成大兵逼近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居然还有闲心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沉思的是,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并出人意料地为其收集骸骨、修坟立碑。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凭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延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贤这样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来独挡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报仇雪恨和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彻底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能够不动声色的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过分欣赏自己的才干,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却让他从自信变得自负,最后变得刚愎自用。魏忠贤死后,崇祯起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东林党人,但在国内动荡、边关危急的存亡之际,那些擅长空谈、治国乏术的文人儒将能有什么作为?杨鹤对民风彪悍的起义军实行“招安”,袁崇焕与狼子野心的皇太极私下“和谈”,无不表现出东林党人的庸俗、懦弱、酸腐和无能。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的调整干部,十七年间他竟然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这种让人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高压态势,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宦官,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国难当头,非常时期,个人恩怨和个人私欲是不是应该暂时放一放呢?毕竟,国祚永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时,也让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收葬魏忠贤遗骸,无疑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康熙四十年,魏忠贤墓被康熙皇帝下令夷平,这是后话。

标签: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的另一主角史思明是如何称帝的?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安史之乱给我国大唐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除了安禄山,另一个主要领导者就是史思明,那么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史思明是唐玄宗时期的人,但是他并不是大唐汉族人,而是突厥族的人。历史上,史思明和安禄山二人挑起了安史之乱,率领一众叛军,打着消灭奸相杨国忠的名号,出师攻打大唐。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胡人军队兵强马壮

  • 古代处女的守宫砂是怎么回事,守宫砂如何制作?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守宫砂是古时候验证女子是否为处女之身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科学之处,完全不值得效仿,那么古时候的守宫砂是怎么回事呢?又是如何操作的呢?古代为了验证女子的贞节,会在少女的手臂上点一颗鲜艳的红痣,这颗红痣就叫做“守宫砂”,在古代是很常见的。那么问题来了,认为点上去的“守宫砂”是如何制作的?真

  • 慈禧天天山珍海味,但这两样东西却从来不吃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慈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庸统治者,她不仅贪婪且愚昧落后,而她的奢华贪婪,从日常饮食上就能看得出来。慈禧作为晚清第一吃货,天下美食尽入其肚矣。老太太吃饭之奢侈,地球人都知道,一顿饭伙食标准是200两银子以上。200两饭钱什么概念?晚清1两银子相当如今200块人民币。举箸间4万块灰飞烟灭,令人窒息。为慈

  • 同为太后,慈安真的是死于慈禧之手吗?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在清朝的历史上,作为两宫皇太后之一的东太后慈安是与西太后慈禧一样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一向健康无病的东太后慈安在12小时内竟突然发病及暴卒,实在出人意料。从此,慈安之死成为清宫的一件疑案。东太后慈安,姓钮祜禄,谥孝贞显皇后,为满洲镶黄旗人,于道光十七年七月

  •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真实目的是为了追杀朱允炆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成功篡位登基,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几年后朱棣便下令郑和下西洋,名义上是彰显国威,实则是为了寻找并追杀失踪的建文帝也很有可能。为什么明成祖朱棣会派遣郑和下西洋?流传最广的解释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透露了有关信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

  • 吴国奠基人孙坚是如何死的,孙坚墓在哪里?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武烈帝孙坚是一个非常强硬的人物,他奠基了东吴的政权,给后来孙策、孙权的统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一位豪杰,最终的死却是疑点重重。孙坚——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关东群豪中唯一被董卓忌惮的人物。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等战役,就这样一位叱诧一时的风云人物,关于他的死期

  • 诸葛亮身世如何,是草根崛起还是传统望族?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大臣,在看重出身的古代,出身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那么诸葛亮的出身如何呢?第一次北伐前夕,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文,论述北伐的必要性,便是上学时都要背诵的《出师表》。文章中,他这样介绍自己身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就是麻布衣服,古代人对穿衣服有要求,衣服的颜色、材质

  • 唐朝才女上官婉儿是何时死的,死于谁之手?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上官婉儿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才女,深受武则天的赏识,但是他最后竟然想要同太平公主一同称帝,最后与韦皇后一起被杀。上官婉儿什么时间被谁所杀上官婉儿是唐代一位举足轻重的女官,因其祖父上官仪获罪,刚刚出生不久的她和母亲郑氏成为了掖庭婢女,但因从小郑氏对她的严格培养,她不但精通诗文,在政事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

  • 嬴政的身世是如何的,嬴政的祖先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2200多年前,生物医学的研究接近于零。人类发现DNA,充其量才不过五十余年时间,用于亲子鉴定更是晚近才有的事。古人的原始方法——滴血认亲——其可靠率顶多只能达到50%,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我们读史书,常常会遇到棘手的难题。比如《史记》就提供了一个近乎八卦的版本,吕不韦将有孕在身的赵姬当成“钓饵”送给

  • 每天五万块租来的皇帝,溥仪为什么这样说自己?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溥仪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君主,他曾说自己是每日五万元租来的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张勋复辟闹剧不过是段祺瑞排除异己的一个棋子而已,在达到目的之后,段祺瑞迅速组织讨逆军,开始了对张勋的声讨。张勋的部队战斗力低下,岂能抵挡住段祺瑞的猛打猛攻,几乎是每战必败。张勋执导大势已去,自己要早作打算,他先是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