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宋太祖赵匡胤是否是死于弟弟赵光义之手

宋太祖赵匡胤是否是死于弟弟赵光义之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3 更新时间:2023/12/30 23:08:34

赵匡胤离奇死亡后,他弟弟赵光义的登基,更是使得害死赵匡胤的嫌疑落到了赵光义的头上,通过抽丝剥茧我们是否能够证明是赵光义害死了赵匡胤呢?

让事情复杂化的是,976年,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死去,赵光义以非正常的方式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就使得原本就充满疑惑,并带有攻击性的猜测和评论愈演愈烈。

宋太祖的死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正史中没有赵匡胤患病的记载,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的一宗悬案。《宋史·太祖本纪》的记载极为简单,开宝九年冬,“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宋史·太宗本纪》的记载也同样只有一句话:“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赵匡胤是怎么死的?赵光义是如何登基的?这些关键内容都没有交代清楚,实在令人费解。

这就为野史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关于这次权力交接的最详细和最权威的记载是《宋史纪事本末》中的内容:

王继恩倾向于赵光义,认为宋太祖平日里就想传位于晋王赵光义,因此他出宫不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前往开封府见赵光义。

在赵光义门口,王继恩见到了抢先一步到达的赵光义部下、左押衙程德玄。

在这么多版本的故事中,不管赵光义是如何夺取帝位的,有一点是所有的故事都认同的。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是自己死的,不是赵光义杀死的。尽管之后有人怀疑宋太祖可能是被谋杀的,而凶手极可能就是亲弟弟赵光义。忙乱的人影,怪异的斧声,以及太祖含义模糊的“好为之”的高叫声都令人怀疑。依皇宫的医疗条件,一般的疾病不会使太祖突然丧命,即使是疑难病症,有高明的御医,灵丹妙药,太祖也不至于一夜赴黄泉。如果太祖已病入膏肓,就该卧榻静静休养,侍从悉心照料,为什么还能夜宣赵光义?因此就有后人怀疑,那天深夜发生了一场早有预谋的宫廷政变。

近年有些中外史学研究者提出,认为宋太祖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据宋史中太祖、太宗两纪的有关字句,还有《续湘山野录》里太祖病重的记载。日本学者荒木敏一在《宋太祖酒癖考》一文中认为,赵匡胤素嗜酒,可能是得了高血压、脑溢血之类的急病抢救不及,才一命呜呼的。刘洪涛先生对此也持相应观点,他认为,“既然宴会在宫内,太宗是仓促应召,宴席左右不曾离人,太祖入睡时无异状,又有侍寝守护,说是受了太宗谋害,就不可思议了。赵匡胤的死因是遗传性家族病,即是由于躁狂忧郁病愈后,又患了脑动脉破裂(脑溢血)症”。所以他的死亡“实是病死,不足为怪。所谓烛谜的玄虚只是那些性耽疑古的历史学家的猜测而已”。

在其中几个故事版本中,王继恩和程德玄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们帮助似乎准备不足的赵光义夺取了帝位。后人怀疑赵光义即位合法性的第二个疑点就是王、程两个人与赵光义的关系。王继恩极可能是赵光义平时笼络并安插在宫中的亲信,而程德玄极可能是事先得到消息匆忙赶到晋王府谋划夺位的亲信。他们两个人在那个关键的夜晚,都事先做好了准备。针对这样的质疑,我们退一步来考虑。即使王、程两个人是赵光义的亲信,这也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古代的重臣和皇族,谁身边没有几个亲信?京师中各个重要人物的亲信相互交织,上下活动,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它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是个人自保和发展的需要,早已经是朝廷中见怪不怪的事情了。第二,王、程二人在关键时刻为赵光义出谋划策无可厚非,这也是真实的政治斗争。他们事先知晓情况,事情发生时鼎力相助,这都不能用来批评赵光义在耍阴谋。

也就是说,在976年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赵光义是夺位的。

王继恩就问程德玄:“这深更半夜的,你来找晋王干什么?”

程德玄回答说:“我住在信陵坊。今天夜里多次听到门外有人呼喊:晋王召见。我出去一看,却没有人。这样的奇怪情况出现了三次。我怕晋王出了什么事情,就匆忙赶来了。”

王继恩觉得这是天意,于是就将宫中皇帝去世,皇后令他召见赵德芳的情况告诉了程德玄。两人一起叩门入见赵光义,都建议赵光义立即入宫。

赵光义听到变故也大吃一惊,犹豫不行。他回答说:“我要和家人商量一下。”

谁知他进入房间后长久没出来。王继恩在外面高声催促说:“事情拖延下去,就会被他人得手了。”赵光义这才下定决心入宫夺权。

当时天降大雪,王、程二人就陪着赵光义在雪中步行到宫殿。到达后,王继恩让赵光义先在直庐等着:“晋王请在此休息一下,继恩先入内打探一下情况。”程德玄说:“都到了这一步,我们直接进去,还等待什么?”三个人这才一起入宫,直到皇帝寝殿。

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还问他说:“赵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说:“晋王到了。”

之后的情节就和前两个故事一样了。宋皇后经过短暂的吃惊后,以“官家”称呼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回答说:“共保富贵,无忧也。”

宋代的《烬余录》记载了一个八卦故事。它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乘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之机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涑水纪闻》则记述了一个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几乎相同的故事,王继恩在这场变故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赵光义是从家里被接进宫中的,宋皇后被迫承认了既成现实。

标签:

更多文章

  • 西晋时期江南的士族门阀为什么能够平定江南?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三定江南是历史上的一场军事活动,发生在西晋时期。这场军事活动的双方分别是发起战乱的领导人和江南士族,其中江南士族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玘。三定江南简介中介绍到,之所以有这场军事活动,主要就是因为西晋时期战事频繁,社会混乱,一些将军想借此机会来树立自己的政权,可在江南却有这么一股势力,他们已经在此多年,根基

  • 孔子是千古圣贤,朱元璋为什么看不起他?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来人们的道德标准,他也被人们尊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十分看不起他,这是为什么呢?朱元璋为何看不起大圣人孔子呢?有人说是朱元璋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他的统治思想是相悖的。这是真的吗?一起看看朱元璋为打压孔子儒学都做了什么吧。明朝开国,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

  •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虽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有很大的历史意义,但现如今看来,未免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还要启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呢?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是什么?一提到万里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尽管秦始皇不是历史上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但在人们的印象里,长城与秦始皇有着不解的渊源,提到长

  • 重要谋士的逝世,对三国时期哪一家影响最大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平定天下除了要有冲锋陷阵的武将,谋士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细数三国时期的各个著名谋士,哪一位的去世,对当时的主公影响最大呢?三国时代处于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三国中都曾失去过自己的最重要的谋臣良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哪个国家因此而受到的损失最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英年早逝的豪杰,往往让后人叹息不已

  • 朱棣难道是元顺帝的遗腹子?揭秘朱棣的身世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朱棣不论是性格还是统治手段,都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与他最像的,但是历史上关于朱棣的身世,却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于公元1402年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在南京称帝,后来迁都北京。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可是关于他的出身却历来充满争议。他的亲生父

  • 他本是个无恶不作之人却因为做了这件事竟流芳百世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提到我们的四大发明,想必能联想起很多名载史册的人,这些人都成为了历史的伟人,但是谁能想到这些对历史有功的人物当中竟还藏着一个恶人。为什么一个恶人可以流芳百世呢?他到底是谁?这个人说出了名字,大家就会了悟了。这个人叫蔡伦。因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以至于他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中一百个名人之中可以排到第七,仅

  • 历史上李凤娘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南宋四代皇帝都搞不定她?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历史上李凤娘是何方神圣?她是南宋庆远节度使李道的女儿,也是南宋皇帝宁宗赵扩的母亲。关于历史上李凤娘这个人,她天性悍妒,喜欢搬弄是非,虽为六宫之首,却没有心满意足,挑拨离间宋光宗与其父亲宋孝宗的关系,致使南宋走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其实在做恭王妃期间,李凤娘尚能安分守己。恭王被立为太子后,李凤娘开始暴露

  • 他参加过长征追随过林彪却在战役关键时刻投敌,竟是为了娶地主的女儿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四平战役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最难看的一场战役,如果仅仅只是失败可能也没有什么,但是这场战役的惨败在于一直跟随他的小将王继芳带着重要文件投敌了。这个14岁就参加红军,参加过长征,深受林彪信任的人为什么会投敌呢?参加长征时,王继芳才14岁,因为太小了,是被大家轮流背着过雪山草地的。抗战胜利后,跟随林彪抵东北

  • 魏忠贤为什么要当太监?他为什么敢自称九千岁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魏忠贤也叫李金忠,是明朝末期的宦官,魏忠贤这个名字其实是他当太监的时候皇帝所赐的名。他是明朝的大贪官,历史上也称之为“九千岁”,据说这个“九千岁”还是自称的。今天我们来说一下魏忠贤到底是因为什么因为要当太监。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迷恋酒色,魏忠贤经常和

  • 揭秘曹操一直不敢称帝的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三国时期是我国一个分裂的战乱时期,虽然天下三分,但是三位主公名义上却只是之前的官职,并没有人敢自称皇帝,曹操势力庞大,兵多将广粮草充足,也没有以皇帝自居,这是为什么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小小的几千军发展成为一个大国,可是曹操还是以丞相称呼自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