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东汉王朝制度修改的背景,王莽成为了背锅的那个人

东汉王朝制度修改的背景,王莽成为了背锅的那个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291 更新时间:2024/1/15 17:23:33

历史上的王莽是一个具有非常超前意识的改革家,他提出的许多设想都远远超过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所能理解的范畴,同时得罪了几乎所有阶层的利益,因此他的改革注定失败,但是西汉王朝当时面临的是什么局势,非要进行改革不可呢?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地起义不断。王莽登基后,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

西汉中期土地兼并,流民问题慢慢地出现了,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当时董仲舒上书的时候就明确说出来了,汉书里面记载,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是每个王朝中期一般都会开始,朝廷也都会用各种方式来抑制它,拖上一段时间,西汉中期的情况就是这样,但是这个问题后来没真正解决,这跟汉武帝的战争直接有关系,汉武帝反击匈奴非常必要,但是反击匈奴有后遗症。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反击匈奴也给带来很多问题。其中就是经济的衰退、民生的凋敝。当时历史记载,汉武帝打了匈奴以后到了什么程度,国家叫做国库虚耗,海内虚耗,实际上就是老百姓也没钱了,政府也没钱了,户口减半,人口减少了一半。我们知道在农业社会里面,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没有青壮年了你还耕什么田,都荒废了,这个带来了什么问题,老百姓生活资料没有了,生产资料没有了,那他只能依附于那些豪强,或者说成为流民,豪强地主土地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汉武帝的后期就出现,越来越严重,汉武帝以后,短暂的中兴叫“昭宣中兴”,但是时间很短,到了汉元帝,汉成帝,觉得这个问题要改,但是他们改革思路有问题,当时他们觉得,汉武帝也好,汉景帝也好,包括汉宣帝也好,觉得自己父辈做了大量工作,为什么效果不是太好,他们简单地认为,是其父祖搞了法家那一套,内法外儒,表面上是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做的是法家的东西。

现在汉元帝认为还是儒家的仁政德治是最好的,所以他纯粹的用儒家。儒家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当然是很好的,从孔子以来一直到历朝历代影响也很大,都是很好的,但问题在于,儒家有时候操作层面并没有落实。

它是一种理想态,而不是一种现实态,这样一来以后,不能解决问题,光是成为一种形式上的一种提倡,所以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王莽,我们知道他是外戚,他姑姑当了皇后,王太后,这种背景下,他实际上应该说是是很早就进入政治,对西汉社会的问题,土地兼并,民众流离失所的问题他是看到了。所以他知道不改变不行,他后来慢慢地进入了权力中枢,最后当了摄政王,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因为他姑妈都控制不住他了,他姑妈还是忠属于刘家天下的,但是这时候王莽气候已成了,最后他就用新朝取代了西汉。应该说王莽代汉,用儒家观点来说,就是说篡汉,我们不管,不说篡,哪个人当皇帝都是可以的,对老百姓,对民众好都可以。王莽代汉以后,他看到这些问题,认为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高度集中,少数豪强手上,把普通老百姓,弱势群体剥夺了还剥夺,而这些富人是锦上添花,政府根本没对弱势群体雪中送炭。

所以他觉得这是第一个问题,即土地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老百姓的人身自由问题,所以他觉得这两个是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在汉朝,王莽“篡”汉之前汉平帝时代,也有好多人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了。他们也想改变,比如说非常有名的一个大臣叫师丹,他当时就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叫做限田限奴议,限制土地兼并,限制老百姓转为奴隶。

王莽他现在有权了,已经成了真正的统治者的时候,这时候他觉得正是他要核心解决的问题,当然他还有其他的问题,也是跟它连带着的。所以王田,他说你这个田,你们的田,说到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国家的。

儒家诗经里面理念就明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名义上你占了土地,但是归根结底,是国家的,所以改成王田。你的老百姓,说到底都是国家的子民,奴隶多难听,奴婢多难听,就改名叫做私属。应该说,他主观的动机,的的确确是想解决当时影响社会不安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两个核心问题。

标签:

更多文章

  • 说石敬瑭是汉奸,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他不是汉人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石敬瑭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军阀,他的功绩暂且不表,就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这一件事,就足以遗臭万年,他犯下的这个错误,直到明朝时期才弥补回来。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屡次打败辽国的进攻。消息传到宋朝后,宋徽宗觉得这个是个好机会,天上好像要往下掉馅饼了,并且有可能还是十六个,也不管天上掉下来的到底

  • 宇文泰推行府兵制的原因,府兵制是什么制度?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军农合一的府兵制,是世界战争史上使用最频繁时间最长的兵役制度,他的特点是农忙时人务农,国家需要时则人武装成为军队,士兵自备武器马匹,是一种保证国家军队基本战斗力的同时又不会牺牲农业发展的制度。宇文泰为什么推行府兵制?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兵民合一,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持军队战力。什么是府兵制?府兵制的

  • 他原是刘备手下谋士,被遗弃后却成为魏国的三朝元老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刘备有着礼贤下士的美德,对待贤能的人才一直都是以礼相待,这一点从三顾茅庐就能充分体现,但是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顶级谋士就在他身边,结果被他忽略了。在三国前期,刘备一直如丧家之犬,奔走于四方诸侯,虽有匡扶汉室的决心,却没有与之相称的实力。究其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他身边少了一位经天纬地的顶

  • 揭秘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清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因此我们对它的了解要相对多一些,关于清朝的各种影视作品也是有很多,《铁齿铜牙纪晓岚》就是广受欢迎的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让我们记忆尤深,尤其里边王刚演的和珅和张国立演的纪晓岚。所以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也就引发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历史上的纪晓岚和珅的关系究

  • 南北朝成为各个国家毒瘤的门阀制度,却为什么除不掉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可谓是我国最为失败的制度之一了,它任用官员不看才能,只看出身,造成了非常大的局限性,任人唯亲的现象更是将整个高层拖入了腐朽的泥潭。在唐代、宋代,稍有见识的学者和政治家都很清醒地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吏治败坏,贪腐盛行,最大症结在于“看门第不看人才”的门阀用人制度。正是因为这

  • 戏说三顾茅庐的典故,诸葛亮接待刘备的茅庐有多大?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礼贤下士德才兼备的人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是人们心中君臣之礼的典范了。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打开草庐的门,刘备入屋环视这间只有几十平米的建筑,感叹真乃蜗居也。诸葛亮幼年丧父,随叔父投奔荆州牧刘表,叔父去世后和弟弟来到南阳卧龙岗。诸葛亮

  • 他是东晋第一才女,父兄皆为王佐之才,她也是才华横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我们初中时期都学过一篇古文,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这里面讲的就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书香门第。但凡说起魏晋风度,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莫不是阮籍和嵇康了,就连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药师也动不动就以“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自居。阮籍嵇康固然是风采绝代,谈得太多了

  • 三国东吴的徐盛有何战功?少年时率两百人击退千人军队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东吴名将相对于其他两国要少一些,但是勇武丝毫不逊色,下面要介绍的这位,就曾经身率二百人击退了几千人的军队,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仗。他曾出濡须,与曹操军大战,孙权赞赏;他也曾打败曹丕,使曹丕暗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此人就是东吴名将徐盛。孙权执掌江东的时候,徐盛领兵五百,守卫柴桑,拒黄祖。黄祖

  • 唐朝属于汉族王朝吗?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有一些概念非常容易混淆,很容易让人疑惑。比如“汉族王朝”,你觉得什么是汉族?什么是汉族的王朝?民族并不是中国的固有观念。中国和欧洲不同,历史上的中国长期是个统一的大国。所有的大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弱化容易造成分裂的部族、家族、民族,强调共同的血脉和文化。否则大国就会分裂成一些彼此纷争的小国,大国将

  • 为什么乾隆刚去世嘉庆就查抄了和珅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在嘉庆年间,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嘉兴查收了清朝最厉害的一个贪官和珅。对于和珅的贪,我们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表示。和珅甚至比清朝一个国家都有钱。清朝用了几百年的事。他积累了一些财富。可是和珅只用了30多年。就超越了整个清朝。为何乾隆刚去世嘉庆就查抄了和珅,原来是和珅这一点惹到了他!打开百度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