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战争中,士兵吃的都是什么食物呢?

古代战争中,士兵吃的都是什么食物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98 更新时间:2023/12/18 2:40:53

现代战争中,军队的后勤可以说是非现代化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可见古代军队对后勤的重视,那么在漫长的战争史中,我国古代士兵吃的都是什么?

其实古代军队没有条件去挑食,只要能吃的东西就行。特别是远征时,实在不行杀马凑合吃,两军交战双方必互有损伤,有些军队就是靠“以战养战”,特别是古代蒙古军队,就是这种典型。

说到蒙古军队,就要提一下古代军队黑暗的一面。其实古代军队的食物远不是我们所想像的普通食物,那些化不高的古代武夫,什么都可以吃,如果战胜了敌人,没有了粮食就掠夺,甚至会吃敌人的尸体。

否则,以古代时期那薄弱的补给线,根本就无法支撑起一支数十万人的军队远征时所需的口粮。所以古代军队打仗,平民百姓都会躲之不及,将其称为“兵灾”。

在我国古代,其实军队还是算是比较有军纪的。吃饭这一环也是治军的一部分,那时带兵打仗一出战就是万八千的。粮官等安营扎寨完了就开始准备起火做饭,一堆人摘菜,一堆人洗菜,一堆人做菜,一堆人再排队领饭,很多情况应该是轮流吃饭。

纵观我国历史,商周三朝是中国军史的正式开端,当时的军队组成人员只是国家内的成年男子奴隶,战时上前线打仗,战后务农或是打猎。所以,这个时期的军队口粮一般来自田猎和采集。而烹饪方式则是用鼎,把粟、小米、野菜、肉放在一起加上盐煮成糊糊的样子,然后食用。至于现代影视剧里那些夏商时代就出现的炒菜、米饭、馒头,纯粹就是胡扯!

到了春秋战国,已经有专门的军队出现,不过也并不是职业化军队,而是战时打仗,战后牧耕的农民。这个时候文明的中心在北方,华夏子民吃的自然也是以小米、粟、高粱等五谷杂粮以及一些驯化后的蔬菜。偶尔可以吃到自己养的狗、羊等肉类食物,那时猪其实并不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战斗力很高,往往也是左右战争的核心力量,比如魏国的魏武卒。这时候军队吃的东西和老百姓一样,没大的区别。做饭用的器具也是鼎,烹饪方式也是像以前一样,把粮食、蔬菜、盐放在一起乱炖,做成糊糊。秦汉时期,其实秦和西汉早期军队吃的东西和战国时代比较接近。当时的普通百姓吃的主要是以小麦、粟、稻做成的米饭,和今天的有些不同,外加食盐、蔬菜、肉蛋。普通人一天可以吃两顿,贵族吃三顿,皇帝吃四顿。

军队里的士兵也算是普通人,所以军队里一般也是吃两顿。汉朝时的烹饪方法和前朝没什么区别,也喜欢将粮食、蔬菜、盐混在一起熬成稠粥。其实吧,在以前,华夏族和汉族都是这样吃饭的。但汉朝军队相比以前又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就是干粮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当时的干粮是将食物煮熟,晒干做成的。在需要食用时,用开水泡好即可,这很像现在的泡方便面。另外,汉朝出现了豆腐,汉末的三国时期,在四川出现了馒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年代,同时也是民族融合最集中的时代。当时北方胡人在入侵中原时,也将他们的生活习俗带到了中原,例如烧烤、穿胡服等等,也出现在了军队中。当时的军队组成人员其实还是主要由汉人组成,而汉族还是比较喜欢吃五谷杂粮。但在南方的各个朝代,因为比较靠南,于是也将水稻开发成了百姓的主要粮食,军队也随之食用水稻。

到了唐朝,因为国家的统治范围很广,北到北海,南至交趾,西到帕米尔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在这么广的范围内,必须进行大规模驻兵。而古代运输困难,为避免浪费,国家推出诸多政策。例如隋朝规定,盗边粮1升以上,斩首,籍没其家。士兵遗弃米粟者斩首。军队需要在可能的战场和行军路线设立补给仓库。可长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经常担心过期损坏,经常更新。

在宋朝,士兵的口粮和唐时代变化其实不多,首先就是要求有漫长的保质期,这也是其军粮所最看重的方面,至于口感,依旧是古代军队所最不重视的。当时大宋禁军士兵月粮才为2.5石,厢军2石,到后期禁军才8,9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直到南宋末期开始经常拖欠军粮。随着口粮不断减少,宋军战斗力也相应呈现出一路下降的趋势。

明朝时代,军队口粮才有了一些变化,干粮得到了大规模运用。明军发明了穿孔烧饼,每人可以背一串饼,行军作战。大饼泡饭和茶水成为宋明军队主食,一般来说大饼馒头这种食品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

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军用干粮叫做“锅盔饼”。

烧饼到了明朝得到更新发展,明军为可以在山区林地,长途追击敌人。将圆饼,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这就是明朝的“压缩饼干”。

古代军队也是由人组成的,只要是人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虽然说古代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由于粮食产量低下,所以要养活一个人不容易。当时的生产力甚至很难满足农民基本需求,更不用说养活庞大的军队了。但即使如此,朝廷往往仍会优先保证军粮的供应,即使发生了民间饥荒,也会“以大局为重”。因此,古代的军队一般都不会断粮,就是“口感”太差。因此许多无业的青壮年,为了活路,往往也会选择去军营从军。

标签: 战国士兵

更多文章

  • 曹操口中的“唯有杜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三国,曹操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词。很多人不理解曹操所说的“杜康”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杜康被称为酒圣,因为传说杜康是酿酒的鼻祖人物。《说文解字》有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此后杜康也有代指酒的意思。所以曹操在这里提到“杜康”实际上说的是酒,想要排解忧愁,唯

  •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转折点是哪一件事呢?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春秋,齐桓公

    春秋与战国有好几种划分依据,今天我从这两个时代的战争层面略做分析,不足之处,请各位补充。春秋时,大国间确实是争霸战争为主,但灭国战也是同时存在的,到了战国时代没人在乎虚的霸主名声,转而获取实际利益为主,继续灭国战争。打个比方,春秋战国上演的都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只不过春秋时代小鱼比较多,到了战国时代

  • 燕云十八骑威名赫赫,为何会被遣散呢?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隋朝,罗艺

    古代的英雄豪杰有很多,他们有很多的沙场万人敌。如吕布,张飞等人。每一个都是骁勇善战。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十八个人,十八匹马,神出鬼没。一旦现身就让敌人闻风丧胆。这支队伍就是燕云十八骑。大家听说燕云十八骑这个名字还是从隋唐演义中知道的。燕云十八骑是靖边侯罗艺手下最神秘的一直队伍,他们只听命于罗艺一人。

  • 秦军的实力如何之强,为何巨鹿之战会输呢?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秦朝,巨鹿之战

    当时秦国的主力都在南疆、长城一带保国安民、以及分布一些重要地方驻守。因此,在巨鹿之战中,只能用那些临时组起来的军队来应战。如果当时不受赵高的制约,只要把蒙恬的长城军团给调回来、以及地方正规军出一部分来围剿、御敌。其结果就不会是这样。巨鹿之败在于权臣和皇帝的无能,并不是秦军没有战斗力。诸位你们可以试想

  • 汉朝为什么分东汉和西汉 东汉又是怎么灭亡的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西汉

    还不知道:强大的汉朝为什么分成西汉和东汉?东汉又是怎么灭亡的?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上一期中,我们知道在公元8年,王莽成为皇帝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公元23年,皇军入侵长安,王莽被杀,新王朝灭亡,刘玄在御林军的支持下成为华夏之主。然而,仅仅两年后,在红眉军和刘秀

  • 武庙十哲指的是哪些人?为什么都是唐朝之前的人物?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庙十哲,唐朝

    武庙十哲,是指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姜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这十个人。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

  • 在朱元璋的坟墓里,都有哪些奇怪的陪葬品呢?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明朝,朱元璋

    朱元璋他建立大明王朝,改变了许多的历史,后来在他驾崩之后,他被葬于生前选的风水宝地孝陵内。朱元璋生前光芒万丈,他的目的也是,举全国之力所建造,有无数的人都在关心她死后,在梦里有哪些陪葬品?但是,肖玲并未打开,又没有任何记载,只能从他的一生中进行推测。1.血衣俗话说得好,自古薄情帝王家,但是,朱元璋却

  • 历史上刘全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有多富呢?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刘全

    一提到刘全,很多人便会想到那个搞笑又笨笨的形象,然而历史上和珅的二十大罪中就有一条和刘全有关,那么历史上刘全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刘全到底有多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的刘全。历史上刘全的年龄要比和珅大许多,和珅的父亲常宝去世以后一直照顾和珅及和琳。在和珅最潦倒的时候刘全也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一直做着一

  • 明朝快灭亡的时候有几万个王,怎么安排他们的封号?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藩王

    众所周知中国汉字中,常用字不过几千。那么明朝快灭亡的时候有几万个王,怎么安排他们的封号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据统计,在明朝万历时,藩王宗室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5万人。以后更是有增无减,到明朝灭亡时,有爵号的(包括王爵,也包括其他爵位)的已经几万人了。这些宗室都不自食

  • 秦国崛起归功于“商鞅变法” 商鞅为什么还被车裂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秦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商鞅最后受车裂之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秦国的崛起归功于“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将自己的法家思想贯彻到了治国之道上,让秦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商鞅是秦国的大功臣,但为什么最终他却落得车裂的下场呢?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