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北宋时期,帝王婚礼中的礼仪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六礼

北宋时期,帝王婚礼中的礼仪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六礼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733 更新时间:2024/1/24 21:43:00

宋朝帝王婚礼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以北宋宋仁宗时期为背景的宋朝历史剧《清平乐》最近热播,圈粉无数。无论是剧中的陈设、衣着还是语言设计,都彰显了浓郁的北宋文化气息。

随着剧情的发展,宋仁宗废掉元配郭皇后,续娶曹皇后,在曹皇后入宫之前,礼部专门派人到曹家“问名”,由曹皇后的父亲曹玘回答,引起了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好奇。实际上,帝王的婚礼,除了问名,还有多种繁琐的礼仪,本文不谈剧情,来谈谈北宋帝王婚礼中的具体礼仪。

一、婚姻之“礼”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其中,婚姻嫁娶的礼仪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礼仪文化。从西周时期开始,周王朝就规定了男女婚姻中的具体礼仪,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婚姻之礼都有详细规定。《通典》记载:

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朝时期,男女大婚时就已经形成了“六礼”。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

《礼仪·士昏礼》曰:

“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这其实就是六礼“纳采”的开端。

再例如,周文王迎娶太姒的时候:

太姒之家在渭之阳,在渭之涘,文王亲迎于渭。

这里说的是“六礼”中的“亲迎”。可见,“六礼”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周文王时期,而当时尚处于商朝末年,西周还未建立。

到了周朝,特别是东周时期,“六礼”已经是婚姻之礼的常态,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基本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六礼”被继承,此后,无论秦汉、魏晋乃至隋唐,“六礼”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婚礼礼仪的模板,虽然因为时间、地域发生不同的变化,但却大同小异。例如,隋唐时期,有些婚礼会在“六礼”的基础上加上礼乐。

宋朝是文治时代,对于礼仪的讲究,远胜于前朝,因此,宋朝的婚礼,更要遵循“六礼”程序。

二、宋朝“六礼”的具体解释

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命人编纂《开宝通礼》,即:

国朝大率皆循唐……故其间情文说钟,多戾于古。(《宋史·吉礼》)

也就是说,宋朝的礼仪制度大多遵循隋唐五代时期的旧制,以及古代的《仪礼》《礼记》等,婚姻之礼也不例外,也是遵循古礼,即以“六礼”为主。

“六礼”的顺序为何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样呢,有什么讲究呢?在《礼记方氏注》中给出了答案,即:

夫采择自我,而名氏在彼,故首之以纳币,而次之以问名,此资人谋以达之也。谋既达矣,则宜贵鬼谋以决之,故又次之以纳吉焉。人谋鬼谋皆协从矣,然后纳币以征之,请日以期之,故其序如此。

这段话比较长,但他说明了“六礼”的顺序为何是这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婚姻的双方刚开始并不认识,男方到女方家提亲,然后登门相互问姓名,再到占卜生辰八字看看是否适合,再下聘礼,再确定吉日,最后到迎娶。下面,就来具体解释这“六礼”。

(一)纳采

纳采,即婚姻的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若女方家长同意这门婚事,就把生辰八字写到红纸上,交给男方媒人。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礼物——雁。

《白虎通义》中说:

礼曰,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

也就是说,在“六礼”中,五项都需要用到雁,只有纳征不用。

为何要用雁呢?因为古人认为,雁来去有时,是守信之物。当然,在古代,不是谁都能捉到活雁的,在士大夫的婚礼中,一般用雁,但在普通百姓家中,也有用其他事物代替的。

(二)问名

纳采完毕,接下来便是问名环节,即双方要互相知道对方的名字。准确来说,古代男孩的名字并不隐晦,因此,在宋朝,“问名”实际上是男方委托媒人去问女方的名字。但“问名”也有讲究。

《五礼通考》云:

郑康成谓问名有二,一是三月所命之名,一是长时所命名,如伯姬叔姬类,则仍兼字矣。

问名还要问详细,第一要问刚出生三个月时取的乳名,第二要问长大后的名字。实际上,还不止这些,连籍贯、家世都要问清楚。

(三)纳吉

最早的纳吉,是把生辰八字放在宗庙之上,然后占卜,若占卜是吉,这桩婚姻才能成。《礼仪注疏》云:

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

不过,这个环节,到宋朝大多演变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合适,后世仍有延续。

(四)纳征

男方要送聘礼到女方家中,女方收了聘礼,婚姻就定了。《仪礼》规定:

凡嫁子取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纳征重在诚意,并不在聘礼多少,但如果是富贵人家,聘礼的多少也是“诚意”的体现,若是皇帝下聘礼,还要用圭玉,王爷下聘礼,要用璋玉。

(五)请期

订婚之后,接下来就要选择良辰吉日,一般是男方选好日子,然后送到女方家中征询女方意见,若是女方同意,则在那日前来迎亲。若是女方不同意这个日子,男方需要再选日子送去,所以叫“请期”。

随着后世的发展,男方为了方便,有的一次性选了几个日子,让女方从中选取一个最合适的,省去了诸多麻烦。这种从“判断题”到“选择题”发展,已经不是“请期”的本质了。

(六)亲迎

男子为了表现对女方及其家人的尊重,必须亲自来迎亲,迎亲的时候礼节更为繁琐,例如《礼记》中说:

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亲受之于父母。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

根据不同的地域,迎亲的习俗又不同,这里就不具体罗列了。

以上就是“六礼”的具体解释,但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婚礼分为三个部分,即“婚前礼”、“成婚礼”和“婚后礼”,“六礼”只是“婚前礼”,六礼过后,才拜堂成亲。

三、宋朝帝王的“六礼”

《礼记》记载:

昏礼者礼之本也,夫礼始于冠,本于昏。

这里的“昏”同“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婚姻之礼是礼仪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可见婚礼的重要性。婚礼本身就很重要,如果婚礼的主角对于社会也很重要,那这场婚礼就更加引人瞩目了。例如,帝王的婚礼。

上文已经详细解释了婚姻的“六礼”,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其婚礼的形式和意义和一般的婚礼完全不同,所以,宋朝帝王的婚礼,有其特殊之处。

首先需要说明,即使是帝王婚礼,也要遵循“六礼”,举一个例子,《宋大诏令集》中记载了宋哲宗的婚礼:

太皇太后诏曰:“以皇帝纳后,命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两省兴太常礼检古今六礼严格……”

宋哲宗9岁登基,15岁娶孟皇后(元祐皇后),当时严格按照“六礼”来办的。但是,因为皇帝身份的特殊性,“六礼”也有稍许改动,具体变化如下表:

以上指的是帝王“婚前礼”相对传统“六礼”的变化,在皇后入宫之后,还有“同牢”(和皇帝一同吃饭)和“拜谒景灵宫”等礼仪,暂且不论。下面,来解释一下皇帝的“六礼”为何有这种变化。

1.“六礼”的第一项是“纳采”,是男方上门求亲,而皇帝身份高贵,不需要去“求”,所以把“纳采”改为“采择”,意思是“选择”之意。

2.一般的“问名”是男方的媒人到女方家去登门问名,然而,皇帝婚姻,没有媒人,只有礼部的使臣,所以,改“问名”为“奉旨问名”。据《政和五礼新仪·纳皇后仪》记载,皇后的父亲在接受问名时,应该跪着回答:

“臣某之女被预询择,闻命祇惧,既蒙制问,臣某不敢辞!”

可见,平常人家去问名,都是男方低姿态,但皇帝的婚姻是女方跪着回答,女方姿态更低。

3.寻常的“纳吉”,是男方得到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之后,进行占卜,然后欢天喜地地和女方商量后续事宜。皇帝的“纳吉”,不仅要祭告宗庙,还有太史局和司天监(相当于钦天监)的各种程序。最后,礼部的使者要去皇后家中告知皇后的父母这对新人合适,所以,称之为“告吉”。有上门告知的意思。

4.传统的“纳征”,女方是可以拒绝收聘礼,然后拒绝订婚的。但皇帝的使者不能拒绝,所以改为“告成”,顾名思义:告知皇后父母,这件婚事确定了。

5.“请期”一般是男方去征求女方意见,而帝王的婚姻是礼部和司天监选好的日期,因此只需要去告知一下皇后家人。所以改为“告期”

6.“六礼”的最后一项是“亲迎”,但皇帝不能亲自到皇后娘家迎亲,因此改“亲迎”为“命使奉迎”,让使者奉命迎娶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皇帝婚礼不用雁,而用榖圭代替。目的是为了彰显天子和百姓不同。

从以上六项来看,帝王婚姻虽然不同于普通的“六礼”,但却没有超出“六礼”的范畴,只是在“六礼”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以彰显君王的地位和尊荣。

四、总结

《礼记》曰:“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婚礼是最重要的礼仪只有,从古至今一直被高度重视,因此,中国的“六礼”才被延续数千年之久。宋朝帝王的婚礼,虽然不同于传统的“六礼”,但却和“六礼”有密切的关联,足见“六礼”的影响之大。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六礼”文化源远流长,了解“六礼”,对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了解宋朝帝王的婚礼和“六礼”的融合后,对于现代礼仪融合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

进入新时代,个别人认为传统礼仪已经过时,甚至大有抛弃传统礼仪,而选择全盘效仿西方礼仪的趋势。在笔者看来,我们不鼓励墨守成规地延续古代礼仪,但我们要学习和吸纳古代礼仪传承下来的精神。在了解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去融合、去创新,只有这样,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才能展现新的活力,为新时代添彩。

标签: 帝王婚礼宋朝

更多文章

  • 谢朓是南齐的诗人,他为何会被后世敬仰呢?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北朝,谢朓

    谢朓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他才华横溢,颇受后世的敬仰喜爱,到了宋朝时期,还有人想将他的诗句据为己有,可见其才华之高。曹植墓前立有一座石碑,写着“绣虎”两个大字。《世说新语》中称,“曹子建七步成章,世目为绣虎”,意思是说,曹植是一只浑身都是文采的老虎。绣,是指他词藻隽美;虎,是说他才气雄杰。以后,人

  • 嘉靖皇帝在位45年中的分水岭是什么?是壬寅宫变吗?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壬寅宫变,明朝

    壬寅宫变为何成为嘉靖皇帝在位45年中的分水岭?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公元1542年的一个晚上,世宗皇帝正在寝宫中熟睡,这时十六名宫女冲了进来。分工合作准备弄死皇帝,压头、蒙脸、套绳子,一连串动作迅速完成。但皇帝仅仅是昏死过去。一个宫女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跑了出去,叫来了方

  • 清朝灭亡时还有十四万皇家子弟 他们后来去了哪里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皇室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皇室,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朝代的更迭在这片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土地上并不是件新鲜事,无论是强大的汉朝,或是衰弱的南宋,都免不了被后来人所取代。当初“天子守国门”的大明,最终也难

  •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白面小生并只当过一年开封府尹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包拯,北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包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北宋年间,有位家喻户晓的名臣包拯,他也被世人称作“包青天”,也时常称呼他为“包公”。黢黑的面容,额头上有个醒目的月牙。他为官铁面无私,做事刚正不阿。从戏曲舞台,一直延伸到电视荧屏,包青天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由此,包青天

  • 春秋时期的霸主为何没有动周天子 是没有这个必要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秋,周天子

    很多人都不了解春秋霸主和周天子,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为啥春秋五霸都没有触碰周天子?原因是,周天子还有利用价值。自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原来的"赫赫宗周″便因没有了形胜之地而失去了对诸侯的威慑能力。迁都洛阳虽然可以使周王室远离犬戎的威胁,却也使其丧失了大部分地盘,周天子能够实际控制的地盘只相当

  • 在商鞅没有变法之前 秦国为何都流行群殴现象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秦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国群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法律对社会发展尤为重要,可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如果没有它的参与,社会将进入极其混乱的地步。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就有这样的历史,一场私斗引起两万人参加,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按理说,封建社会的管理极其严格,那么

  • 王平:曹操帐下小将,投奔刘备后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平,蜀汉

    三国是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然而除了这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还有一些名气不怎么大的三国人物也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其中蜀汉大将王平就是典型的例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王平是益州巴西郡人,他从小被寄养在姥爷家,

  • 揭秘:说说太史慈背后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代,三国

    曹操能成功,不是因为娶了14个老婆,而是因为文臣武将的辅佐,没有文臣武将的辅佐,娶再多的女人也是枉然!孙策能够成功上位,一统江东,除了父辈留下的基业,张昭、周瑜、黄盖、韩当等名将功不可没,而太史慈是孙策成功路上不得不提的一个大将。两人神亭大战,斗过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太史慈的人品武艺给孙策留下深刻印象

  • 越王勾践剑是作战用的还是只用来装饰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随着他的主人越王勾践名声大噪,也因为它出土时候历经千年而依旧寒光闪闪而让人称奇,那么这究竟是一把实战使用的剑还是收藏品呢?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越王勾践剑。这一把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此剑沉默不语,仿佛埋藏几千年的心事。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我们都知

  • 春秋战国时期有多少位名将?分别是哪些人?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名将,春秋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春秋战国名将的故事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名将其实更多体现于谋略方面,虽然如今来看这些人的谋略其实也很简单,但由于早期战争受“礼制”影响较大的原因,这些人的战法在当时已经是极大的创新。1、曹刿,长勺之战。曹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