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三朝元老的飞将军李广为何终身没能封侯?

三朝元老的飞将军李广为何终身没能封侯?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253 更新时间:2024/1/8 18:29:42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李广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慨叹西汉历经文、景和汉武三帝的冯唐和李广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的悲叹!李广是西汉名将,骁勇善战,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唐代诗人王昌龄就曾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赞美诗句。然而,李广是一个悲剧名将,他的悲剧在于尽管名声在外,但名声在他之下的堂弟李蔡和原来官职不如他的部下很多人都封侯将相,而他却终身不得封侯,甚至最后被迫自杀明志,而“李广难封”问题也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那么,威震匈奴,三朝元老的飞将军李广果真难封侯吗?如果你是文景或汉武三帝其中之一,你会封李广为侯吗?

关于“李广难封”的缘起,最初是从汉文帝的赞美开始的。《史记》记载,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此时的李广堂弟李蔡也为郎官,都担任武骑常侍。李广曾有一次随从文帝出行,因善于冲锋陷阵、突破险阻和格杀猛兽而受到文帝赞叹:“惜呼,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景帝时,李广先后担任过陇西都尉、骑郎将、骁骑都尉、上谷太守,后又连续做过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和云中太守,都因为与匈奴作战勇猛而名闻天下。到汉武帝时,为朝臣推举,李广就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卫尉(九卿之一,汉皇帝住未央宫,故该职实为皇帝禁卫军司令),后又担任骁骑将军出兵追击匈奴,因损失兵马将吏颇多及被匈奴俘虏被治罪贬为平民,几经波折,又为汉庭起用,任过右北平太守、郎中令(中央九卿之一)、后将军等职。

李广为将勇猛,爱护士卒,统兵作战时与士兵同吃同住,受到的赏赐也分给部下,有责任也一力承当,且他担任汉庭2000石高官达40多年,但家中并无余财。然而,当初李广堂弟李蔡与其起步相同,但是到了景帝时已经是官至2000石级官员,而武帝时已经是代国丞相,还于武帝元朔五年在轻车将军任上因北击匈奴有战功而被封为乐安侯,到元狩二年代替公孙弘做了汉庭丞相,而李广的老部下军吏乃至一些士卒后来也都得到了封侯。与此相比,李广一生官介从未高过卿一级,而自己堂弟却达到宰相,位列三公,故引起了李广对自己终身不得封侯的不解,曾哀叹自问“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

当时的方士王朔认为李广不封侯的原因是“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不遇时”是文帝哀叹李广难封侯的原因;“杀已降”则是方士王朔的说词,认为是其政治生涯最大污点,从而不得封侯;而武帝时又以李广“数奇”而不得立战功“大将军亦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而未能封侯,最终落得自杀明志。

纵观李广一生,骁勇善战,威震匈奴,名声在外,历文、景和汉武三朝,朝廷内外赞誉颇多,公孙昆邪还向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而汉代之后多有为李广终生不得封侯而哀叹者,同情李广的司马迁甚至单独为李广这个终生既未封侯,俸禄也只有2000石的将军立传,并排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之前,实为罕见!而李广难封之原因,宋人何去非认为是因其治军不严;明人董份认为李广杀羌降卒及杀霸陵尉是其难封的原因;清王夫之则认为是因无功不能封侯。大伙儿认为,李广为何不能封侯?李广是否应该被封侯?如果你是文景或者汉武三帝之一,你是否会封侯于李广?

纵横国史认为,单看战绩表现和以下几项事迹,李广“飞将军”之称号可能难相符,且其才气可能也并非公孙昆邪所言“天下无双”!故李广实难封侯。

当然,纵横国史首先是承认李广勇猛的,若单论功夫和武力值,李广应为一等一的高手,李广打虎射石的千古美谈不是随便就能传下来的,而他一手善射功夫既是家传,更是其立足根本,其神射之技更是让本就善于骑射的匈奴人胆寒,不然匈奴人也不会在他镇守边郡上数年不敢发兵,还送他“飞将军”称号。

然而,勇猛是一回事,善战而有成绩又是一回事。如果看战争实绩,“飞将军”李广可能是名不相符的,他是一位猛将,却不是一位将帅之才,因为他是一位常败将军。纵观李广一生,大规模对战匈奴的战争中有五次,李广无一例外地败了。

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汉庭谋划马邑诱击战,出动了30万兵力,分五路埋伏于马邑旁山谷,以诱击匈奴单于于马邑城而杀之,当时李广为骁骑将军,和王恢李息等将领的任务是从代郡击匈奴辎重车。结果是单于发现汉庭计谋而全身而退,汉军追击不及而罢,王、李二将也没有截击辎重车,劳师靡费而无功,汉武帝认为王、李等人若截击匈奴辎重应可“慰士大夫之心”,因而动怒,下狱王恢。李广和李息实难逃责任。

第二次是元光五年(前130)卫青、李广等五人各领兵五万出击匈奴。其中车骑将军卫青兵出上谷,不但直捣匈奴老巢龙城,还带了700个匈奴脑袋回来,一时之间名声大噪。而其他三将亦各有战绩,骑将军公孙敖兵出代地,轻车将军公孙贺兵出云中,唯独卫尉骁骑将军出兵雁门而被匈奴打成光杆司令,还被匈奴生擒,虽逃脱匈奴魔掌,回汉庭却被判斩刑,幸好他以财物赎罪而被贬为平民,捡回一条命。

第三次是元朔六年(前123)李广为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率10余万骑北击匈奴,结果诸将皆有功,唯独李广军队毫无战绩:“诸将多中首虏律,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第四次是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出右北平击匈奴,李广自带的4000人马先行,张骞的万骑在后,异道而行,可能是贪功冒进还是别的原因,结果李广所率数千人行数百里而被匈奴左贤王包围,虽然李广“杀匈奴兵3000余”,但是自己却“尽亡其军4000人”。直到张骞赶到,匈奴兵才解围而去。古人常说势力相当的军队开战,硬碰硬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李广是杀敌三千,自损四千,又一次成为光杆司令,实在不是良将帅才所为。

第五次是元狩四年李广好不容易求得武帝同意其再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北击匈奴,本为前将军,奈何被卫青调为右将军(有记载说是大将军卫青私下受武帝指令而做的战略部署导致李广无功甚至被迫自杀“大将军亦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与赵食其合兵出东道,结果李、赵军无向导,迷失道路,未按预定日期赶到,违反了军纪,弄得自杀身死。

战绩不行,是与他的将帅之才有关的。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多次战争中,尤其是卫青七次北击匈奴的战争中,斩杀匈奴首级数以万计,收取了河套地区以南区域,一封再封,而一起跟随卫青参战的裨将及校尉如公孙贺、李息、公孙敖、李沮、李蔡、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鸯、赵食其、曹襄、韩说等人,得以封侯者9人,这些人不少打过胜仗,但没有谁当过俘虏,也没有一个当过光杆司令,只有李广一人例外。这说明李广虽勇猛,却真的不是一个运筹帷幄、谋定而动的将帅之才,战绩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当然,翻开史册,我们发现,李广也的确不是一个良将帅才。他在任上郡太守时与匈奴发生战争,作为太守的他竟轻率百余骑去追赶三个匈奴的射雕手,且不顾身后统率的万余兵马,致大军群龙无首,结果自己追击数十里而陷入困境,直到第二天才侥幸逃脱。前文提到的第四次大征匈奴也是一样,轻率数千人追击匈奴深入腹地而致自己成为光杆司令而遭败绩,单兵作战可以认为李广确实勇猛,但排兵布阵,从大局出发,统筹全局指挥作战,想必不是飞将军李广长项。

其实史书上还记载李广的治军散漫:“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同时李广的德行也有缺陷(尽管史书记载他爱护士兵,与士卒同吃同睡),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如被罢官后的李广有次去吃酒,喝醉了路过霸陵驿,被喝醉了的霸陵尉呵斥并强留霸陵驿站住宿一晚,结果李广重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后就要求霸陵尉同去,并把一到军中的霸陵尉杀了(按照戍卫制度,该尉本为执行职责,只是态度不是很好罢了,职责所在,并无过错)。晚年方士王朔问李广一生有什么后悔的事否,结果他自己说悔恨当年在边境诱杀已经投降的羌兵800多人。诸如此类记载,均说明飞将军李广恐怕是一个有匹夫之勇,而实无将帅之才的猛将罢了,同时心胸和性格皆有缺陷的人(史载他不善言辞)。

纵观上述,纵横国史认为李广难封,实在是有自身原因的,既不是文帝 “不遇时”

之叹(因为文、景和汉武其实应该都给过他机会,担任2000石高级官吏乃至到中央做卫尉(卫尉并非一般人能做,相当于皇帝把命交给你守护),别击匈奴等事),也非武帝之“数奇”,从将帅战绩这个角度看,飞将军李广是自己指标未达,硬条件上不去,自己也只是个猛将而非良将帅才。

作为威震匈奴,三朝元老,人送“飞将军”的李广为何终身不得封侯?各位小伙伴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欢迎留言,一起唠嗑。

标签: 李广汉朝

更多文章

  • 盘点太平天国五大降将,他们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太平天国,清朝

    大家好,我是趣历史小编,说起太平天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1851年1月,屡次科考失败的洪秀全决定干一番事业,他与杨秀清等人一起发动了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不是一般人,他所建立的天国也不是一般的封建王朝,其立国理论基础不是儒家思想或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拜上帝教。按照拜上帝教教义,全天

  • 明朝的海盗集团首领,揭秘陈祖义的生平经历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祖义,明朝

    大家好,我是趣历史小编,说起陈祖义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明朝洪武年间,祖籍广东潮州的陈祖义因犯法而举家迁居南洋,后纠集亡命之徒,盘踞马六甲十余载,以劫掠海船为生,势力强大的时候,其麾下海盗达到万余人,战船近百艘。《瀛涯胜览》记载:明太祖曾下诏,悬赏白银五十万两抓捕陈祖义,却未能如愿。因陈祖义海

  • 只听说过美人计,历史上李牧用过美马计你知道吗?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牧,战国

    大家好,我是趣历史小编,说起李牧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三十六计》中提到美人计:“惟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夫差,乃可转败为胜。”施用美人计可消磨敌人的斗志,摧毁敌人的身体,增加敌人部属的怨恨,如越王勾践利用西施,取悦吴王夫差,最终反败为胜。战国名将李牧

  • “三寸金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古代女子为何要缠足?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缠足,宋朝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三寸金莲”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首诗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著,描叙了歌妓的小脚的痛苦与慰藉。在古代,女子以小脚为美,“三寸金莲”就是用来形容女子小

  • 刘备去东吴娶亲的时候,为什么要带上赵云?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备,三国

    在历史长河中,刘备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它不仅高度还原了原著的大多数剧情,对于一些细节的描绘做的也是非常的到位。在剧中可以说是每一段情节都很精彩,更是有很多扣人心弦而又非常有趣的剧情,比如刘备前去东吴娶亲一出,当时刘备只

  • 古代阴山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 中原王朝为何会重兵把手这个地方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阴山

    对古代阴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阴山,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呈东西走向,绵延长达1200公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阴山由狼山、乌拉山、大青山、辉腾梁、凉城山、大马群山等组成,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00多米,地形特点为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

  • 康熙尸骨未寒之时,雍正为何要在这时将赵昌满门抄斩?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雍正,清朝,赵昌

    大家好,说起雍正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因病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诏让四阿哥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第二天,雍正皇帝刚刚即位,就下令将服侍了康熙多年的太监赵显立刻处死,并且株连九族,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皇帝明明还尸骨未寒,雍正皇帝为什么非要在这个特殊时期将赵昌处死,并且是

  • 古代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的旗子 古人的智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代,打仗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打仗举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明明举旗会占据人手,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还会举那么多旗帜?古代的历史趋势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伴随这“分”,是紧接而来的是战争。而对于古代战争而言,人手是一个决定胜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可是又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我看到电视剧

  • 为什么说扁鹊可以起死回生?他是如何将虢国太子抢救回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扁鹊,战国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扁鹊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有个叫秦越人的医生,他一生救过无数濒临死亡的人,因此大家都尊称他为神医扁鹊。有一次扁鹊游医到了虢国。一天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徒弟经过虢国王宫。听人说太子在今天

  • 司马越为何能终结“八王之乱?他又为何会堕落为司马家族的罪人?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越,八王之乱,西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西晋五十年,有一半时间在战乱中,其中司马家族内部厮杀了整整十六年,剩下九年被胡人追杀。可以说,正是司马家族内的“八王之乱”,亲手葬送了祖宗“偷来”的江山,还把北方汉民,推进了几百年不休的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