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人有没有年终奖

古代人有没有年终奖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02 更新时间:2024/1/25 4:51:52

到了一年年底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关心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一年,能够拿到多少年终奖,这样子过年回家也能够有一些“体面”。而现如今的我们有年终奖,那么千百年前的古人们,他们过年的时候有没有年终奖呢?想来有年终奖的或许就是古代的官员们的,他们能够拿到多少“年终奖”,他们的年终奖又是怎么发放的呢?也是和平常发放工资的时候是一样的吗?

农历新年快到了,大家是否开始盘算着:是不是公司又该发年终奖了呀?这样可以回家过个“肥年”。

说起来,发年终奖绝对是一年中超级快乐的时候了,尤其是对于笔者这种财迷类型的人。要知道,过年前年终奖一发,羞涩的小钱包起码在一小段时间内可以充盈起来了,不过,总归不能天天过年吧,平时,到底还是妥妥的一枚穷人。

可是各位朋友们知不知道,不光你们有年终奖,那些古代官员们照样是有年终奖的,而且数目还不小呢。一对比,唉,顿时觉得笔者实在是太可怜了。

那今天咱们就来看点实惠的,看看这些古代官员们的年终奖都是如何发的,怎么样?

其实,在东汉时期,所谓咱们现在的年终奖不叫“年终奖”,叫“腊赐”,就是腊月的时候皇帝发给文武百官的赏赐。当然了,既然是发给官员的,当然有等级区分了,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一样数目的腊赐。具体数目大概是多少呢?《汉官仪》中有载:“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

什么概念呢?就拿大将军、三公的这个等级来说吧:东汉时期的五铢钱一文大约等同于现在人民币的四到五毛钱,那20万钱折算下来,大概就等同于现在的8至10万块钱左右。这个数值如果放在现在,基本上就是那种自己能买得起房买得起车的那种人的吧?别忘了,除了钱,还有别的呢。牛肉200斤,这个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数,梗米200斛,按照十斗米为一斛来计算的话,一斛米大概是两万升米,算下来就是小三万斤梗米了。这样的量,应当足够一个大户人家的人吃上几个月了。

唉,看看人家东汉时期的年终奖,再看看现在的,觉得自己还真是天真。

不过,宋朝的年终奖就没有东汉时期这么可观了。大家都知道,宋朝时期经济发展比较繁荣,国家其实也是不缺钱花的,所以,官员们的收入主要都是来源于平时的工资。宋朝的“年终奖”到底是多少呢?宰相、爷这一级别的官员,年终奖是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和一点黄酒,看上去稍微有点寒酸。

然而,其实人家宋朝官员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们平时的工资真的可以用超级高来形容了。《宋会要辑稿·职官》中有记载:简单拿一个最普通的官员来说,人家平时的工资不仅有正俸,还有禄粟(粮食钱)、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厨料、薪炭等等一大堆,哪一项都是很可观的。就拿包拯来举例吧,大概算算,包拯一人担任朝廷的三个职位,即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而他的年薪有耕地、铜钱、绸缎、绢纱、绫罗、粮食等很多样,折算成铜钱大概22000贯,折合现在人民币1300万左右,而辛弃疾这个退休了的官员一个月竟然也能拿到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几十万!

所以说,工资这么高,谁在乎年终奖那点东西呀?不过嘛,倒也有那种工资也不高年终奖也不高的朝代。明朝应该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大家应该都有常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后来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对于钱的认知还是比较清楚的。明朝倡导的就是廉洁奉公,所以,平时的俸禄是很低的。而“年终奖”呢?地方的官员们或许可以想点别的办法拿到一点,但在京城里的官员压根就没有。

但是,当京官的,想要钱还不容易吗?既然朝廷不发放,那咱们自己解决呗!地方的官员们由于离国家的“中央”稍微远了一点,很多朝廷的动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地方官员每年年末都会包一个大大的红包送给京城的官员们,美名其曰是给京官们过冬的木炭钱,称为“炭敬”,在装银票的信封上往往还写着一首诗,搞得很文雅,但其实也就是变相的贿赂,也就从侧面给予了京城官员们“年终奖”。

到了清朝,依旧是倡导廉洁奉公,所以“年终奖”也不是很多。清朝的嘉庆皇帝特别喜欢用荷包发钱,不同品级的官员,一般会在荷包里放上不一样多的金银珠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有载:“岁暮,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王大臣所赐为岁岁平安荷包,……外廷大臣亦间有赐荷包一者,皆佩于貂裘衿领间,泥首宫门,以谢宠眷。”讲的就是每年年末的时候皇帝发放荷包“年终奖”时候的情景了。

当然了,在所有朝代中的各种官员中,还有那么一种官员特别惨,除了平时少得可怜的工资之外,几乎什么钱都拿不到,这种官员就是大家都了解的“翰林院”。

翰林院几乎等同于皇帝的秘书团,平时里也就帮着皇帝起草一些文件什么的,所以品级一般不是很高,即使品级高,手里也根本没有多少权利。人家外地的官员们都是有脑子的,没人愿意贿赂他们,皇帝更是拿他们当小透明。不过,人家也有自己敛财的方式。

比方说吧,皇帝下了一个诏书,要任命一个人当官员,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命令给翰林院里起草的翰林们送礼物,而且礼物还是不轻的。这种情况多了,手里的钱也就多了,翰林院时常也会收到任命职位较高的官员送来的重礼,一年下来如果有结余,就会发给翰林院里的翰林们当“年终奖”。官员们的年终奖情况大体就是如此。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我国最后的女汉奸是谁?最后居然因为红烧肉而暴露身份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如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离开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已经非常的久远了,如今我们新生的好几代人都已经没有经历过那场残酷的战争了,大多数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了和平年代,根本就无法理解与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与残酷。在那个战争年代,所说我们国家拥有着很多英勇顽强的仁人志士,但是同时也有一些贪生怕死之人当了汉奸。而这

  • 皇帝的龙袍脏了能洗么?洗坏可没人敢负责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龙袍是古代皇帝专属的礼服,一般龙袍上会绣有9条进龙,还有各种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一件龙袍的制作是无比精良珍贵的,那如果龙袍脏了的话,能用水洗么?其实古人对这个问题也很犯愁。如果把龙袍给洗坏了,那应该由谁来担责呢?如果是让洗龙袍的人负责,可能到最后就只有皇帝本人敢洗龙袍了。还有一点我们要明白,皇帝并不

  • 古代官员有年终奖么?这些朝代的年终奖简直令人羡慕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又到了一年年底要发年终奖的时候了,不知道你对今年的年终奖是否还满意呢?年终奖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今天就来为大家讲讲古代都是怎么发年终奖的,可能你会问:“古代也有年终奖么?”实际上古人也是有年终奖励的,而且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奖金还有各种肉类、粗粮等。当然这次我们是拿官员举例,古

  • 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大乌龙事件,舰队司令晕船掉海里淹死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对于海军部队来说,人员落水是让人最不寒而栗的,因为落水后很容易将人吸进船体的底部,那样等待落水者的就是死亡了,很多人都是落个尸骨无存的后果。1942年3月27日,这样的事情竟发生在了一名美国海军将军身上,而且至今依然是美国海军的最大乌龙和不解之谜。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194

  • 太平洋战争中最奇葩的战斗,人鸟大战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中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污点,可以说是是世界最黑暗的事情。但是伴随着恐怖黑暗的战争,同时也有着一些非常搞笑和奇葩的战斗发生,而这就要属意大利军队最多了。不过今天小编要说的是另外一场战斗,不是人与人的战斗,而是人与鸟的战斗。可能小伙伴们就会疑问了,这是怎么一回事,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

  • 一羊千洗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最近小编在网上看到一则十分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出现了一组新的词语,这组词语叫什么“一羊千洗”,小编第一次听书,所以就到网上去找了有找,想要知道这个新词语的答案,但是不巧的是小编并没有找到相关的答案了,只知道了一些让人十分难受的事情,那就是一些人在互怼了,唉,古人说了,和气生财

  • 历史各朝代刺激生育都有哪些方法?唐朝最讲人性化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2018年,我国全年出身人口只有1523万人,比2017年少了200万人左右,人口出生率也降到了自1949年以来最低水平。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社会老龄化的速度会持续加快,预计10年以后,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其实现在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也是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或者还没

  •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知县”“县令”,这两个词都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古代的一种官职,听上去好像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县的长官,以至于我们经常误以为,县令其实就是知县,只不过可能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罢了。那事实当真如此吗?真实历史上,县令和知县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两个官

  • 皇帝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为何唐宋皇帝死后都要称其庙号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皇帝死后,一般会被封谥号和庙号。在唐宋以前,皇帝死后大部分都是称其谥号,但在唐宋以后,基本上都要沿用庙号。例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唐太宗,谥号为唐文帝,我们一般还是习惯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而汉朝皇帝刘彻,他的谥号为孝武皇帝,庙号为汉世宗,我们则更习惯称他为汉武帝。为何到了唐宋以后,对已逝去皇帝的称呼从

  • 二战日军士兵“松井一三”因自己的名字而引起的一场误会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在近代历史上的1938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一则由“59军在追击战斗中俘虏日军松井等一百三十名士兵”的消息瞬间点燃了整个中国大江南北。当时这则消息被各家报纸纷纷转载。然而事实上,这次事件报道背后的战斗却只是俘获了一名叫做“松井一三”日军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