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通过御前女官德龄郡主的视角,看大清灭亡的原因

通过御前女官德龄郡主的视角,看大清灭亡的原因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261 更新时间:2023/12/18 2:50:51

说到对清朝宫廷的了解,恐怕没有人能够比亲身经历者更加了解了,那么在清朝宫廷女官的回忆录中,慈禧和后宫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大清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慈禧太后身边曾有一位御前女官德龄郡主(笔名德龄公主),汉军正白旗人,有人说其父亲裕庚为满族贵族。因其从小随父亲在欧洲生活,所以德龄郡主对满清的一些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位以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身份活跃于上海社交界的德龄郡主,受到了当时传媒的密切关注。她在人们的簇拥下,身穿宫廷旗袍,脚蹬花盆底儿鞋,携李时敏、伍爱莲等联袂到兰心大戏院,用英语演出了一场场清宫戏。而她用英文写作的《清宫二年记》、《清末政局回忆录》等作品,更是在西方火了一把之后,又被顾秋心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行。

多年之后,德龄郡主再次接受了一家西媒采访,就清朝为何灭亡、清朝官员为何如此无能及隆裕太后为人如何等问题,做了一些回答。

其实,在她看来,清朝的终结应是一个必然结局。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她的父亲就断言,中国会有一场革命导致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如果那时开始变革,估计结局会有所好转。在德龄郡主的观点中,应该是赞同父亲看法的。因为,是清王朝的保守,让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当时,慈禧太后就是最大的保守派,因为,他们没有感受过西方先进的东西,所以,不会支持改革派,更不会自己发动改革。在德龄郡主的话语中,会时不时提及一些父亲的观点,可见,德龄郡主是非常认同父亲在这些问题上的见解的,甚至可以听出她很庆幸自己学到了很多“先进知识”。

此外,在她看来:“这种守旧的官僚体制等同于腐败。官员人人为已,不考虑民生,就连官位都是公开要价,价高者得。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一场大的革命来消除这些不公的现象。”

至于,官员为何这么没本事,德龄郡主的回答很简单:“不学习。”当然,指的是当时的满人。其实,往前推80年,那时的满人显然不一样,相对而言,他们做事公平,且较有才学。所以,德龄郡主认为:“正是由于自负,才导致满人没有了上进心。”

而其根源便是:“大家沉溺于享乐,不关心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她认为:“连我都无法和这些人交流,包括摄政王,不但无知还没个性。”当被问到是否是教育方法,导致了满清皇帝看问题的视觉有所偏差时,德龄郡主的回答非常肯定。不过,她也给予了光绪很高的赞誉。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德龄郡主和光绪皇帝有过直接的接触,还教过他英文、交际舞等。

在她看来:能学习的人,有改革思想的人,都应该值得称赞。当然,她的评价很是客观,毕竟,光绪帝是成长于一种密闭的环境,根本无法接触到有经验的人,自然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这其中,她所指的“有经验的人”,就是那些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当时,她和那些坚持改革的人的想法并无二样。总体上都认为:西方那种公平的环境,正是中国所没有的,更是中国未来所需要的。

此外,她还详细地说了一下,为何满清皇帝成不了大气候?是因为清朝的规矩过于苛刻,要求孩子们必须尊重父母的奴仆,连小皇帝都必须对太监客气,不然会被太监告状。

其实,尊重人倒是一个非常好的性格培养,至于太监告状不过是皇家的一个畸形环境罢了。尤其到了清末,慈禧如此看重自己的权力,自然处处监视皇帝。可她并不是培养皇帝,而是压制皇帝。

同样,德龄郡主对隆裕太后也给出了不错的评价,说:“她读过书。”不过,谈到此处,她的话风就转了。她认为:“隆裕太后读的书在早些年有用,但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新文明。”

然而,她在评价前摄政王载沣时,竟用了愚蠢一词,说:“这个人太保守,且意志脆弱。”同时,她还谈到:“满人的后代都应该送到国外去,学学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这样或许能复兴清王朝。”

虽然,德龄郡主在论及清朝覆灭是由于没有变革,没有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替代东方古老的“腐朽”。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些偏颇,但她在论及当时中国的婚姻制度时,倒说的很是客观。

她认为:“中国要进步,首先就是摒除纳妾。”古时候,庶出和嫡出的差别很大,前者往往会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因为,在她看来,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管理相当重要。

其次,就是改革官僚体制,杜绝腐败,这样国库才能充盈,国家才有资金去运作改革项目。再者,她谈到了金融改革,认为要执行银本位或者金本位。在那样的年代,她能有如此见解,实属难得。

不知道她是否因后来被慈禧封为“郡主”,所以,对于自己的出身背景很是介意。在这段采访中,她几次提到了“血统”的概念。当时,在问到溥仪的培养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时,她说:“不看好溥仪身处的环境。因为,他母亲是普通人,外祖母也不过是一个婢女,都非常的无知。”

其实,有时出身和见识还真不是等同关系。如:德龄郡主评价的满清官员大多无知。可见,她的此番观点很是狭隘,学习不光在书本,生活和他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甚至,她认为中国千年前的书籍根本无用,可是,她自己却应该好好看看。老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点不假。

西媒也挺有意思,问一个只在后宫做过女官的女子如何看待满清政体,且还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女子。当然,她的回答只倾向于君主立宪制。她认为:“满人很没骨气,且现在执行共和制为时过早,要大家都接受教育,时机才能成熟。”

可见,她的看法是没有政治经验的,决定政体的不是什么教育,而是要看看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何种规模。当然,媒体一般都少不了八卦元素,还问了小皇帝溥仪的血统问题,很是关心其究竟有没有汉族血统。大概西方人也清楚,满清虽统治了中国200多年,但和汉人的争斗却没有停止过。

而德龄郡主对这个答案很是清楚,认为:都是纳妾带来的结果,以至于,在小皇帝的血统中,汉族血统过半。但很有意思的一点,按照一般人对她的界定,她就是满族贵族的后代。但在通篇谈话中,她却流露出对满人的不屑,认为他们不学习,满人的女孩都没有文化,婚后生活也不幸福等。

当然,她所认为的“人要接受教育”,这点是相当的积极。但是,她用中国女人婚姻的不幸来全盘否定中国的文化教育,竭力推崇西学,就有点过了。其实,她站在女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会有所感慨。不过,这不是中国文化本身的错,而是后来者设置文化制度中扭曲了女性价值所致。

其实,每个人对于一种现象的解读,都会带有其自身对文化理解的烙印,她自觉西方文化要强于中国文化,在那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很多方面来说,当时的中国都是相当落后的。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去了解中国文化之前,又怎么能说中国文化不值得学习呢?

标签:

更多文章

  • 柳如是简介,柳如是墓地在哪儿?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我国古代的女子地位相对低贱,被贫苦人家当做商品出售也是很常见的,明朝名妓柳如是就是被穷人家卖掉的女儿。公元1618年即万历四十六年,柳如是出生在嘉兴某地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家庭贫寒,无力支撑,父母将其卖于人贩子换取钱财。从那一刻起,柳如是便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幼年时被辗转贩卖,极其不幸。柳如是人

  • 夜明珠是什么材质,为什么夜明珠能在夜里发光?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夜明珠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珍贵的宝物,由于其稀有,因此非常昂贵,那么它是如何做到能够在无光的夜里发光的呢?“夜明珠”按照基体材质的不同可分两大类。1.动植物性“夜明珠”:动物界有夜光者如著名的萤火虫,人人皆知。唐代苏颚《杜阳杂编》记唐代宗宝历元年,南昌国献“夜明犀”。植物界有夜光者很多,如《本草纲目》

  • 曹操能够成为一代枭雄,最重要的品质是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曹操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最强霸主,与他身上各种优秀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那么他最重要且优秀的品质是什么呢?那就是气度。气度,是指气魄风度。气度也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它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重要因素。提高一个人的气度,就是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小编为何说曹操成大事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气度非凡呢?三件事大家就

  • 秦始皇的生父是谁,嬴政为什么将生母赵姬软禁至死?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秦始皇嬴政的真实身份,虽然在史书中有所交代,但近代又有学者提出了史书中记载的不合理性,因此,秦始皇的身世再度成为了一个谜。司马迁的史记中认为秦始皇并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而是吕不韦的。后来的史家也都沿用这个说法(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到明朝时,有几位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或者是吕不韦编造出来

  • 楼兰古国为什么会从发达灿烂的文明变为一堆废墟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灿烂的文明存在于西域,它就是楼兰古国文明,但是这个文明是如何衰落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没落呢?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古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

  • 杨震身为东汉著名的清官,有什么经典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清正廉洁的官员,东汉时期的杨震就是这样一位,他一心为国为民,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流传到后世。杨震在做太尉的时候,皇帝的舅舅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的哥哥,杨震知道他只是想做官,并没有真材实料,就没有同意。这耿宝也没想到自己会碰一脸灰,心中很不痛快,他亲自会见杨震,我说杨震啊,这中常侍待皇上有

  • 贞观之治盛世表象下,满是浮华的泡沫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强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富足,治安稳定,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提升。《资治通鉴》说到贞观年间的成就:贞观四年(630年),天下大丰收,流散四方的民众者都回归故里,一斗米不过价值三四个铜钱。一年全国判死刑的一共才29人。《资治通鉴》又记贞观七年(633年),天下死囚共390人,放

  • 细数三国之中的奸诈之人,个个精明无比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在《三国演义》中,奸雄人物有很多,试想一下,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如果不是精通尔虞我诈的计谋,谁能平安生存下来?忠厚老实之人注定无法在那样一个时代成就大事。奸字,在字典里,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但在《三国》里的“奸”笔者认为可以作为褒义词来理解,在三国血雨腥风、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生死

  • 在民间有着极高声望的包拯,到底有没有留下后代?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包拯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著名人物,他是宋朝时期的著名大臣,因为清廉在民间有着很高威望,那么他有没有后代呢?他的孩子都是谁呢?一代清官包青天包拯,被后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那么历史上的包拯家庭情况如何?他有几个老婆孩子?包拯的老婆李氏,包拯原配,早

  • 秦兵马俑的脸型,竟然还隐藏着各种秘密?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秦始皇的兵马俑是他在地下世界的禁卫军,陶俑个个身材高大体格强健,细节之处也栩栩如生,但其中也暗含了很多秘密信息,比如在陶俑的脸型上就别有洞天。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永生难忘1974年3月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当时三个青年农民在短暂的一瞬间屏住了呼吸,因为,这片田野似乎要把他们,以及他们的钻头、三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