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范增被项羽踢开后的悲惨结局

范增被项羽踢开后的悲惨结局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8 更新时间:2024/1/17 0:33:17

汉三年12月,刘邦在荥阳和敖仓之间运粮食的甬道,经常被楚军侵夺,导致汉军得不到粮食补给,人心不稳。为了摆脱困局,刘邦问经常能出奇谋诡计的陈平是否什么好办法,让项羽消停消停。陈平说,项羽所以靠的人不过是项王骨鲠之臣范增钟离昧龙且和周殷等人。而项羽为人喜欢猜忌人,如果刘邦让他陈平使用反间计,就能很轻松地打败项羽。刘邦给陈平重金,让他拿去离间项羽和部署的关系,他首先把钟离昧和项羽的关系给离间了。按照史书的记载,项羽还真很上道儿,竟然开始不信任钟离昧了。

到了汉三年4月,项羽攻打刘邦所在的荥阳依然很凶猛,刘邦继续受不了,为此,不得不派人去请和,愿意以荥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但范增不同意,撺掇项羽继续攻打刘邦。刘邦在这时候就惦记上范增了。项羽的使者去刘邦大营时,陈平摆出高规格的接待,可发现来使是项羽派来的,就把高规格的礼遇给撤下了,还说了一句,“我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你早说啊”。为此,马上让人降低了接待规格。项羽因此而怀疑范增这人不地道,有通敌嫌疑。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和群臣探讨为什么自己能取得天下时,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禽也”。这句话无形中抬高了范增的地位。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是那种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关系。七十多岁的范增时刻维护项羽的利益,把项羽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和关心。他这把年纪还参加造反,史书有记载他“好奇计”,肯定是江湖经验、人情世故和奇谋韬略都很精通的人物。在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人们习惯性地把他打扮成诸葛亮张良这类仿佛神仙附体的大谋士,在《鸿门宴传奇》这部电影中,他的沉稳、谋略和奇人气质明显压过张良一头。因此,年轻且出道不久的项羽自然也把他当成可以依赖的父亲。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项羽主持的戏水分封,范增是如何在旁边帮着谋划的,但在分封诸侯时,根据史书记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这说明范增和项羽对分封这件事如何搞,私下里是商量过的。最起码,把刘邦贬封到巴蜀,肯定和范增有关。据此推断,项羽的很多决策应该和范增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很多决策和计谋就是范增出的。然而,陈平仅仅使用了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就把范增给拉下水了。让人不禁怀疑,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是不是真的像我们一贯理解的那样亲密无间呢?不过,根据现有史料,我们很难看清楚究竟在项羽和范增之间发生了什么,只能靠一些推测来和大家分享。我们推测,范增可能被项家家族的核心人物排斥了,以及他的所作所为也遭到了项羽的厌弃。

鸿门宴最能反映范增和项氏家族的微妙关系。尽管《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现在我们基本能确定,司马迁写鸿门宴时,参考了刘邦的近臣陆贾所写的《楚汉春秋》,而陆贾写《楚汉春秋》时,刘邦和当时参加鸿门宴的汉朝大臣,应该都看了这部书。陆贾在这部书里大概不会、也不敢“抑刘扬项”,看过《史记》对鸿门宴的记载人,都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项羽的脑子短路了,项家人之间玩窝里斗,刘邦则显得大智大勇,还长了一副好舌头,凭借机智和众人的舍命脱离了危险。而且很多细节都脱离了常人的理解,因此,其真实性受到了古今研究者的怀疑。

虽然我们看到的鸿门宴和真正的史实会有出入。但有一点还是比较能肯定的,范增主张杀刘邦,在项伯为首的项氏家族里,有很多人在鸿门宴前后是不主张杀刘邦的。之所以这么说,一是范增在多个场合都要求项羽痛打刘邦,使其永不得超生,二是汉朝建立后,刘邦赐项伯刘姓,原因就是因为项伯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解了围。而《史记》中记载,范增让一个叫项庄的人,去刺杀刘邦,项庄同意了,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但这也并不能说明,范增就和项氏家族就很好。项庄这个人从鸿门宴之后,就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了,这个人应该不属于项氏家族中的核心人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范增和项氏家族中一些实力派人物的关系并不和谐,他所能依靠的就是项羽的信任。可我们知道,从之后的楚汉争霸看,项氏家族是项羽最依赖的军事政治集团,除了项伯以外,这个家族中有曝光率的还有项陀(一般认为他和项它、项他是一个人)、项悍、项冠、项声、项襄等人,都是项羽很依赖、很信任的将领或者文臣。一旦这些人不和他和睦,范增就显得很孤立。

既然得不到项氏家族的亲近,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外姓人都和项家人关系不好,项羽除了依赖项氏家族的势力外,其他和项家有渊源关系的外姓人,其实也得到了项羽的信任,比如龙且、周殷、郑昌、曹咎季布,还有一些地方势力派,比如薛公、终公等。这些人比如龙且和项家人关系就不错,项声、项陀都和龙且曾一起并肩作战过。即使根据《史记》记载,尽管钟离昧受陈平使的离间计的影响,被项羽怀疑,但根据以后钟离昧的作战,其实,钟离昧并没有真的失去项羽信任。在以上这些人中,比如,郑昌、曹咎,在史书中则明确记载了,他们在项家还在秦朝做地下工作时,就已经有恩于项家或者和项家过从甚密。除了这两人外,虽然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其他人和项家在早期就有了很深的交往,但陈平等人说过,项羽就喜欢任用本族人和项家关系铁的人,因此,这些人得到项羽信任并被委以重任的人,也应该可以归入和项氏家族有渊源关系的人物之中,至少在早期就参加了项家军,比如,龙且、周殷、季布。

可是,范增和这些人是不同的,他是项梁从江东起兵后,到达齐地的薛郡后,他通过怂恿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才从此进入了楚国和项家军的核心圈。之后,他被楚怀王任命为末将,和宋义、项羽一起救援赵国。大概宋义被项羽杀了,范增力挺项羽,才使得项羽和范增走得近了。之前,范增和项羽、项氏家族其实没有什么多么过于亲密的关系。

当然,没有和项氏家族的血缘关系、也没有很铁的旧交,但根据《史记》记载,范增是项羽的亚父,这说明至少说范增是受到项羽儿子对父亲一样的信任和热爱。可是,范增这个亚父身份也是可疑的。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只有在记述鸿门宴时,才提到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之前之后都不再这么称呼范增了。而在记述鸿门宴这场戏时,在说到范增的座次时,突然来了一句“亚夫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这样表述一个人的身份,和司马迁以前的写法是很不一样的。用“亚父”来指称范增,主要出现在《史记。高祖本纪》,在《高祖本纪》中,第一次出现亚父称谓,还是在鸿门宴之前,范增劝项羽打刘邦时,史书如是说,“亚父劝项羽击沛公”。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有些人为此怀疑范增亚父这个身份的真实性,并据此提出,刘邦的阵营有故意抬高范增的地位,以显示项羽不会用人的缺点。大家可以想,连亲父亲的人都被项羽抛弃,项羽还有不失败的理由么?

当然,范增的脾气很大,也可能是让项羽逐渐嫌弃他的一个原因。他可能仗着在杀宋义时以末将的身份力挺项羽,以及帮着项羽分封天下(大概为此项羽还封他为历阳候),从此,逐渐对项羽说话就不客气了,最直接的证据还不是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后,范增气急败坏骂项羽是“竖子”(我们说了鸿门宴可能被人编撰过)。而比较可靠的证据则是,范增被陈平离间后,项羽“稍夺其权”,他范增看出来项羽不信任他了,脾气大的范增大怒说一句,“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恳请骸(hái)骨”。这句话是很伤人的。

其实,在战争中,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人家项羽出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怀疑他一下,也就是稍微夺一些他的权力,并没有明目张胆地把他晾一边,更没有对他隔离审查。而他就暴怒了,说什么“天下事定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一目了然的。无非是说,“你项羽完蛋了,肯定打不过刘邦,你等死吧”,听到这句话,不管是谁,肯定会生气。而从他说的这句话看,他离开项羽,是他主动提出的,还真不是人家项羽撵他走的,更没有逼他走。如果范增稍微存住气,动动脑子,和项羽掰扯清楚,破掉陈平这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绝不是什么难事。可他就是如此意气用事,最终上了陈平的当。作为年轻人的项羽,自尊心肯定是有的,项羽还是那时代能力超强、势力巨大的风云人物,自尊心则会更强。范增如此表现,人家项羽肯定赌气、生气,放他走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相比而言,项羽还是比较理智,没有因为范增说出这么充满讽刺、敌意和挖苦的话,就动了杀人的念头,而是随了他心愿,让他走人。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被很多人忽视了,范增离开项羽,他去的地方是彭城,而不是自己的老家。这也许说明项羽给他留了后路,说实在的,项羽对范增是相当够意思了。在回彭城的路上。史书记载,他是“疽(ju)发背而死”,得这种病的人一般都是急火攻心、自己想不开所致,范增应该是活活气死了。

至于范增的能力问题,其实也不用太把高祖得天下后高抬他的话当回事儿。大家知道,范增应该是一个能人,这不会错,但他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就高到半仙的程度呢?根据能看的史书,我们知道,范增应该对项羽分封天下是立了大功了,但对其他方面,就乏善可陈了。比如,刘邦东征彭城时,也没听说范增有什么让人佩服的谋略,都是项羽独撑危局,反败为胜。与张良相比,范增很少在关键时刻替项羽摆平难事。鉴于陈平使反间计,只有在范增身上灵验了,而在其他人身上则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高祖也只有拿范增说事,才显得有理有据,以此贬低项羽,也才能说得过去。说高祖故意这么说的,也是不为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西域霸主:女儿国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中国史书上记载的“一妻多夫制”的国家有三个:一是《北史》中的嚈哒(yndā),另外两个是《唐书》中记载的东女国和名蔑。其中在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嚈哒国,以其民风强悍、凶猛善战著称于世,曾经一度称霸西域,撼动北朝,国力盛极一时。“一妻多夫”就是一个女子同时与几个男子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有两种类型:

  •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毅然抛弃法西斯 选择认输投降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二战期间岛国称霸全球进程缓慢大家都知道,岛国是一个占地面积小,但野心大的国家。人不多,还妄想跟德国一起打败整个地球称霸。听起来确定很可笑,就像一个一米五的男人要杀死所有比自己高的人一样,天方夜谭一般。不过岛国在二战的战斗力也确实得到了目睹,他们盛行与“武士道精神”,所以军事素质超群,虽然人不多但是却

  • 历史上高力士是否给李白脱鞋因此陷害他?结果出人意料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说起高力士,我们并不熟悉,虽然他是唐玄宗年间最有权势的宦官,但我们对他很陌生,要不是他与李白曾经发生过一段往事,可能都不值得一谈。青年才俊李白被唐玄宗赏识,招入宫中,为其吟诗作对。因为没有得到重用,所以李白每日喝的醉醺醺的。有一次,李白又喝的大醉,不料此时被唐玄宗叫到皇宫为其作诗。李白只好换一件干净

  • 因为小妾他被皇帝斩了,免死金牌都无用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在古代最高的赏赐可以说就是免死金牌了,相当于有了两条命,但是有些皇帝也会用其它的理由斩杀,今天我们就讲一个唐朝的人物他因小妾告状,而被杀了连免死金牌都没有用。拥有一张免死金牌,就表示有两条命了,无论犯了什么错误,都可以用金牌抵消,但有时候皇帝喜欢玩套路,免死金牌已经给了,但人还是要杀的,这种情况也有

  • 三国历史上三大寿星,耗死三代皇帝司马懿排不上榜?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三国中如果论到长寿的,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诸葛亮的对手耗死三代皇帝的司马懿,但是在三国中论到长寿的人中,他却连前三都排不上,今天我们就谈谈三国中的三大寿星。有句老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个好身体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最后的赢家,可以说他统一了三国,论才谋诸葛亮明显比他更有头脑

  • 德军突围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役—切尔卡瑟战役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在1944年,德军第十一军被合围在"切尔卡瑟",这场战役是由苏联发起的,也是德国在东线伤亡最大的一次突围战,最终生还人数寥寥无几,让德国损失惨重,究竟怎么打起来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自1942年夏天以来,南线一直是苏德战场上的焦点,双方最大最强的主力集团在这里展开着激烈厮杀。在1943年库尔斯

  • 希望之光—亚历山大灯塔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埃及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八大奇迹建筑之一,作为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几个奇迹建筑之一,这种座金字塔已经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行胜地,但是你知道吗在埃及可不只这一个奇迹,在埃及亚历山大港有着一座高高耸立的灯塔。这座灯塔是后人根据发现的遗址而又仿造的。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灯塔往往象征着一种孤独与浪漫,但在尘市中,灯

  • 古代最轻的刑法,刘备还因他被嘲笑过?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说起古代的刑罚,人们往往说死刑、腰斩、五马分尸甚至骑木驴、浸猪笼等等。与这些要命的刑罚相比,宫刑、脸上刺字、发配千里之外,或者断手剜膝都算是轻的了。当然,若是像吕雉对付戚姬那样,弄成“人彘”,那也是生不如死。然而古代最轻的刑罚又是什么呢?是罚钱吗?除了最直接的罚钱外,汉代的一些刑罚可以用钱来代替。比

  • 清军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究竟有什么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兵,是国家的武力强盛的根本,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清朝军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兵身上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有的兵衣服上只写了兵字,但也有的兵身上写的是勇字,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那么兵和勇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不同呢?哪个更厉害呢?“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

  • 历史上悍将陈庆之,率千人破敌数十万大军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说到历史上的悍将,多数人会想到三国等著名的将领,但是实际上有一位悍将在古时候,仅仅率千人就破敌数十万大军,他就是陈庆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他的事迹。什么叫做大器晚成,陈庆之就是,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仨,这话用在陈庆之身上也一点不虚,牛人带的军队都是以一敌十,这个当年南梁的良将硬生生的创造了7000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