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发现狗肉汤,竟是火锅的起源?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发现狗肉汤,竟是火锅的起源?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723 更新时间:2024/1/13 11:56:19

火锅是我们很多人喜爱的食物,尤其是在冬天,与朋友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吃火锅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那么火锅到底源自处呢?

古代中国人怎么吃火锅,喜欢吃什么火锅?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就是这种原因,而这正是火锅的加热特征。

这种鼎,其实就是一种火锅,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一件漆器残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骨头。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圈内趣称为“狗肉火锅”。这说明,狗肉火锅古今中国人都喜欢吃。此发现经媒体披露后,引起轰动。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过火锅。

1974-1975年,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其中一只出土于二号墓中,上面有铭“白乍井姬鼎”。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进而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汉代人已吃“鸳鸯火锅”,染炉将调料加热后涮蘸。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刘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锅“吃货”。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就是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鼎分5格,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将猪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这类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能吃到5种不同风味的火锅。

刘非很会吃火锅,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染器,就是吃火锅时放作料的盘子。从这些来年的考古发现来看,染器有的是盘状,有的则呈杯状,如果有加热装置,则称为“染炉”。从染炉的出土来分析,汉代人吃火锅与现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将调料加热后,再涮蘸着吃。

2007年初在南水北调工程、湖北郧县境内上宝盖遗址上发现的一只陶质火锅,则与现代鸳鸯火锅设计完全一样。经鉴定,此火锅系西汉时期炊具,可见当时的鄂西人也吃火锅了。类似的陶质火锅,在重庆云阳2000年前的一座汉墓中也有发现。这是一件釉陶质釜灶,釜灶相当于今天的烫火锅,应该是根据墓主生前生活中的实物,原样制作出来的随葬明器。可见,以吃火锅著称的重庆人,在2000年前就好这一口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的羽毛扇从不离手,其中有什么玄机?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他有着很高的才能,是当时最顶尖的智囊人才,他手中总是一把羽扇不离手,其中有什么玄机呢?诸葛亮为何每次都带着扇子呢?无论是多冷的天,都是一副翩翩若仙的样子呢?在这里边其实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一起看看吧。诸葛亮之所以这样装束,因为他不是武将,而是名士。但是,这是到了民间,

  • 李莲英是个假太监,被慈禧留在身边淫乱用?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慈禧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罪魁祸首,因此后世对她大都没有什么好评价,很多野史中也对她极尽污蔑之能事,这些事情的真实性已经无法证实,各位权当故事听来就好。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封懿贵人,六年生子载淳(同治帝),进懿

  • 黄巾起义的暴发,是压死东汉皇室的最后一根稻草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在我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中,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是比价特殊的一个,他依靠宗教的统治协调能力,段时间调动了大部分的人力,给东汉皇帝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打击。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内部官宦外戚争斗不休,外部又是战事不断,繁重的赋税和兵役造假上连年的旱灾导致收入甚微,百姓是困苦不堪。在一道道重压之下,百姓的忍

  • 刘邦能成功全靠一个优点,善于用人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知名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讲坛》的最新讲座“大风歌”已于本月25日首播,他的新书《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也同步首发。昨日,记者电话连线王立群和他聊起了他最爱的《史记》和他的新作。电话那头王立群一直对记者以“您”称呼,语气儒雅温,回答精彩细致。刘邦更像一位集团老总辽沈晚报:您这本新

  • 唐朝著名乐师李龟年,是大唐的顶级流量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大唐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不仅是经济军事方面,文化也是非常强大,诗词歌赋和音乐都有巨大的发展,著名乐师李龟年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唐朝文化繁荣,除了千年不朽的诗词文章,音乐方面也大放光彩。诗词、音乐不分家,唐代唱诗风行,抑扬的音调、和谐的韵辙,把诗词和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唐诗能够流传,离不开音

  • 曹操重金从匈奴人手中赎回蔡文姬是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曹操的爱才之心世人皆知,因此他才能容得下这么多的人才,并且留下他们为自己所用,那么他重金赎回蔡文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吗?三国时期的大枭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非常重视有才华之人,尤其使其留下千古美名的,则是花重金赎回一代名媛蔡文姬。蔡文姬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蔡邕不仅擅长文学,还精于天文数理,妙

  • 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要废皇后,竟然是因为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朱棣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十分欣赏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个皇孙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将来一定是个可造之材,事实也证明了朱棣的眼光没有错。明宣宗朱瞻基,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明宣宗名朱瞻基,是明朝朱棣的孙子,他驾崩时只有三十八岁

  • 张说是谁,唐朝开国名相张说有什么作为?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说起唐朝时期的大文学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李白,但是在李白之前,还有一位统治长安文坛三十年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宰相张说。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

  • 为什么只有清朝的皇帝没有迷信长生不死药?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皇帝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长远计划和政策,有的人是为了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因此才对长生不死药展开了狂热的追求,但纵观历史,只有清朝的皇帝没有迷信不死药,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有一则新闻有位男子自称乾隆,说自个吃了长生不老药活了三百多岁,因此诈骗了一富婆222万,真有够“二”的,中华历史五千年,可以很

  • 刘邦的皇后吕雉,真的是得狂犬病死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吕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狠毒皇后,刘邦死后她对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彘之刑,作为报应,她的死同样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谜团。公元前180年,吕雉得了重病,吕雉死之前害怕大臣谋反和自己吕氏地位不保。于是吕雉命令赵王吕禄、梁王吕产掌握都城的部队,并且下令任命吕产为相国。吕雉做好安排后就一命呜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