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七十年代的尿素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裤子?

七十年代的尿素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裤子?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659 更新时间:2024/2/16 5:16:21

说到七十年代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是不富裕的,对于穿衣服这件事情好像还是挺艰苦奢侈的,所有当时有的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尿素袋子来做裤子,说到尿素袋子可能也有好多网友不太知道,其实就是那种农作物要用的肥料的包装了,现在看来用这个肥料的包装袋来做裤子那可真的是显得十分的不能让人相信了,但是这个就是事实了,所有下面就给大家来说说这个尿素裤吧,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那!

今天看起来可笑至极的“尿素裤”,当年没有点特殊关系,实在还穿不上。“尿素裤”流行于大江南北的主因,是当时布、棉供应的严重不足,这涉及到一个很大的历史背景。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

有一首名为《日本尿素袋》的诗如此写道:做成裤子乐陶然,不串亲友不舍穿。早就收藏入村史,一提笑得把腰弯。

诗的作者是体制内干部,比较幸运,从诗意看,作者在70年代曾拥有过“尿素裤”。大多数的农民则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们自编的歌谣里就多出了那么一股讥讽的怨气: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

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的村民侯双喜,许多年后回忆说:“屁股上写着净重50公斤,裤裆里写着含氮量80%,你想想是什么感觉?”但是,即便是尿素袋子,当年也只是村里的干部能穿,一般社员还穿不起。

“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个尼龙裤,有黑的,有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这首当年在巷道地头的小孩口中流传的童谣,侯双喜至今仍背诵如流。

贤亮的小说《青春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次,她利用休假日将日本进口的尿素口袋拆开来当布料,缝制成小汗衫及裙子般的半长裤穿来上工,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那时她穿着日本化肥袋做的半长裤在我眼中却非滑稽,‘日本’两个字正好缝在她屁股蛋上,一边是‘日’,一边是‘本’,但她连‘日本’两个字都不认识,显然不是有意的。

她做时装表演的时候我发现了‘日本’而大笑她却以为我笑的是她屁股,便停下来弯下腰把屁股朝我面前一撅,笑道:‘你看你看你看!让你把女人的屁股蛋看个够!’于是‘日本’在我眼前更大大地膨胀起来。

且慢发笑,那条“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的尿素裤,当年可是风靡大江南北。

河南作家周熠在他的《散自选集》里忆及尿素裤:

公社革委会孙主任一上台亮相,便激起了人民发亮的目光和窃窃私语……

特别善于发现美的女人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透过那轻轻淡淡的青蓝裤色,先是在孙主任的膝盖上方的裤脸上认出了‘日本’二字,继之又在后臀下隐约看到‘尿素’两个黑体字。

很快就证实,这条卓尔不群的‘超丝绸’夏裤,是用两只进口的四十公斤装的日本尿素的外包装拆洗、染缝而成。孙主任的少夫人在县供销社工作……

湖南作家跃文在《我的堂哥》里描述:

我上大学几年,每次放假回来,都听说很多通哥的事情。想不到阳秋萍同他离婚了,跟了幸福。村里人说得难听,幸福用三条尿素袋子,就把阳秋萍睡了……

通哥看见阳秋萍新做了条尿素袋子的裤子,问是哪里来的,阳秋萍讲是幸福给的……通哥起了疑心……

山东平阴县的董宪云,70年代是当地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这个身份让她有幸获得了一条“尿素裤”:

宣传队的领导非常体谅我们的心情和难处,也想让我们穿得体面些,他们脸上也有光……也不知道找的哪位领导,走的什么关系,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弄到一批日本尿素尼龙袋子,到济南印染厂染成浅灰色,在县被服厂一人拼接了一条裤子……

由于尼龙袋子上的字是黑色的,染色盖不住黑色,平阴县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宣传队不害羞,穿着尼龙袋子满街溜,后边是‘日本产’,前边是‘尿素’,裤裆里还夹着‘含氮26%’。今天每当想起这个顺口溜,心里就酸酸的。

今天看起来可笑至极的“尿素裤”,当年没有点特殊关系,实在还穿不上。作家周熠回忆起自己搞到“尿素裤”的经过:

当时,刚刚同日本邦交正常化,进口尿素极有限。一个公社分配下来的尿素指标不过两万公斤,可得的尿素袋,四百至五百条而已。加上县里截流,能分到三百来只袋足矣。这对于六万人口的公社来说,僧多布少,无异于杯水车薪。这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征购尿素袋的独特现象。

公社首脑机关的干部们除了孙一把,按人头扣工资1.6元(每只袋八角),由财会负责人直送供销社孙主任手中,郑重传达领导指示:保证供应,注意影响。只好暗度陈仓,不用外搬运工,由供销售主任带着仓库的人员,连夜开仓,秘密腾挪清点后送往公社。

我给公社革委副主任写斗私批修心得,获全公社好评。这位副主任脸上有光,他就黑夜亲自打着手电到仓库,也套购到两只袋给我。

这样的情形下,民众原创了大量的讽刺干部穿“尿素裤”的民谣,譬如:

干部见干部,先比高级裤,前边“日本产”,后边是“尿素”,裤裆里“净重25”(”净重25“,是指包装袋上所印的文字。)

哪个是干部?先看穿啥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不是干部也干部!

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

“尿素裤”流行于大江南北的主因,是当时布、棉供应的严重不足,这涉及到一个很大的历史背景。

1954年,全国棉纱、棉布统购统销,供求关系紧张,9月份实行了凭“布票”限量供应棉布。除了农产品粮、油以外,这是工业消费品的第一种票证;而且比“全国通用粮票”发行的时间还要早上一年。

当时,根据南北气候差异等因素,制订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标准。譬如:北京市每人每次发放17尺3寸布票,刚够成人做一套蓝布制服。天津市每人每次可领取13尺,江西省发放11尺,严寒的哈尔滨则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南方亚热带地区城镇每人每次就只有7尺4寸布票。

1960年,布票限量普遍减少到一半以下。许多地区每年每人供应的棉布减少为3尺左右。如四川城镇每年每人只发3尺7寸;山东城镇每人只发布票1尺6寸。

四川省一位教师回忆:60年代初,风声一天天紧,听说四川省只发3尺7寸布票,因为连年使用布票,大家的家底都空了,猛一下又紧到这种程度。那时刚参加工作的人,通常只有两件褂子,平时是脱了这件换那件;裤子也只有两条,一条单裤,一条棉裤,单裤夏天穿外头,冬天当衬裤穿里头。所以裤子也就特别费!一条新裤,不出一年也就烂了。

1961年3至8月,上海市区每人只发给2尺6寸布票,一家四口的布票无法缝制一套成人的衣服。后来就有了所谓的“人造棉”。

工程师刘某回忆:1963年秋天,他18岁时考上了北京化工学院,从一个贫穷的江南小镇来到首都。三年苦难时期刚刚过去,他的助学金,除每月15元伙食费外,只剩4元零花钱。无法制版御寒的棉衣,冬天实在有要事必须出门,只好暂借北方同学的棉衣穿,这样一直熬到毕业。

上学期间,国家曾发明了一种叫做“人造棉”的化工产品,来代替棉花纺织布,据说比棉布还要经久耐穿。但人造棉产量很小,国家照顾学生,决定优先配给每位北京在校大学生做一件衬衣的定量。

为此,非常郑重地每人发了一张‘购买人造棉证明’,凭证购买。发证后,又专门开了班会,同学们对党和政府的关怀表达了深深感激之情。

拿着那枚印有“一次有效,不得转让”的购布证,想买又没钱,刘某十分为难。终因拿不出3元人民币,而放弃了第一次享受“人造棉”的机会!他将这枚购布证珍藏起来。只有极少数同学穿上了人造棉衬衣。那衣料确有一种飘逸感,引来了众多羡慕的眼光。

参加工作后,他终于用8尺布票做了一件人造棉衬衣,圆了一个人造棉的梦。一次,年迈的母亲为他整理房间,从箱子里翻出翻出那枚未使用过的购布证,刹那间泪如泉涌,泣不成声。此后,他时常做梦,梦见母亲的老泪,梦到他的大学生活和那失落的人造棉衬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一直维持到70年代。然后出现了“尿素裤”。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请大臣吃饭都有哪些规矩?最夸张的一次大臣要趴着吃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趣事

    一般来说新上任的皇帝是要请朝中大臣们吃个饭的,也是表明大家以后好好相处。不过大臣们和皇帝一起吃饭那规矩还是挺多的,而且越早期越夸张。皇帝为了自己的威信和身份,肯定不会跟一帮大臣平起平坐,所以皇上坐着大臣只能跪着,皇上跪着那大臣只能趴着了,不过一般皇帝也不会这样故意为难百官。到了清朝可能就好一些了,每

  • 中国古代的太上皇,退位之后是怎么度过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太上皇,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地位比皇帝还要高的存在,古代很多皇帝都是把这份“职业”做到自己死亡才算结束,但是也有很多是退位之后成为太上皇,事情交给皇帝去做的。看起来,太上皇好像是很享福的,毕竟身份尊贵,但实际上,太上皇的日子都是怎么过的呢?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那些太上皇

  • 山东人为什么喜欢生吃大葱?历史上山东人和大葱竟有这样的渊源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趣事

    不知不觉,好像大家对山东人都产生了一个喜欢生吃大葱的饮食印象,可能部分网友连熟的大葱都吃不下,就更别说生大葱了。小葱和大葱也有区别,小葱可以用来提香,但大葱的味道更重一些,一般用小葱来代替就可以了。其实山东人喜欢生吃大葱也是有一段历史渊源在的,毕竟一个人的口味比较独特可能是个例,但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

  • 古代人有多喜欢吃鱼?鱼一度成为了“鲜”字的代表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从小我们的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多吃鱼,因为吃鱼聪明,从而我们因为吃鱼产生了各种不美好的回忆...如果鱼你没有刺那该有都好啊!其实古人也曾因为鱼刺而一度将鱼拒之门外,不过用鱼做出来的美食实在太好吃了,而且古人做饭也讲究一个“鲜”字,鱼则是“鲜”字的唯一代言人

  • 朱元璋剥了蓝玉的皮,那么皮去哪呢?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朱元璋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那就是虽然看上去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了,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是这个人又非常的心狠手辣,话说他把蓝玉杀了之后竟然把蓝玉的皮给剥了,这么惨无人道啊,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蓝玉的事情,我们来说说蓝玉的皮的问题,被朱元璋剥掉的蓝玉皮去哪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喝热水?其实国人喝热水的历史已存在千年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世界上好像只有中国人特别喜欢喝热水,而且也非常喜欢让别人“多喝热水”,弄得热水好像能治百病一样。其实这也是之前非常流行的一个段子,不过根据我们每个人从小的生长经历而言,我们的父母的确可以说是热水第一代言人,不管任何季节喝热水就是要比和冷水好,而且还更健康。为什么中国人就这么喜

  • 古代光棍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古人如何解决光棍问题?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可能有些人想得到爱情对他来说太难,所以也只能随缘了,结果随了大半辈子成了一个光棍。而且在古代,光棍多了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上不去也不是统治者想看到的情况,那古人是如何处理光棍问题的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粗暴,我们现代人都讲究自由猎爱,一般情况下绝不会勉强,但是在古代就没什么空间给你选择了,是不是还会强

  • 古代犯人最害怕的刑罚是什么?有一项不疼但令人生不如死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的刑罚基本上都不讲什么人不人性,怎么残忍就怎么来,可能死刑犯都希望能够一刀了解算了,总比折磨致死要好。不过古时候曾有一个刑罚,不会让犯人受到一点皮肉之苦,但却能使人生不如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处罚呢?下面就为大家揭晓答案。其实古人非常看重自己身上的这个部位,甚至在乎程度会超越自己的性命,如果没了它

  • 中国历史上最有福气的士兵,天上掉馅饼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趣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就如美国十分著名的设计大师一样,却总是在奥运会上面夺得亚军一样,而这仅仅只是因为他的运气太差了。同样在古代的战场上,有的人实在是运气太差了,上去就直接被当炮灰了,还没等待到发挥自己超强的实力就已经飞灰湮灭了。而相反,有些确实非常有福气的,现在我们就一

  • 古代官员的上班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和现代人相比谁更幸福?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如果拿古人的作息时间和我们现代人相比,可能还是我们现代人会更加幸福一些。古人每天上班时间非常早,鸡鸣就要起身准备出门,而公鸡一般都是凌晨4、5点就开始鸣叫,这个时间点起床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受不了啊...不过这对于古人来说是一种常态,而且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等发明时辰以后,卯时(凌晨5~7点)就成