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历史上吕家被清算,为何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

历史上吕家被清算,为何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042 更新时间:2024/1/29 17:19:5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吕雉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也是籍此地位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她为人们所熟知的诛戮功臣、虐杀戚夫人、屠戮刘邦子孙、封王吕氏族人,似乎坏事做尽,以致死后遭到清算,家族尽灭,世人称快。

武则天作为唐高宗皇后时就参与国政,随后又在唐中宗、唐睿宗时,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690年更是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女皇帝。她的进阶之路,每一步都由鲜血铺就,后宫杀王妃、前朝杀大臣、宗室杀子女,武皇以血腥开路,与自己有血亲就被杀死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大臣更是难以统计。但武则天失去政权后

,唐中宗李显却依旧重用武氏,其宗族并未受到打击。

吕家被清算、武家却没事,其中的原因何在?

一、领头人的主张是决定性因素

01、

吕后临死前,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梁王吕产统领南军。并且告诫他们,高帝平定天下后,曾与大臣们订下盟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现在你们都被封王了,大臣们心中不平,恐会兵变,我死后,你们一定牢牢把住兵权,不要被别人所钳制。

吕后有先见之明,但她的做法也使得吕家与政敌们的矛盾成为生死之争,无法调和。

诸吕把持着朝政,占据着朝廷的重要位置。朝臣与皇室合作试图夺回政权,周勃是行动的领头人及决策者。

双方斗争激化后,周勃强夺北军,吕禄放弃兵权。朱虚侯又趁吕产不备,将其追杀。至此,吕氏丧失了兵权,周勃发出了灭族令,只要吕后族人,无论男女老幼,杀无赦。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02、

武则天做皇帝后期,立李显为太子。她的年岁已大,逐渐不理朝政,转而享受生活。很明显,百年之后,政权将归李唐,因此,李姓皇室、朝臣与武氏的矛盾已经大大缓和。

旧的矛盾缓和,新的矛盾又产生、激化,武则天暮年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二张为耳目,控制朝政。二张的野心日渐膨胀,陷害宰相、结怨大臣,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因与丈夫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润一起议论二张,三人均被处死。三人中两人是李唐后裔,一人是武氏族人,可见两族有着共同的敌人。

704年,武则天在迎仙宫养病,除了张氏兄弟隔绝了与其他人的交往。朝中大臣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为首,联合宗室,发动了神龙政变。

政变的总指挥是张柬之,率领羽林军冲入玄武门,在迎仙宫杀张易之、张昌宗。此时的张柬之如同汉朝的周勃,对他人的生死有着决定权。

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对敬晖说:"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敬晖屡次向张柬之建议除灭武氏,都被拒绝。薛季昶曾感叹道:"我不知道日后会死在什么地方了。"

张柬之认为:"杀武氏的任务应该留给皇帝,皇上新登基,正好杀武家子弟立威。"但没想到唐中宗与武家是一伙的,五位大臣先被封王,随后被贬,受迫害而死。

二、矛盾的剧烈程度不同

01、

吕太后生前,试图采取刘、吕联姻的方式,共享富贵。但并不成功,她的强势助长了吕家女儿的跋扈,夫妻常常反目。为此,刘邦的儿子刘友被饿死、刘恢自杀。加上被杀的刘如意,刘氏与吕氏已是貌合神离。

吕后称制的时间也就8年,朝中之臣大部分仍是刘邦旧臣,他们只是忌惮吕后,而选择了隐忍。

继任的汉文帝与吕氏没有血缘关系。

02、

武则天同样试图通过联姻巩固武、李两家的关系。因为在位的时间长,联姻的范围深入到了孙辈,从而使双方的血缘关系错综复杂。

神龙政变后的继任者,唐中宗,长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性格懦弱。虽然武则天退位了,但作为儿子,也无法对母族下手,况且,他认为能够威胁其皇位的不再是武氏,更可能是其他的李姓亲属。

因此,唐中宗选择拉拢武氏以为自己的助力。中宗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三思更是受到了唐中宗的重用。

皇帝不认可,武氏一族自然是平安无事。直到唐睿宗李旦时才追究武氏的责任:

"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资治通鉴》

结语:

吕后、武则天两位女主统治时期,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她们的血腥只是限制在统治阶层的小范围内。

两位族人的不同际遇,主要原因是当时决策者的不同思想所致。周勃要除恶务尽,以防吕氏东山再起、伺机报复,因此,吕氏灭族。而张柬之想的是留给皇帝立威,却不曾料到皇帝根本不想杀武氏,反而要结好、拉拢武氏。

标签: 吕雉汉朝

更多文章

  • 后金在辽东都做了什么事情 所谓的杀穷鬼杀富户是真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辽东,后金

    很多人都不了解后金在辽东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后金天命七年广宁之役后,明金之间开始进入对峙状态。后金内部政局也比较乱,努尔哈赤为了稳定内部而疲于奔命,局面每况愈下,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多疑好杀的努尔哈赤开启了一段对辽东汉民的血腥统治。努尔哈赤称汗之后,一直以赫图阿拉为统治中心,到了天

  • 岳飞死后被平反 他的后人为什么还有其他姓氏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岳飞,后人

    对岳飞后人不姓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湖北转运司立庙牒》中如此评价岳飞:“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作为南宋最杰出的统帅,即便已经逝去了千年,岳飞也仍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大英雄。当年他他率领的“岳家军”不仅将敌人打的节节败退,并且还

  • 韩林儿的死因是什么 韩林儿的死和朱元璋有没有联系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林儿,朱元璋

    很多人都不了解韩林儿之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元朝末年,天灾不断,赋税沉重,刘福通等人以韩山童是宋徽宗八世玄孙为由,组织农民起义。然而在起义的过程中,消息不幸走漏,韩山童被杀,刘福通只好带着韩山童之子韩林儿逃跑,继续组织起义军。刘福通拥立小小年纪的韩林儿为小明王,四处招揽兵马反抗元朝

  • 古代造反最多的省份 每到王朝末尾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造反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造反省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可以说,新王朝的基石就是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活下来的人,如果造反起义成功了,则必然有所收获,而死去的人,只能长眠地下,埋没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之中。在我国古代,根据历史资料统计,有一个省份造反次数最多,那就是四川省,每到王

  • 明朝建立之初 江南士族为什么不支持朱元璋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江南士族

    还不知道:江南士族反对朱元璋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宋朝末年崖山海战失败之后,汉人政权沦陷,蒙古铁骑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政权大一统的国家“元朝”。可是元朝政权存在不过百年时间,便被朱元璋推翻,重新建立了汉人政权。随着明朝刚刚建立,出现了一个令

  • 曹操为什么会对寡妇如此喜欢 难怪说曹操是一代枭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操,寡妇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喜寡妇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三国演义》这一本著作的情节是非常精彩的,这一本书讲的时期就是我们古代历史的三国时期,在这一个时期的时候,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状态,这三个国家分别是魏、蜀、吴,魏国的国君就是曹操,蜀国的国君是刘备,吴国的国君则是孙权,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是

  • 历史上的宋徽宗到底是什么样的 和水浒传的形象有什么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宋,宋徽宗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北宋宋徽宗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中国古代,历来都受到史学研究关注的人物无疑就是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否有作为决定了这一个朝代的兴衰。宋徽宗北宋末年的皇帝,自然会被人们扣上“昏君”的帽子,在小说《水浒传》中,宋徽宗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庸君,作者也

  • 汉初时期的和平是和亲换来的吗 强大的武力才是和平的关键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和亲

    你真的了解汉初和平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经历过秦末农民起义建立的西汉王朝,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国内民生凋敝,国力弱小。而北方游牧民族趁着农耕文明内战不休,趁机崛起。从刘邦建立汉朝后,匈奴就不断南下侵略中原王朝。为对抗匈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白登之战,汉朝提出和亲公元201年,刘邦带

  • 聪明的和珅为何不提前为自己找好后路,和珅最后三年做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和珅,嘉庆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和珅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嘉庆一上台,就把和珅给杀掉了。说起来,如果和珅不知道嘉庆要当皇帝,没办法提早也嘉庆搞关系倒也罢了。可是,从乾隆把皇位让给嘉庆,到乾隆去世,前后有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里,嘉庆就一直在皇位上坐着。如此漫长的三年时光,和珅

  • 石达开失败真的是因为大渡河吗 其实还有两个问题没有处理好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石达开,太平天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石达开失败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一位知名将领,在1856年以前,他打过很多胜仗,但在1857年以后,在指挥军事方面则失误较,多。1857年5月底,石达开离开天京。他带走多少人马呢?有人说有二十万;有人说有六、七万。六、七万应该没说多说。这是太平军的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