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竟然都死于雾霾?

揭秘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竟然都死于雾霾?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674 更新时间:2024/1/7 19:54:05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谭健锹出了本书,指出康熙乾隆等多位清帝都可能死于雾霾。笔者虽然不太懂中医,不过也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

明清时期的空气确实不怎么样,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与当时城市化发展以及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不无关系。加上古代华北地区大多选择烧炭取暖,加重了当时空气环境的污染。但使用煤炭取暖并非始于明清时期。考古发现,最早用煤炭作为燃料的遗址,是在1988年发掘的位于位于陕西神木县敖包梁段秦长城,城垣夯层中夹杂有煤炭灰和未烧完的煤渣,修筑时间为秦昭在位期间,约当公元前295-前251年,也就是说我国明确可考察的煤炭使用时间至少有2200年。宋代时,煤炭开始大规模地被使用,以都城开封为最盛。如果仅仅是烧炭一个途径就能造成空气污染的话,估计宋朝的诸位皇帝基本都死于雾霾了。

当时,煤炭的使用对于生态环境还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因为煤炭用量增大势必会影响使用薪柴的数量,也减轻了植被的压力。据记载,明末皇宫中每年要消耗木柴约2600万余斤,红螺炭约1200万余斤;这一数字到了清初,宫中用薪柴量减少为每年木柴约800万斤,红箩炭约100万斤。(《石渠余记》卷一清·王庆云)皇宫中尚且如此,下层百姓对于木柴的需求就更多地被煤炭取代了,清朝前期使用煤炭的量在10万吨左右,这些煤炭却可以抵80万吨的薪柴数量。

当然光凭借煤炭不能完全缓解森林覆盖率低下的现实,并且煤炭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比如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以及采煤过程中影响地下水位从而影响了河流水源。对于燃烧后的煤渣古人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堆着,久而久之对城市的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但是,这些污染是否能影响长居深宫中的皇帝呢?

要知道,不管是康熙还是乾隆并不是每天都住在紫禁城里的,他们会时常去皇家园林或者是避暑山庄里消遣与办公。特别是乾隆,对于园林和享乐的追求是空前的,他又怎么会让自己在一个污染的环境下生活呢?

北京地处冀北,春秋多风沙而夏季干燥炎热。相对而言,北京西北郊地理条件就优越了许多,气候也相对清凉。特别是玉泉山附近的泉水丰沛,一直是京城重要的水源地。清代帝王严禁在此处从事农业活动,只作为园林开发。清代发展到中期城市人口密集,用水比较紧缺,但西北郊一代水源仍然相对充沛。可惜的是,北京这边受到气候的限制,加之水田面积的一再扩大,西郊水系的治理问题已经摆到了乾隆皇帝的面前。基于这些问题,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万寿山清漪园大规模进行开发建设,这项工程对北京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非常重大。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十三日,乾隆下诏改西湖为昆明湖,进一步开展了扩建工程。经过整治后,昆明湖的蓄水能力大大提高,不仅保障了西北郊农业生产,也通过调整运河水量、控制水速等手段保证了漕运的发展。最关键的是,降低流速使上游积攒的泥沙充分沉淀,保证“清流”的作用。

昆明湖拓宽后,仍然延续西湖当年的风貌,于湖水沿岸增值柳树,湖中大面积种植荷花。此外,结合当地江南水乡般的自然风貌,昆明湖中多以菰、蒲之类的水生植物,湖边还开辟了大片的农田,突出了田园生态的景观效果。加上覆草植卉、泉石交错,万寿山的绿化彻底改变了昆明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将清漪园与西郊皇家园林连成了北京城的绿化带,从宏观上影响和改善了北京的城市生态系统。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为了生态环境是花了力气的,即便是北京城内的污染严重,他也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自己有一个可以享受清新空气与养生的园林,单单一个清漪园就花费了这么多心思,更不要提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了。

当然,皇帝也是人,也得呼吸,不能说到了园子里才呼吸回到紫禁城就不呼吸了。在有雾霾但是皇帝本人又不在园子里的日子中,皇帝必不可少会吸到霾,但是此“霾”是否等同于今天我们吸的雾霾呢?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关于霾最早的解释,在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从雨,狸声。”也就是说,霾最初的含义是跟“雨”有关的。作为一种天气现象,“霾”在《尔雅·释天》中被描述为“风而雨土为霾。”此时的霾跟空气污染的关系不大,有时“霾”甚至可以作为“埋”的通假字来使用,引申为埋没。作为一种极端天气,《晋书·天文志中》中对“霾”进行了比较具体、详尽的描写:“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我们现在理解上的沙尘暴在古代也是“霾”的一种解释。此后的一些正史记录中基本上都有关于“霾”这种特殊天气的详细记载。

在大多数的历史记载中,“霾”多指空气中悬浮大量的尘沙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新唐书·五行志二》中记载唐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宋史·五行志五》记载宋淳熙五年“四月丁丑,尘霾昼晦,日无光,雨土”;《明武宗实录》卷22记载明正德二年“癸酉申刻,大风起,黄尘四塞,随雨土霾。”这些记载无不证明,“霾”在古代记载中与尘土风雨关系密切。

除了尘土还有水汽雾形成的“霾”,这种跟今日我们所见到的雾霾就有几分相似了。古代很多诗人对雾霾都有详细的描述,如唐代王镕在《哭赵州和尚二首》中说到“碧落雾霾松岭月”;明代蒋山卿在《送林以乘赴任江西佥宪》讲到“氛雾昏霾久”。但是这种天气现象,可以理解为在降雨过程中弥漫的水汽雾与霾的混合体。由于古代的认知限制,区别雾和霾很难实现,因此有时容易将“霾”与“雾”弄混。

虽然尘土对人体并无益处,但是相对于今天雾霾的成分来说,危害显然小了许多。今天的雾霾有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气成分,或者其他复杂的原因,与古代的雾霾差别肯定是巨大的。

很多人觉得,古代人的医疗技术不发达,很有可能康熙、乾隆的抵抗力低下所以健康情况容易被空气污染影响。这种想法放在普通百姓身上还勉强能接受,放在以天下养的皇帝身上,是不是太可笑了?

对于康熙的死因众说纷纭,在《清圣祖实录》中只是短短记载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仅仅几天后便“上崩于寝宫”。《永宪录》中,也记载了康熙在十一月初七从南苑回到畅春园,次日有病。他还传旨说:“偶感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奏。”从抱恙到驾崩仅仅六天的时间,加上康熙之前仅说了自己是“偶感风寒”,于是后人便将“康熙之死”按在了四爷雍正的身上,认为是他毒死了康熙。当然笔者看来这种可能性不是说没有但并不绝对,虽然康熙帝得的风寒只是小病,但是当时他刚刚从南苑打猎回来,晚年众皇子争夺皇位搞得老皇帝心情郁闷,岁数也大了,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并非没有。然而这从另一方面证实,即便是已经年近七十,康熙皇帝仍然会去南苑狩猎,并且从始至终没有提到那几天的天气如何。

如果觉得康熙一个人的例子不够,不如我们再来看看乾隆是如何养生的。众所周知,乾隆可谓是长寿皇帝,80多岁的高龄就是放在今天也算是高寿啊,网络上和朋友圈到处都充斥着乾隆的养生秘诀。对于乾隆之死,太医院的脉案上记载并不详细,只有短短一句话:“涂景云、沙惟一、钱景请得太上皇圣脉散大,原系年老气虚,屡进参莲饮无效。”简单说就是老死的。但是对于平常乾隆的进补,我们查阅脉案却可以作为佐证: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四日,合上用八珍糕四次,用过二等人参八钱。

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起,至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合上用八珍糕九次,用过四等。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八日起,至十月十八日,合上用温中理气丸四料,用过四等人参四两。

乾隆平常进补的这些东西无不是养脾胃、防邪气的好药。加上乾隆注重保养,喜好人参,所以说,乾隆的体质不知道要比现如今的所谓“养生专家”好到哪里去。

综上所述,古代没有工业污染的雾霾,是否能杀死经常锻炼身体、进补滋养,甚至建造园林来改善环境的皇帝,实在是值得商榷啊!如果雾霾真是康熙、乾隆的死因,那么没有补品、没有园林的老百姓还活不活了?

标签: 康熙帝乾隆帝

更多文章

  • 揭秘明朝的驸马有多悲催?不能做官更不能纳妾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的驸马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似乎作为皇室公主的丈夫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娶了公主,自己就也可以算是皇亲国戚了。诚然,在一些朝代,作为驸马的确是有点权力。但是在明朝,作为驸马就是一件极其悲惨的事情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明朝,公主和驸马大婚后便会住在十王府中,但是驸马却不能常住在十王府,一个月只有几次的见面机

  • 揭秘:人类迄今无法破译的五大密码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D'Agapeyeff 密码,比尔密码,十二宫杀手密码

    导读:在侦探与反侦探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守住秘密或保持神秘感,都会采用加密的方式进行。随着人们解密技术的进步,加密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离奇,在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许多神奇的密码,他们的离奇让专家们至今还束手无策。网络配图十二宫杀手密码1969 年 7 月 31 日,三家报社各自收到了一封密文的三分之一,

  • 揭秘:杨贵妃被唐玄宗赶出后宫的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贵妃被唐玄宗赶出后宫

    导读:杨贵妃,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集千万宠爱于一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熟人不知,熟人不晓。但是,近来有研究发现,被唐玄宗宠爱一生的杨贵妃却曾有两次因感情问题,被赶出皇宫。知道这事的人,估计不多,它的真相又是如何呢?话说唐玄宗将儿媳杨玉环纳入后宫,封为贵妃,比照皇后对待。对于这个费了那么多周折才

  • 袁绍妻子 袁绍的妻子刘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袁绍妻子

    袁绍妻子,东汉末年时期的袁绍其实是一个军阀的人家,在袁绍的努力下使得自己的实力逐渐的增加,并且占领了很多的地方,那么对于这个鼎鼎有名的人物,我们都十分好奇,他的妻子到底是谁,都说英雄的背后都有一个出色的女人,今天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袁绍的妻子,看一下袁绍的妻子到底是谁。简介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

  • 真实的阿房宫是否存在 它是被谁烧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阿房宫

    阿房宫被称为“全国第一宫”与长城和秦始皇陵齐名,我们从《史记》里对阿房宫的记载来了解阿房宫,那么真实的阿房宫是否存在,是怎么被烧的,被谁烧的呢?史书记实,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看到云云奢华的秦朝暴君后震怒,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网络配图 以后人们一向以为阿房宫是项羽烧的。但此刻不绝有人指出,项羽烧的是

  • 清朝陵墓发现三具女尸 尸体不腐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陵墓,尸体不腐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也可以说是"多事之秋",五十年国家统一、五十年内忧外患,短短一世纪也爆发了一场对全国人口具有极大杀伤力的白莲教大起义。抛开这些历史大事件不说,光是细数清朝皇陵的遭遇,就能说是不幸的集大成者。网络配图清朝自皇太极建立以来,历经二百七十五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

  • 成吉思汗陵墓诅咒是否存在?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吉思汗,诅咒

    一个美国的历史与地理考古队于2002年6月获得外蒙古政府的许可,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北200英里的地方,挖掘他们认为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墓陵地点。然而,这个由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者伍兹以及黄金交易商克拉维兹共同组成的考古队,在遭遇一连串不幸事件后,突然决定放弃挖掘行动。网络配图考古探险队发现,墓陵的地点由一

  • 清代袁枚为何富得流油:写墓志铭入账千金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受孔孟之道义利观影响,重读书科举之途,而轻赚钱营生之道。不能及第的读书人,除非家业深厚,不然由于不谙生计,常陷入穷酸不堪的状态,就是科举中第,投身宦海的,也要一生小心,摸爬滚打多年之后,方得安享太平生活。其中鲜有能主动选择退出官场,并自食其力者。袁枚则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比较特别的例子

  • 大兴发现疑似汉代古墓 曾被盗走陶罐后追回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墓

    日前,在大兴区安定镇大渠村内发现一处古墓。据挖掘人员介绍,古墓可能是汉代的。大兴区文委一位副主任称,目前还不想对外透露具体情况。网络配图村民史先生称在大渠村内发现一处古墓。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村里看到,这处古墓长约20米、宽约10米,位于村子中间。北侧是农田,南侧是民宅。村民说,4月27日下午,村里正

  • 揭故宫六大谜团:冷宫究竟在何处 ?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故宫六大谜团

    导读: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为止已有近600年的沧桑岁月。故宫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同时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而这座百年宫殿留下一个个未解之谜。网络配图天人合一紫禁城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