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改变溥仪一生的两个女人,溥仪的生母究竟是谁?

揭秘改变溥仪一生的两个女人,溥仪的生母究竟是谁?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711 更新时间:2024/1/15 11:57:14

要说经历变迁落差最大的人,非末代帝王溥仪莫属了,他一生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终成为新中国的一个平民,经历实在坎坷,那么对溥仪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女人是谁呢?

溥仪作为末代帝王,在位前后发生了很多大事情。倒不是他有什么大作为,而是他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当时我们许多人觉得,宣统太不安分了。”(《宣统皇帝秘闻》)在人们眼里,溥仪不仅不安分,还被加了一个“太”字,他实在是做了很多不安分的事情。就连溥仪自己也说:“他们觉得我越发不安分。”(《我的前半生》)所以,大众或者是研究历史的人,对溥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末代皇帝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溥仪不安分的性格特征呢?

首先,应该是他亲生母亲的影响。

溥仪的亲生母亲叫幼兰(1884—1921),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之女,慈禧太后的养女。

幼兰能成为载沣的嫡福晋,纯粹是慈禧太后的决定:慈禧为了报答荣禄的忠诚,便把荣禄的女儿收为养女,并为她的前途做了周到的安排。当时,载沣的母亲刘佳氏做主,为载沣定了亲。可是,慈禧将幼兰指婚给载沣后,载沣母子不得不退掉原来的婚事,还违心地向太后叩头谢恩。所以,幼兰和载沣之间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婚姻。

幼兰结婚后,很得载沣的宠爱,因而生育了五个孩子:长子溥仪,次子溥杰,长女韫媖,次女韫和,三女韫颖。

幼兰嫁进醇王府,作为醇王的福晋,并不是一个很安分的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醇王府的“老爷子”。在醇王府,并不是醇王载沣说了算,而是他这个很厉害的福晋说了算。他的家人上下,包括那些王府太监和奴仆们,都不太怕醇王载沣,而是很惧怕这个王府的福晋:“我的弟弟妹妹们从小并不怕祖母和父亲,而独怕母亲。”(《我的前半生》)关键是幼兰在王府中处处表现得很厉害,她喜欢别人叫她“老爷子”:“‘老爷子’是指母亲而言,她和慈禧一样,喜欢别人把她当做男人称呼。”(《我的前半生》)

第二,喜欢政治活动。毫无疑问,幼兰对政治很感兴趣,而她的丈夫醇王则是一个非常本分的人。这样,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性格反差。幼兰曾经教育她的孩子:“你的老阿玛在辛亥革命后,从宫中回到家来,神情不变地对我说:‘从此就好了,我也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我听了大哭一场,你长大了,可不要像你阿玛那样地没有志气!”(《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幼兰也确实很活跃,不惜变卖好多首饰,花掉好多钱,找到父亲荣禄的旧部袁得亮,找到奉系的将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复辟的梦想”(《我的前半生》)。但是,幼兰对政治的研判并不准确,她错误地认为袁世凯是可利用之人:“说来说去不怪袁世凯,就怪孙文。”(《我的前半生》)

第三,敢于教训皇帝。溥仪虽然是一个逊帝,但是,毕竟是一位曾经的皇帝。当时人们见到他,还都是把他当作一位真正的帝王的,在他面前都很谨慎,包括他的祖母和父亲。他的祖母刘佳氏见到溥仪的时候,“眼睛总不离开我,而且好像总是闪着泪光”(《我的前半生》)。由此可以看出,祖母很喜欢他,却不敢表达出来。而他的父亲在儿子做皇帝期间,见到自己的儿子也是很紧张的,紧张到只会点头,说话结巴:“幸好我的父亲原来比我还紧张,他连忙点头,声音含混地说:‘好,好,皇上好,好好地念,念书吧!’”(《我的前半生》)而溥仪的母亲见到溥仪则是非常地淡定,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训皇帝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她教育溥仪要多看些“祖宗圣训”,要早睡早起,不要贪吃,等等。她给溥仪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母亲给我的印象就完全不同,我见了她的时候,生疏之外更加上几分惧怕。”(《我的前半生》)

所以,母亲幼兰不太安分的性格,会直接遗传给溥仪。

另外一个影响溥仪的人是瑾妃,她是宫中与溥仪关系最近的人。

瑾妃的命运其实很坎坷,进宫初年,由于受到妹妹珍妃的牵连,曾遭到慈禧的降级处分。光绪和慈禧去世后,她又受了隆裕的气,连最起码的名分都没有。直到隆裕去世,瑾妃才逐步确定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于是,这个曾经很受气的瑾妃却不安分起来。她在宫中十分张扬,处处向慈禧学习,想成为说一不二的当家人。

第一,扩大政治影响。瑾妃的政治嗅觉很灵敏,她与袁世凯交往,以袁世凯做后盾,并得到了支持:“但袁世凯又来干涉‘内政’,指定端康主持宫中的一切事务。”(《我的前半生》)端康就是瑾妃。瑾妃自觉有袁世凯这样的实权派支持,便处处干涉,想成为小朝廷的当家人。

第二,逼溥仪就范。瑾妃还真是处处向慈禧学习,想控制住溥仪:“她不仅学会了毒打太监,还学会了派太监监视皇帝的办法。”(《我的前半生》)这让溥仪非常反感,溥仪绝不会就范。于是,双方冲突不断。终于,矛盾在一件小事上爆发了。太医院有个大夫叫范一梅,因事被瑾妃辞退。于是,溥仪跑过去,与瑾妃大吵大闹。最后,溥仪大叫:“专断太过,我又何必做亡国皇帝,尽可即日出宫。”(《醇王妃自尽记》)这种冲突,对溥仪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逼溥仪母亲自杀。瑾妃挟制不成溥仪,便转而叫来溥仪的祖母、父亲和母亲,对他们大加训斥。溥仪的祖母和父亲说不出什么,大家都跪下来,请求瑾妃息怒,原谅溥仪,还要求溥仪向瑾妃赔礼道歉。别人都可以接受,唯有溥仪的母亲幼兰,没有受过这样的窝囊气:“她的个性极强,受不了这个刺激,她从宫里回去,就吞了鸦片。”(《我的前半生》)幼兰自杀身亡了,死时年仅37岁。

所以,溥仪的亲生母亲和瑾妃这两个人,与溥仪最为接近,交往较多。她们那种并不安分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及对政治的敏感心理,都对溥仪产生了影响,使这个小皇帝从小就养成了不安分的性格特征。

标签:

更多文章

  • 刘备靠演戏得来的天下?细数刘备创造的三个神话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霸主,不过他本人并没有出众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但是他非常善于知人善任,再加上他出众的人格魅力,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追随他。刘备是三国中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当然,指的是现在,在封建时代刘备可是毫无争议的大英雄。但不论如何他在三国中创造了三个历史神话,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曹操煮酒论英雄

  •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的魏东亭,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如果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一定会记得那个在康熙小时候就陪伴在身边,一起跟随帝师学习的小随从吗,他就是魏东亭,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呢?在《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里都有一个小人物。还记得《康熙王朝》里那个从小就呆在玄烨身边的小东亭吗?他是影视剧中玄烨的老师魏承谟的儿子魏东亭。这魏承谟和魏东亭

  • 细数三国时期魏国最为强悍的十员大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曹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其中最能体现它强大之处的就是一个个赫赫有名的文武大臣们,他们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曹魏能够一统天下的根本保障。no.1悍将无敌夏侯惇[字元让]《三国志夏侯惇传》中记载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

  • 东晋的这位名士,可谓是炒作自己的高手,好一个欲擒故纵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仔细一想,在消息传递并不灵通迅速的古时候,一个人的才能要怎样才能传遍天下呢?诸葛亮也是,谢安也是,都运用了非常高明的炒作手法,让自己变得名声大噪。一夜成名的捷径就是炒作自己,现代人在这方面可谓妙招迭出,比如打口水战,比如借助丰乳肥臀,比如偷拍、抄袭、打官司、写传记、曝隐私……而在古代,信息闭塞,传媒

  • 西汉初年国家的富裕程度超出你的想象,钱粮用不完都烂掉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西汉是秦朝之后刘邦建立的政权,经过了长期的休养生息和避战,西汉初年国家积累了巨量的财富,民间百姓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等富裕程度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也成为了汉武帝开疆拓土,不停执行各项命令的坚实基础。汉武帝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

  • 西周的分封制,除了导致了国家分裂,还有什么其他积极的历史作用?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分封制是周朝采用的政治制度,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的管理压力,但是却有着非常不稳定,不利于政权巩固的弊端,这也间接导致了东周列国诸侯纷争的局面。分封制不是西周的独创。分封诸侯在夏代就有,商朝进一步推行,不过商代外服的君长虽有受封,但与商王没有血缘关系,而商王的宗亲多封授在内服区域。西周的分封制

  • 九黎族是一个什么样的部落?探究九黎族的历史传说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我们都知道上古时期的战神蚩尤,他是九黎族的首领,所带领的部族骁勇善战,最终被皇帝炎帝的联军消灭,那么蚩尤死后,这个传说中的九黎族到哪里去了呢?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或说大抵上古之时,江汉之区皆为黎境。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神奇的刀剑,是否如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日本现存的刀剑文化保留传承的非常好,虽然日本的刀剑传承自我国隋唐时期,但却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日本刀具文化也随着大量的电影和动漫作品,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凡只要看过日本文艺作品,就不可能无视作为日本符号的武士道和日本刀。在很多日本的文艺作品中,日本刀一般都是无坚不摧,切子弹,大战高压水刀,

  • 马谡并不是被诸葛亮下令斩首的,历史上马谡真实的死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失街亭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它直接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计划,间接影响了蜀国的运势,因此造成这次失利的主将马谡难辞其咎。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所以有这种印象,其实乃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

  • 揭秘:圆明园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烧毁的?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圆明园所遭遇的劫难一直被认为是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中国与西方的时人记录和学术研究都表明,圆明园焚毁于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入攻入北京城,10月5日,英法联军占领海淀,6日闯进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他们不仅洗劫了圆明园,为了掩人耳目,又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